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教育史论
能力、自由与差异:可行能力理论主张及其对教育公平研究转向的启示
钟景迅, 张玉萍, 秦智颖
2025, (4): 5-17.
摘要(50) HTML(39) PDF(12)
摘要:
教育公平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公众都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西方学界过往讨论中,功利主义和资源主义学派重视教育的功利价值和资源的公平分配原则,但对人的差异性缺乏关注。而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则独树一帜,该理论认为人际差异对个体资源转化的能力有重要影响,强调关注人实质自由的实现要深入分析不同群体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及其障碍,进而推动个体最终获得其想要的发展结果。我们对可行能力理论应持批判性的态度,该理论虽存在些许缺陷,如可行能力清单模糊,有较重的个人主义色彩、实施路径缺乏操作性等,但对于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研究转向而言,该理论在关注个体差异的自由发展、剖析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和构建提升教育资源转化效能的实践路径等问题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从“学高为师”到“学而为师”: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探索
梁尔铭
2025, (4): 18-29.
摘要(42) HTML(24) PDF(8)
摘要:
由于传统的“学高为师”模式无法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式学堂之需要,清末教育界进行了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构想和实践。经过努力,教育界依托《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明确了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定位。这一体系遵循师范教育的普遍规律,按照普通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了专门针对中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同时,该体系又依照奖责一体的原则,在规定毕业效力义务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毕业成绩给予其不同的功名奖励。随着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和毕业制度的建构完成,清末高等师范教育基本实现了“学而为师”目标,从而完成了这一时期的专业化探索。然而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建构也存在着正规化程度不高、与科举制度错位嫁接和本土特色有待彰显等问题,其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基础教育
教师现代性品格的角色诠释与评价指标
杨小微, 原旭辉
2025, (4): 30-38.
摘要(31) HTML(23) PDF(8)
摘要:
伴随学习方式变革与学校的现代化转型,教师的角色必然需要进行重新定位。这种角色转型的本质是教师现代性品格的外显。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凭借自主性品格提升个体素养;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主体,依托创新性品格推动专业实践的革新;教师作为学校发展主体,依据开放性品格扩大组织价值的影响。教师现代性品格的养成,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向度来指引评价方向。遵循发展性向度,学校强化诊断性评价,可以培育教师自主性。依照科学性向度,学校优化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创新性。锚定协同性向度,学校改进总结性评价,可以提升教师开放性。学校教师评价聚焦于关键指标,可避免评价失焦,提升评价效能。基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践行,现代化学校可以设定评价关键指标,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现代性品格养成,推动学校与教师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家校交互性信任危机:关系境遇、现实样态及行动逻辑
蔡辰梅, 康米
2025, (4): 39-54.
摘要(35) HTML(26) PDF(8)
摘要:
家庭与学校之间所面临的信任危机状况在持续,这是一种受困于彼此不信任的交互性关系现象。本研究从关系主义视角出发,基于对33位中小学教师的访谈数据,探讨了家校交互性信任危机产生的关系境遇、现实样态以及深层行动逻辑。结果表明,由于信任程度与稳定性的降低,以及单向度的信任结构被打破,家校之间形成了“彼此不信任”的交互性信任危机。这是一种“关系性现象”,表征为防御型交往、现报型交往以及权责失衡型交往导致的信任划界、缺失与退缩。其在行动逻辑上主要表现为:家校双方以“划圈子”方式规避行动风险、用“交换”策略获取行动优势以及通过“有所保留”方式保护自我利益。就本质而言,这种交互性信任危机以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为特征。因此,化解交互性信任危机需要在家校信任中突出强调“关系”的优先性、主体的“互为构成性”以及行动的“协作运动”。
高等教育
我国大学教学组织的结构分化与赋能策略
刘源
2025, (4): 55-64.
摘要(35) HTML(24) PDF(9)
摘要:
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但近几年的本科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却有限,改革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有必要从组织层面探讨落差的实质、成因及其治理。研究发现:其一,落差实质在于大学的教学组织呈分化格局,少量理想型组织(高专业性、高嵌入性)与更多漂浮型(低嵌入性)、虚弱型(低专业性)和其他型(低专业性、低嵌入性)组织并存,总体上的供需失衡影响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感知。其二,组织场域中的“强制”和“模仿”两种场力是驱动大学教学组织分化的主要原因。若听之任之,分化还可能加剧,导致“四类”变“两极”。其三,为减小落差,需赋能教学组织以释放其自主性,同时采取组织内、组织间和组织外三重策略共同推进大学的教学组织治理。
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缘何失效——基于本科生视角的考察
刘隽颖, 程升威, 孙雨洪
2025, (4): 65-75.
摘要(37) HTML(27) PDF(12)
摘要: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通过对28名本科生的访谈及编码分析发现,当前本科生对学生评教在直觉认识上存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行为策略上选择“敷衍评教”和“习惯性好评”;在内心深处,他们仍对学生评教的改进抱有期待。可见,学生评教失效的表现在于教学评价过程已经演变为“过场戏”,失效的原因在于教学评价理念落伍和地位边缘化,失效的危害在于师生都容易失去对教学的尊重。因此,高校要重新厘清学生评教制度的指导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教学发展为目标,以鼓励教学改革为导向;遵循评价理论的发展,优化评教设计,体现过程性、个性化评价原则,加强质性评价;强化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真正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评价在职称评审和教师考核中的权重。
高校“宠生式管理”现象研究:生成逻辑与矫正路径
杨展怡
2025, (4): 76-87.
摘要(37) HTML(27) PDF(9)
摘要:
高校学生管理是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中的“宠生式管理”现象引起人们关注: 既有“网课送流量”“新生大礼包”等受到各方肯定的“关怀型宠生”,也存在“考研生免上课”“降低毕业论文要求”“万能辅导员”等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行为给予满足或听之任之的“妥协型宠生”。通过收集、整理现象,本研究对“宠生式管理”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归纳出两类“宠生式管理”的特征与本质,并分别从文化逻辑、治理逻辑以及角色逻辑三个层次剖析其生成逻辑,进而揭示该管理方式对高校管理与育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为矫正该现象,需从文化心理、协同治理、教育角色等角度探求适切路径。
比较教育
德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动因、行动举措及经验审思
任平, 程慧
2025, (4): 88-101.
摘要(38) HTML(32) PDF(8)
摘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教育强国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全球数字化转型进展迅速,德国学校教育亟需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21世纪以来,德国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政策,积极采取相关举措,例如强调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数字世界适应能力;构建数字基石,加强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教师教育,深化数字培训以满足时代新需求;聚焦中小学阶段的STEM教育,以数字化引领科学素养提升。德国基础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教师培训以及科学教育等具有借鉴意义。
英国课外服务政策的兴衰及其镜鉴(1997—2011年)——基于新社会教育史视角
李先军, 赵鹏皓
2025, (4): 102-112.
摘要(36) HTML(28) PDF(9)
摘要:
保障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注重提高资金投入力度而忽视制度优化和效能提升。对此,英国课外服务政策的兴衰历程提供了历史镜鉴。英国课外服务政策的理念与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相似,其措施与我国的课后服务具有相同点。从新社会教育史视角分析,英国中小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责失衡是课外服务政策由兴转衰的制度性原因。这一问题根植于撒切尔时代的教育改革和财政改革,并随着英国1997至2011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先后经历了“遮蔽—放大—暴露”三个阶段,最终使得课外服务因“目标泛化”被边缘化。有鉴于此,我国的“课后服务”政策可汲取英国“过度依赖中央专项拨款”和“政策实施目标泛化”两个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