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爱与意志的教育:教育现象学的两个意向性
刘良华
当前状态:
摘要(541) PDF(1294)
摘要:
教育现象学延续了现象学的两个处世方式:一是由主体主义现象学促发的意志教育;二是由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或非对象性现象学兴起的爱的教育。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竞争的意志教育;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合作的爱的教育。现实的社会以及孩子的真实成长既需要爱的教育,也需要意志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就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爱与意志是尊德性的核心,也是道问学的关键。
教育为什么要培养节俭的美德
约翰·怀特
当前状态:
摘要(618) PDF(1278)
摘要:
本文从虚构的主人公西尔维娅的生命微叙事出发,在对她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所过的节俭生活进行哲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选择节俭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理由,讨论节俭教育的有关哲学和教育主张,论证教育培养节俭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对基于公正原则而提出的节俭教育观加以矫正,并提出教育培养节俭美德对应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可持续性的气候危机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后数字科学与教育
Petar Jandrić, Jeremy Knox, Tina Besley, Thomas Ryberg, Juha Suoranta, Sarah Hayes
当前状态:
摘要(2034) PDF(320)
摘要:
教育行为与有限理性: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思考
丁钢
当前状态:
摘要(1333) HTML(652) PDF(434)
摘要:
对于教育而言,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理解与讨论相关教育行为与教育关系,同时通过对理性人与社会人进行辨析,以及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强调克服理性人为前提,以及明晰平均化、标准化系统对教育及其行为的影响,进而引向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视角,关注教育行为人的有限理性,重申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强调个性化教学的教育教学本质,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政策能够更加符合实际的需求,更加具有合理性。
查看更多
教育史论
教师宽容的对立面:属性、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周鹏生
2025, (1): 5-13.  
摘要(3) HTML(4) PDF(0)
摘要:
教师宽容被看作是教师品德的核心之一,但学界很少深入探讨教师的“无法容忍”。教师“无法容忍”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容忍态度的另一端,是一种人格变量,反映出教师个体对事物一贯的态度。教师表达“无法容忍”后可能导致认知不协调反应,通过认知闭合需求作用机制可以解读个体或群体“无法容忍”的认知和心理反应。从客观因素上看,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教师“无法容忍”;而从主观因素来看,社会比较和被看重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对事物的“无法容忍”。未来的教师素养培养中,建议重新认识教师“无法容忍”的机制、深入探究造成教师“无法容忍”的原因、深入考察人际互动引发教师“无法容忍”事件的文化背景。
杜威评价理论的教育意涵探讨
李春影, 陈泽宁
2025, (1): 14-23.  
摘要(3) HTML(3) PDF(0)
摘要:
目前,循证导向的评价成为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形式。各种建立在客观数据上对教育评价的讨论超过了对教育目的、教育意义的讨论。这不仅窄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想象,而且存在导致教育手段与目的颠倒、评价标准与教育价值体系脱离等风险。杜威的评价理论为还原教育评价原有的检验、批判、创造等作用提供了依据。评价理论是杜威价值论的核心部分,它打破了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理智与情感的二元对立。杜威以行动为核心,强调行动者与周围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将实验方法融入到价值评价体系中。这不仅是对以往反价值理论、超验的价值理论以及二元论的修正,也为我们审视当今教育评价中的问题提供了思路。教育评价中要注重评价与价值的关联、与经验的关联;澄清评价与欲望、兴趣的关系,评价既非单纯的情感刺激又非纯粹的理性指导;教育评价中也要强调教育手段目的的相互辩证,保障教育主体经验的连续性。
16~19世纪欧洲肥皂泡游戏画中的儿童生命观探析
陆石彦, 方明生
2025, (1): 24-35.  
摘要(4) HTML(4) PDF(0)
摘要:
在欧洲16~19世纪美术史上,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描绘儿童玩耍肥皂泡的画作。这些画作不仅呈现了儿童肥皂泡游戏的生动情景,还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变迁以及人们对待儿童生命的态度变化。从对这些经典画作的图像学分析发现,肥皂泡游戏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16~17世纪,易碎的肥皂泡是虚空画中儿童生命脆弱性的隐喻,除了其象征死亡的生命寓意,肥皂泡也是展现世俗儿童日常活动和道德意义的载体;到了18~19世纪,儿童玩耍肥皂泡的游戏属性进一步凸显,肥皂泡游戏成为代表应受保护的独特生命阶段“儿童期”的标志性活动,同时体现了预防医学时代人们通过改善儿童卫生来保护儿童生命的理念。对历史上肥皂泡游戏画及其蕴含的儿童生命观进行考察,不仅能够丰富人们对儿童肥皂泡游戏历史的认识,还深化了人们对儿童生命观演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人们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儿童观。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反思专栏
教而知困:质性研究方法教师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陈向明
2025, (1): 36-44.  
摘要(3) HTML(3) PDF(0)
摘要:
本文收录了作者在教授质性研究方法课程过程中所写的四篇反思笔记,旨在分享教授质性研究方法时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及应对这些困境的思考和对策。第一篇反思笔记探讨了“好”的质性研究问题的标准。第二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质性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第三篇讨论了学生在学做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撰写反思笔记。第四篇涉及教师在教授质性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平等”和“公平”对待学生等伦理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希望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加审慎、严谨地开展质性研究。
知彼才能知己:质性研究教学中师生的共同成长
陈向明
2025, (1): 45-52.  
摘要(4) HTML(7) PDF(0)
摘要:
本文收录了作者在教授质性研究方法课程过程中所写的三篇反思笔记,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师的回应。第一篇涉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愿担当自愿者,由此引发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深度思考。第二篇讨论为何教师不喜欢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指出这会挑战教师的自尊,负向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第三篇围绕学生关于为什么不能从理论推导理论的质疑,探讨为什么教育研究不能仅靠“拍脑袋”的原因。这些反思源自教师对学生学做质性研究需求的关注,深化了教师对自身角色和作用的理解,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基础教育
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分析
蔡文伯, 徐晓晶
2025, (1): 53-66.  
摘要(3) HTML(6) PDF(0)
摘要:
对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定量评估,是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基于2014~2021年西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通过DEA-Malmquist-Tobit模型对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静态测评与动态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投入水平整体较高,但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省际、城乡间差异明显。城镇化建设、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强度与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与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显著负相关。为提高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发挥实效;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资源管理能力。
双重特殊学生的发现、识别与教育支持
石梦良, 鲁明辉, 张啊媛
2025, (1): 67-74.  
摘要(4) HTML(5) PDF(0)
摘要:
超常学生通常是具有卓越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他们中的部分人虽然在某个或某些领域有过人天赋,却同时兼有身心方面的缺陷或障碍。作为潜在的人才资源,若要实现因材施教,需要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他们的优势和障碍,运用能克服其障碍、发挥其潜能的教学策略,充分满足其教育需求。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首先描述了双重特殊学生的基本样貌及常见特征,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和识别这些学生;然后从双重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引出他们学业上面临的诸多挑战;最后从循证实践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支持性的教育策略。
中小学校长何以成“名”——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名校长成长轨迹分析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黄雅琪
2025, (1): 75-85.  
摘要(4) HTML(4) PDF(0)
摘要:
“名校长”作为新时代校长队伍建设的典范,其成长路径和成功特质是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10位名校长的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教师—校长—名校长”的职业发展轨迹,并发现名校长的核心特质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名校长成长具有复杂性,其成长是特定历史条件、重要他人影响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尤为关键。为促进名校长成长,应强化政府部门主导,扩充“双名计划”工作室,为校长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尊重校长个人主体性,通过自我增能促进专业发展;构建合作关系网络,营造良好的个人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
转型期俄罗斯国立大学自治权变革趋向研究
解瑞红
2025, (1): 86-96.  
摘要(4) HTML(4) PDF(0)
摘要:
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变革,扩大大学自治权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转型的主要内容。教育法赋予了国立大学独立的法人地位,扩展了国立大学自治权的外延,具体体现为大学在教学、科研和财政方面自治程度不断增加。然而,也要注意到,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俄罗斯联邦政府并没有赋予国立大学完全独立的自治权,国立大学在招生和行政权方面处于收缩状态。自治权的分化,使国立大学的治理结构发生改变,呈现出权力下移和权力外溢等特征。
加拿大省级学位授权审核机制研究——以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
蒋慧子, 彭虹斌, 贺芳
2025, (1): 97-109.  
摘要(3) HTML(5) PDF(0)
摘要:
学位授权审核对于规范高等教育活动,有效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受高等教育分权治理的影响,加拿大各省独立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即在国家统一的标准框架内,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授权审核标准。省级政府在学位授权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故而各省实行的是“省级政府-各大院校”的授权审核管理架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作为高等教育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省份之一,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和运行机制,并在学位授权审核方面形成如下特色:一是依法明确学位授权审核的内涵及其界限;二是科学构建学位授权审核的权责体系;三是有效调动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共同推进学位授权审核工作。
学术评论
人口结构剧变与高等教育应对——评《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创新和改革:移民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李素敏, 米志旭
2025, (1): 110-112.  
摘要(5) HTML(3) PDF(0)
摘要:
查看更多
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我国单元教学设计述评
邵朝友, 杨宇凡
[摘要](896) [PDF 1057 KB](448)
摘要:
我国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单元教学成为教学设计的焦点。通过文献收集与整理,从单元设计的界定、理论基础、单元设计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单元目标确定、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六大维度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单元设计以学科内整合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扎实的实施工具。为推进单元设计,首先拓宽单元设计的视野,不仅要考虑单元内整合也要考虑单元之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学科内整合也要考虑超越学科的整合;其次研发单元设计的工具,即设计统整性单元目标与大概念、问题化单元目标、情境化与生活化单元核心学习活动、开发统整性单元评价任务;再次加强单元设计的理论建设,即拓宽单元设计的知识基础、梳理单元设计的模式、规范单元设计的术语。
“双减”政策下的私人家教:无序风险与规范向度
余晖, 胡劲松
[摘要](1407) [PDF 1344 KB](202)
摘要:

在中央"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补习市场正逐渐从培训机构转移到私人家教。家教活动隐蔽性较强、功利应试色彩较浓、逐利性特征明显,存在无序发展的风险。若不能及时加以规范,或将消减"双减"政策的实效性: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加剧教育系统内卷,损害群体教育公平。规范私人家教,应处理好国家监管、个体选择与教育规律间的矛盾及张力,凸显合法性、选择性与有序性三大价值向度。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理路
杨俊丽, 李广
[摘要](644) [PDF 1207 KB](69)
摘要:
课程建设是博物馆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这一过程离不开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是《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政策的实践落地,也是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的必由之路。博物馆跨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以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学生主体、"具身"体验,资源生成、"超越"时空为价值逻辑定位,是促进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博物馆广博的本体资源、独特的情境资源与博物馆教育者是博物馆跨学科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保障。基于具身认知、深度学习理论建构沉浸式互动体验课程和项目式主题课程,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建构自主探究型云端课程,是丰富博物馆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的实践创新,推动博物馆教育走向课程化。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的现实需求与在地化培养策略
孙刚成, 汶莎莎
[摘要](821) [PDF 1250 KB](1642)
摘要:
乡村教师是乡村小学立校之本,但是,目前的乡村小学普遍存在优秀教师进不来且留不住的问题,致使乡村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在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和教育现代化亟待推进的背景下,基于对乡村小学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和乡村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且在地认同度低的客观现实分析,研究者认为,国家亟需鼓励具有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通过完善面向偏远贫困乡村地区定向培养免费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施教能力;通过分段在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在地认同意识;通过两次筛选,真正选拔出具有乡土情节和教育情怀的、能够下得去且留得住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小学教育发展。
公平理论视域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的调查数据
孟祥斌, 王娴娴, 李广
[摘要](1205) [PDF 1207 KB](135)
摘要:
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课题组调查的数据,从公平理论视域出发,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薪酬收入和薪酬满意度整体不高,劳动付出与薪酬收入的相称感较低,而这种相称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2)大部分教师认为其工资收入要低于或远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这种对比感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3)乡村教师的薪酬满意度高于城市教师,并且薪酬收入对乡村教师薪酬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普通高中教师的薪酬满意度要低于小学和初中教师。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提出要科学制定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合理界定教师工作任务、减轻教师负担,建立公平感高、更具激励作用的教师薪酬体系。
“家长主义”时代家校的权利边界、互动机制与教育公平
赵同友
[摘要](1043) [PDF 1291 KB](140)
摘要:
全球教育的结构性变动,市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再次突显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主义”时代的到来,成为重构家校权利关系、追求教育公平的良好机遇。然而,藉由技术中介主导下的学校治理,建立不平等的权力控制机制与家长互动,把家长培养成为自我改造的知识主体,引发了家长间的相互监督与竞争,强化了教育的文化与社会再生产功能。故而,需要在理论和规范上厘清家长和学校的权利边界;要从根本上反思学校灌输给家长知识的性质,鉴别知识的教育性与非教育性;赋权家长,在家长群体内部发展“公共家长”,减轻教师负担,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
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简单化
孙振东
[摘要](437) [PDF 1077 KB](157)
摘要: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屈小爽, 赵建海, 张大鹏
[摘要](869) [PDF 1058 KB](352)
摘要:
师生互动关系在线教学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教学是师生在网络教学空间中构建的完整互动仪式。结合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高校线上教学调研报告,从互动仪式情境、主体、流程和效果四个方面,指出目前在线课堂互动仪式存在的问题: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情境仪式感不强、互动主体角色履行不足、互动流程过于程序化、互动仪式缺乏情感关注。营造师生互动情境的仪式感、明确互动主体的角色地位、融合信息化和人性化的互动流程、构建具有情感连带的全面育人机制等,可促进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在线教学效果。
社会期待与读博意愿——一项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
赵万霞, 邹娟
[摘要](760) [PDF 1286 KB](68)
摘要: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了十名博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提取家庭、婚姻、性别、地域传统这四个影响因子,探寻社会期待对于博士生读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原生家庭对博士生的读博选择有着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影响,文化资本优势家庭与文化资本劣势家庭博士生读博考量的因素完全不同;婚姻和性别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地域传统相对而言对博士生的读博选择影响不大。
保研内卷生态及其非预期后果——双一流高校大学生保研历程的个案研究
海子奕, 程猛
[摘要](955) [PDF 1387 KB](153)
摘要:

内卷"一词被用于描述精英大学普遍存在的过度竞争生态,而保研是观察这一生态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北京市某双一流高校8位本科生保研历程的深度访谈发现,保研中的内卷生态具体表现为"抢好分"、拼筹码和竞争性攀比。绩效主义取向的积分式保研规则促成褒奖与贬抑效应,加剧了个体的自我剥削,极易将学生引向精神世界的"空心化",铸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内卷型"人格,既危及学生身心健康,也给国家长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种下选才单一化、功利化的苦果。超越"内卷"既需要个体觉醒,更依赖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制度变革与文化重塑。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的现实需求与在地化培养策略
孙刚成, 汶莎莎
[摘要](821) [PDF 1250KB](1642)
摘要:
乡村教师是乡村小学立校之本,但是,目前的乡村小学普遍存在优秀教师进不来且留不住的问题,致使乡村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在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和教育现代化亟待推进的背景下,基于对乡村小学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和乡村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且在地认同度低的客观现实分析,研究者认为,国家亟需鼓励具有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通过完善面向偏远贫困乡村地区定向培养免费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施教能力;通过分段在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在地认同意识;通过两次筛选,真正选拔出具有乡土情节和教育情怀的、能够下得去且留得住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小学教育发展。
爱与意志的教育:教育现象学的两个意向性
刘良华
[摘要](541) [PDF 557KB](1294)
摘要:
教育现象学延续了现象学的两个处世方式:一是由主体主义现象学促发的意志教育;二是由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或非对象性现象学兴起的爱的教育。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竞争的意志教育;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合作的爱的教育。现实的社会以及孩子的真实成长既需要爱的教育,也需要意志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就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爱与意志是尊德性的核心,也是道问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