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期

视点_家长教育参与研究专题
教育公民和家长教育学的兴起:家长实质性教育参与的形象重塑与学术策略
李锺珏
2022, (1): 5-25.
摘要(407) PDF(54)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政府多方推进家长教育参与政策却不能收到实效的深层原因和应对策略。首先梳理了家长的“教育民心”及其不被重视的现状,特别是确认了忽视家长意见和作用的社会心理的存在。家长因缺乏存在感导致产生连锁效应:不被重视,进而难以发声,即使发声也少被倾听。这种连锁关系是阻碍家长难以平等、有效参与教育的深层原因。打破这一深层关系的关键是确立家长的存在感。为了夯实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的存在感,抵制敌视家长的文化和争取社会认可成为重要课题。其次,就课题攻克方案,提出形象重塑与学术策略。形象重塑提出“教育公民”新形象以替换问题重生的“社会家长”方案。学术策略则厘清了家长的三种身份,旨在理论层面支持家长的教育主体性和教育参与。学术策略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从新的角度对家长进行提问并正确认识家长;其二,从家长的立场看教育;其三,抵制敌视家长的文化。学术策略不仅涉及家长,而且有其广泛的教育学意义。政府和教育界应该以对待教师素养的问题意识对待家长的素养问题。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教育热”经营战略,使政府和教育界具备助推的视角和能力去挖掘家长的教育热能量。学术策略旨在通过研究促进国家、教师和家长三者之间知识与权力的均衡发展,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建立三方共生关系是建立教育民主的关键,同时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包含正确认识家长,使准教师积极接受家长教育参与,建立服务教育公民的专业职业文化。应当将当前“活跃”的家长教育参与政策取向转换为“先正常化”再“活跃”的发展路径。
韩国家长教育参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特征
李秀广, 吴在吉
2022, (1): 26-40.
摘要(438) PDF(48)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韩国家长教育参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特征。在金泳三政府推动“5.31教育改革”前,家长被视为学校的支持者和志愿者。改革后,家长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得到改善,开始被认可为教育的权利主体。引入学校管理委员会制度后,家长开始参与学校管理。此外,韩国政府还出台了各种赋权家长的支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固定关系” (不平衡的权力结构)持续存在;二是政策、规范与环境存在不协调(discord)问题;三是提高教师“协作领导力”的政策力度不够;四是建立双向沟通体制的政策不足;五是家长教育热用作战略资源的政策不足。
“家长主义”时代家校的权利边界、互动机制与教育公平
赵同友
2022, (1): 41-49.
摘要(831) PDF(128)
摘要:
全球教育的结构性变动,市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再次突显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主义”时代的到来,成为重构家校权利关系、追求教育公平的良好机遇。然而,藉由技术中介主导下的学校治理,建立不平等的权力控制机制与家长互动,把家长培养成为自我改造的知识主体,引发了家长间的相互监督与竞争,强化了教育的文化与社会再生产功能。故而,需要在理论和规范上厘清家长和学校的权利边界;要从根本上反思学校灌输给家长知识的性质,鉴别知识的教育性与非教育性;赋权家长,在家长群体内部发展“公共家长”,减轻教师负担,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
“相对越界”与家校冲突——一项基于G市S校家校冲突档案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刘付齐, 谢爱磊, 席长华
2022, (1): 50-59.
摘要(524) PDF(50)
摘要:
本研究借助G市S校的档案资料,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解析了该校自2017年以来的15个家校冲突个案,尤为关注的是在具体的家校冲突事件中家长和学校的相关主体对自身立场的陈词及其背后潜藏的权力假设。数据分析显示,家长和学校的相关主体声称并加以实践的权力内容渗透至对方声称的界限内。我们将这一现象概念化为“相对越界”,指出其引发了对方对自身权力的维护和回应。本研究在理论上的新意在于,在分析家校冲突时强调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向———双方对权力的理解相对主观且相互重叠,家长的权力观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消费主义,而学校相关主体的权力观则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专业主义。
基础教育
教师有偿补课:深层解读与化解之道
林丹, 李广
2022, (1): 60-65.
摘要(398) PDF(47)
摘要:
久禁不止的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师德问题,而是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在教育这一社会子系统的某种反映。教师有偿补课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们整体上比较焦虑、教育发展的实然价值取向受到“剧场效应”影响、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管方面存在失责。教师有偿补课的内部根源主要包括:教师有偿补课背后是一个“一拍即合”的巨大市场、一些教师在素质彰显方面表现出师德水平不高。化解教师有偿补课问题的建议有三:一是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创设一种“本就不该”的价值认同,让教师“不想”有偿补课;二是通过提升收入,创设一种“多此一举”的退出效应,让教师“不愿”有偿补课;三是通过制度建立,创设一套“望而生畏”的防范机制,让教师“不能”有偿补课。
迈向“积极式”:澳大利亚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新动向
尹雅丽, 马早明, 佘永璇
2022, (1): 66-74.
摘要(645) PDF(29)
摘要:
进入21世纪,在全纳教育理念及社会多方因素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从立法到实践,历经了从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零容忍”到“积极式”的转变。2019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州新修订的《学校纪律政策》作为“积极式”教育惩戒的政策范本,以保障学生个人权利,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为政策目标,涵盖了纪律准则、纪律改进及多元惩戒三位一体的学校治理方案。作为《学校纪律政策》的延伸,澳大利亚公立中小学探索教育惩戒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创设恢复性环境,开发同侪调解与会议调解项目,逐级划分惩戒事件类型,整体上呈现迈向“积极式”的趋势。“积极式”教育惩戒基于“公平、公正”的育人观、层级化的惩戒措施和恢复性的惩戒保障,映射了澳大利亚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价值取向的新变化,也开启了澳大利亚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发展的新方向。
教师教育
公平理论视域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的调查数据
孟祥斌, 王娴娴, 李广
2022, (1): 75-85.
摘要(835) PDF(121)
摘要:
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课题组调查的数据,从公平理论视域出发,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薪酬收入和薪酬满意度整体不高,劳动付出与薪酬收入的相称感较低,而这种相称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2)大部分教师认为其工资收入要低于或远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这种对比感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3)乡村教师的薪酬满意度高于城市教师,并且薪酬收入对乡村教师薪酬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普通高中教师的薪酬满意度要低于小学和初中教师。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提出要科学制定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合理界定教师工作任务、减轻教师负担,建立公平感高、更具激励作用的教师薪酬体系。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发展路向与方法论——基于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的分析
张聪
2022, (1): 86-96.
摘要(343) PDF(15)
摘要:
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的提出,为新时代师德建设提供了发展道路和方向,并形成了师德建设的方法论。师德建设必须具有科学而明确的工作理念,逐渐探索形成系统化的师德建设工作模式;必须得到所在地区或单位的高度重视,并精心培育、选树师德典型及其有效经验;必须明确反对师德失范行为,切实建立防范师德失范的长效机制;必须关注师德的多重性及其建设的复杂性,积极建构师德建设的良性生态;必须规避虚无主义、反智主义等误区,为师德提升搭建科学的人性化路径。
在国家公园里开展的教师教育——教师-护林员-教师项目
王文礼
2022, (1): 97-104.
摘要(364) PDF(23)
摘要:
美国的教师-护林员-教师项目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开展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将国家公园与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连接起来的项目,目的是为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提供延伸的职业发展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国家公园。教师-护林员-教师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经被证明了是一项非常成功的项目,能使美国国家公园、教师、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和学区多方受益,形成多赢的局面。美国教师-护林员-教师项目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书评
教育现象学的“构成”机制——评《教育现象学:观念与方法》
罗丰
2022, (1): 105-110.
摘要(295) PDF(22)
摘要:
《教育现象学:观念与方法》一书运用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呈现出“对教育的认识如何可能”的思路。该书关注现实的教育问题,以当下教育学所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试图为教育学提供相对坚实的理论原点,并使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存在得到真实的显现。书中所呈现出的边缘域与焦点、身体场与体验、生活世界与意义之间有着共同的自动“构成”机制,此种“构成”机制是认识得以发生的原理,为思考教育直观、教育体验、教育意义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教育既要基于此种“构成”机制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应该思考教育应如何作为方能有效地参与到此种“构成”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