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期

特稿
“必要的乌托邦”:改造主义的“教育学想象力”
涂诗万
2021, (4): 3-19.
摘要(874) PDF(80)
摘要:
改造主义被称为后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的缔造者和主要代言人。布拉梅尔德认为,进步主义教育代表文化自由主义,要素主义教育代表文化保守主义,永恒主义教育代表文化绝对主义。他则倡导以文化激进主义为特征的改造主义教育哲学。改造主义继承了进步主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的丰富贡献,并有重要创新。非理性的“迷思”是改造主义的创新和特色,集中表现为目的论方面的乌托邦冲动和方法论中对非理性资源的重视。以非理性的“迷思”为特色的文化激进主义是改造主义的“教育学想象力”的核心。改造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应者寥寥,而作为其核心的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却深入现代教育的骨髓。
教育扶贫
乡村教育作为思想对象——个人叙事与书写反思
项继发
2021, (4): 20-25.
摘要(564) PDF(27)
摘要:
乡村教育世界不仅关乎乡村教育发生的具象物理空间和文化维度的社会空间,也联结着教育发生的时间绵延和往今对照,更塑造了教育行动主体的精神家园。处在乡村教育情境当中的人,一方面受制于教育发生的时空规定,另一方面也向内建构自我精神世界。乡村的风物、土地、田野、动物、植物都是乡村教育的广阔背景,它们统统构成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文本。为了避免乡村书写掉入以精英文化视角俯瞰底层的陷阱,不把学术写作降格为怀旧式的个人抒情,从而落入文本虚空化和浪漫化的窠臼,学术写作要将个体的自身再生产作为主要的反思对象,从具体的、片段的、个人的、日常化的经验出发,理解真实时空中的乡村和乡村教育。
教育治理视域下“三区三州”教育扶贫政策执行特征分析
王学男
2021, (4): 26-33.
摘要(620) PDF(21)
摘要:
精准扶贫和教育治理现代化为中国的贫困治理转型指出了创新实践路向。通过对国家层面与涉及“三区三州”的省(自治区)各类教育扶贫政策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三区三州”教育扶贫政策在执行中呈现出多主体参与、主体责任明确、嵌入式帮扶三大显著特征;其背后蕴含着多维贫困理论的本土化实践、多主体协同互动的治理尝试、央地利益博弈的政策互动、县村级嵌入式帮扶的教育扶贫逻辑。
人工智能助力相对贫困阶段教育扶贫:重点、优势、困境及策略
付卫东, 罗舒馨
2021, (4): 34-41.
摘要(673) PDF(45)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抓手,为下一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广阔空间。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视角,提出了相对贫困阶段中国教育扶贫的四大重点,即经济贫困、知识贫困、精神贫困和信息贫困,并据此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扶贫的优势和困境。现阶段在中国推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扶贫,需优化欠发达地区学校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欠发达地区学校信息隐私安全体系构建,提供开放的平台与服务,并重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
教育扶贫背景下乡村贫困儿童学习质量困境与对策研究
赵丹, 林晨一
2021, (4): 42-49.
摘要(571) PDF(45)
摘要:
教育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破除贫困文化对儿童发展制约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扶贫中,由“扶生存之贫”转向“扶学习质量之贫”,是促进贫困儿童在人生起点积累人力资本、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研究基于西部四省十二县的调查,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家校学习支持度、学习挑战度、学习经验丰富度等方面剖析贫困儿童学习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后扶贫时代”持续提升贫困儿童学习质量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精准监测相对贫困儿童学习质量,为教育脱贫提供科学依据,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教师资源水平,促进乡村学校与社区有效互动。
高等教育
如何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等教育智库——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视野
许建领
2021, (4): 50-55.
摘要(528) PDF(19)
摘要:
本文以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视野,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高等教育智库的必要性,提出建设智库需要在四方面实现转型:一是研究范式要从追求理想状态向现实可行转型;二是研究态度要从注重“高大上”向“接地气”转型;三是研究库存要从文献库存向综合库存转型;四是智库研究者要推动实践者从经验判断到科学决策转型。本文还对智库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建议。
重塑大学:民初国立大学经费配置的研究性转向
薛国瑞
2021, (4): 56-62.
摘要(385) PDF(17)
摘要:
民国初期,国立大学从清末高等教育中嬗变而来,其自身存在着教育质量与发展定位等诸多问题。1917年,在蔡元培等人的极力推动下,教育部重新修订《大学令》,为大学改制确立了法理基础。与此同时,蔡元培效仿德国大学发展模式,在国立北京大学进行改革,力图以学术研究重塑国立大学的内部行政结构,进而推进国立北京大学内部经费配置机制的建立与规范,使之不断偏向于研究性,为国立大学学术研究的定位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和机制保障。学术色彩的大学行政制度与经费配置机制建设,为国立大学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乃至构建独立的学术社会,以学术研究服务整个国家,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力保障。国立大学得以重新塑造。
美国致辞毕业生的传统与影响
孙益, 高占莹
2021, (4): 63-69.
摘要(533) PDF(22)
摘要:
卓越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充足的资源支持之外,还应当增强对优秀学生的价值引导,以增进其身份认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在美国,选拔最优秀的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并授予学生时代的最高荣誉头衔——致辞毕业生,是许多高校的常见做法。致辞毕业生作为一种荣誉象征,对优秀学生发挥了价值引领与激励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探讨美国致辞毕业生称号的起源与含义、地位与角色、选拔标准与演说内容,对我国卓越拔尖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师范大学要高举师范的旗帜,走综合发展的道路——颜泽贤教授访谈
黄宇红
2021, (4): 70-75.
摘要(398) PDF(12)
摘要:
颜泽贤教授是科学技术哲学的领军人物、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其任职期间承担了奠定华南师范大学发展关键时期的领导工作。这篇对颜泽贤教授的访谈主要围绕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开,详细阐述了师范教育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发展历程。他对教师的素质、世纪之交师范教育的转型、师范院校的“211工程”建设、教师专业化等问题的见解独到,对解决师范院校的现有问题、促进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通讯与书评
概念是论证的逻辑起点
张建国, 陈桂生
2021, (4): 76-79.
摘要(564) PDF(32)
摘要:
后疫情时期教育新常态的重构——“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9次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苗学杰, 胡金木
2021, (4): 79-82.
摘要(338) PDF(26)
摘要:
教育人学研究的变革与展望——第二届全国教育人学论坛综述
师玉平, 肖绍明
2021, (4): 82-84.
摘要(317) PDF(12)
摘要:
遇见最好的儿童教育——评《个体成人的开端:儿童教育的哲学阐释》
陶志琼
2021, (4): 85-89.
摘要(548) PDF(18)
摘要:
《个体成人的开端:儿童教育的哲学阐释》主要运用了生命叙事方法、发生学的方法、分析哲学方法等对个体成人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了阐释。该书围绕“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儿童教育的蕴含”及“儿童教育的灵魂”“儿童生活的展开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儿童教育工作的起点与儿童教育的中心”“儿童教育的关键质素”“儿童教育的适应与超越”“呵护儿童生命成长的复杂性”等议题进行了阐释,形成了自圆其说的一套早期儿童个体成人的儿童教育哲学思想观点。该书认为,儿童是自然存在、美好生命存在和属人存在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存在。最好的儿童教育是指向儿童发展的“积极的儿童教育”,是“爱与美相结合的教育”。最好的儿童开端教育是在儿童个体美好生活中朝向人类美好生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