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Theoretical Origins of Interest Education Theory
-
摘要: 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都有自身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兴趣教育理论或兴趣学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交融而成的一个重要学说,也是对现代教育和学习产生很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关涉这个理论或学说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较为复杂,有多种哲学和教育哲学流派以及哲学上一般兴趣说为其提供强力支撑。具体来说,在教育哲学上表现为自然主义,在伦理学上表现为幸福主义或快乐主义,在社会哲学上表现为民主主义,在人生哲学上表现为趣味主义。此外,哲学上的一般兴趣说,如康德的理性兴趣说、培里的价值兴趣说和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说,也为兴趣教育理论或兴趣学说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Abstract: Any theory or doctrine has its ow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theoretical origins. Interest education theory or interes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form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and it is a theory that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moder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theoretical origins of this theory or doctrine are complex with various philosophies or educational philosophical schools as well as general interest theories in philosophy that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it. Specifically,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anifests as naturalism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s hedonism or utilitarianism in ethical philosophy, as democracy in social philosophy, and as aestheticism in life philosophy. In addition, general interest theories in philosophy, such as Kant's theory of rational interest, Pehli's theory of value interest, and Habermas's theory of cognitive interes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nterest education theory or interest theory.
-
[1] 郭戈. 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兴趣说"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9): 3-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609002.htm [2] 苗力田, 李毓章. 西方哲学史新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3]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52. [4] 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5] 任钟印.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6] [捷]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法解析[M]. 任钟印,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7] 张二庆、耿彦君.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J]. 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 2006(5): 47-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CJY201841002.htm [8] [法] 卢梭. 爱弥尔[M]. 李平沤,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9] [美]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0] 夏之莲.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11] [英] 斯宾塞. 斯宾塞快乐教育书[M]. 张建威、十一的, 译.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 133. [12] [美] 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 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484. [13] [美] 杜威. 儿童与课程[M]//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 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24. [14] [瑞] 皮亚杰.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 卢濬,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8. [15] [法] 卢梭. 爱弥尔[M]. 李平沤,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6] [美] 杜威. 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67. [17] 李春青. 论儒学体系中的"乐" 范畴[J]. 广东社会科学, 1996(3): 45-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SK603.006.htm [18] 王承绪, 赵端瑛. 郑晓沧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30-133. [19] 郭戈. 我国的乐学思想传统[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5): 11-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405003.htm [20] 张云. 经验·民主·教育——杜威教育哲学[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7-8. [21] [美] 杜威. 教育哲学[M]. 刘伯明,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2] [澳] 康内尔. 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 张法琨, 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77. [23] [美] 克伯屈. 教育方法原理著[M]. 王建新,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9. [24] 梁启超.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M]//童秉国. 梁启超作品精选.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25] 梁启超. 学问之趣味[M]//童秉国. 梁启超作品精选.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26] 金雅. 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5. [27] 方红梅. 梁启超趣味论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8] 白吉庵, 刘燕云. 胡适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88-395. [29] 唐德刚. 胡适口述自传[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40. [30] 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348. [31] 肖学周. 试析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的成因[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95-98+10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S200704027.htm [32] 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序言. [33] 肖学周. 试论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的成因[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4): 95-9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S200704027.htm [34] [苏] 鲍若维奇. 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M]. 丁由,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8: 1-15. [35] 李淑梅, 马俊峰. 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6] [德]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36. [37] [德] 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M]. 郭官义, 李黎,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8] [德]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邓晓芒,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39] 李江凌. 价值与兴趣: 培里价值本质论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0] WILHELM O. Interest, in its Relation to pedagogy[M]. New York: A. S. Barnes & Company, 1899: 18-21. [41] [日] 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钟启泉,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2
- HTML全文浏览量: 138
- PDF下载量: 261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