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爱与意志的教育:教育现象学的两个意向性
刘良华
当前状态:
摘要(457) PDF(1293)
摘要:
教育现象学延续了现象学的两个处世方式:一是由主体主义现象学促发的意志教育;二是由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或非对象性现象学兴起的爱的教育。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竞争的意志教育;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合作的爱的教育。现实的社会以及孩子的真实成长既需要爱的教育,也需要意志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就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爱与意志是尊德性的核心,也是道问学的关键。
教育为什么要培养节俭的美德
约翰·怀特
当前状态:
摘要(569) PDF(1278)
摘要:
本文从虚构的主人公西尔维娅的生命微叙事出发,在对她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所过的节俭生活进行哲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选择节俭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理由,讨论节俭教育的有关哲学和教育主张,论证教育培养节俭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对基于公正原则而提出的节俭教育观加以矫正,并提出教育培养节俭美德对应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可持续性的气候危机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后数字科学与教育
Petar Jandrić, Jeremy Knox, Tina Besley, Thomas Ryberg, Juha Suoranta, Sarah Hayes
当前状态:
摘要(1966) PDF(319)
摘要:
教育行为与有限理性: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思考
丁钢
当前状态:
摘要(1088) HTML(558) PDF(433)
摘要:
对于教育而言,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理解与讨论相关教育行为与教育关系,同时通过对理性人与社会人进行辨析,以及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强调克服理性人为前提,以及明晰平均化、标准化系统对教育及其行为的影响,进而引向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视角,关注教育行为人的有限理性,重申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强调个性化教学的教育教学本质,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政策能够更加符合实际的需求,更加具有合理性。
查看更多
教育理论
“诞生性”视域下的劳动及其教育意蕴
诸园
2024, (6): 5-16.  
摘要(16) HTML(11) PDF(1)
摘要:
“诞生性”视域将人的诞生分为:事实性诞生、政治生活中的诞生以及心灵世界的诞生。可从“诞生性”的时间观、空间观、过程观以及能动观四个方面,对“劳动”进行省思。从诞生性的“过程”时间观来看,劳动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劳动动物”在“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中丧失自由;从诞生性的“显现”空间观来看,劳动是人的“无世界性”的存在,个体身份在“同一性”中被剥夺;从诞生性的“偶然”和“不可预见”过程观来看,劳动被生命过程的必然性所奴役,劳动动物只能重复或复制可预见的产品;从诞生性的“创新性”能动观来看,由于不被他人在场所激发,劳动缺乏创造性,又由于无需意志的参与,劳动呈现出机械性特点。基于诞生性对劳动的省思,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意蕴:劳动教育是将学生领入公共世界的教育行动;劳动教育要通过“承诺”与“宽恕”两种途径提升学生心灵的能力;劳动教育是要让学生在他人在场中通过言行彰显自身的自由行动。“诞生性”为从“行动”视角去理解劳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知识储备研究的生成逻辑与教育革新
刘录护
2024, (6): 17-29.  
摘要(12) HTML(11) PDF(0)
摘要:
知识储备概念源于教育人类学对移民工人阶级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其认为工人阶级与弱势群体具有适应环境的文化力量,学校教育只有尊重并有效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效改善他们的学习成就。知识储备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和教育人类学研究为基础,具有特定的理论目标与内在特征。与文化资本、文化缺陷模型贬斥底层群体文化的逻辑相反,“知识储备”肯定弱势群体的文化力量,并因这种颠覆性的逻辑认识而对教育平等的研究和实践产生革新性的影响,从而在西方国家的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家校合作等诸多领域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尚缺乏对于这一概念的关注,系统梳理知识储备概念的研究脉络,对于推动本土的教育平等、教学革新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
康德:世界的更好状态从教育而来
陈家琪
2024, (6): 30-36.  
摘要(15) HTML(15) PDF(2)
摘要:
康德在他的《论教育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世界的更好状态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意味着:康德相信人类全体有着更好的状态,正如他相信人类全体是在朝着不断改善的方向前进一样;康德的一切论述都是对概念的展开,他把这种展开视为人类的某种原始禀赋的不断前进。人类的原始禀赋的实现,离不开《论教育学》所展现的两种教育,这就是世界的更好状态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重要原因。康德重视法国大革命,但他并不希望德国发生那样的一场革命——教育因此愈发重要,而且教育变革应该是从上到下的。进言之,康德明确区分开了概念(理念)与乌托邦的区别,认为向人类更好状态的趋近应该是一种义务,但首先是家长和王侯们的义务,否则就会导致克伦威尔的专制共和国和法国大革命的重演。
教育与启蒙的张力:康德教育思想的实践困境
谢文郁
2024, (6): 37-45.  
摘要(14) HTML(14) PDF(0)
摘要:
在康德的教育思想思路中,人的成长分两步走:首先,从任性无序到有序生存;其次,在有序生存中走向道德法则的建立。人的任性生存是一种无序状态,需要通过教育来压制人的任性,把一种行为准则强加在他身上。教育是对自由的限制,是要在人的生存中造就一种在准则中生存的习惯,从而让人的自由能够在一种秩序中运作。因此,教育是启蒙的起点。康德在分析教育活动时感受到了教育(外在力量)与启蒙(内在力量)之间的张力,并认为这个张力是人成长的主要推动力。成人之后,人就能够在自由中不断完善自身,而教育作为自由的压制者就不再起作用了。然而,深入分析表明,缺失了教育与启蒙之间的张力,仅仅依靠人的自由,道德完善过程是无法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上是不完整的。
《康德论教育》若干问题研究:从文本编辑到审美教育
李长伟
2024, (6): 46-55.  
摘要(16) HTML(11) PDF(0)
摘要:
《康德论教育》中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和解释。单就论证的严谨性而言,《康德论教育》是有欠缺的,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康德起初就没有著书的打算,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去审读林克编写的内容。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是康德教育学的基础之一,它使得康德的教育学具有了经验性。在《康德论教育》中,审美教育是缺失的,原因也许在于康德当时无暇去思索这个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康德不重视它,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就探讨了这个问题。在《康德论教育》中,康德认为人具有向善的禀赋,但他的这一人性观并不完整,还缺乏《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所提到的人有趋恶的倾向。《康德论教育》清楚呈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让人活出尊严来。康德的教育学具有神圣性的维度,与之相关,他在警惕儿童好奇心的同时,又重视儿童的“惊异”。
具身学习研究
具身学习视角下身心融合式师德培育模式探讨
陈洁莹, 宋萑
2024, (6): 56-65.  
摘要(20) HTML(7) PDF(2)
摘要:
以往的师德培育与发展中,存在身体体验被忽视的现象,如师德培训的“知行分离”以及权力对教师身体发展道德的规训等。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研究阐明了具身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点,并指出了具身方式比离身方式更能促进师德发展,但缺乏系统探讨具身方式和师德培育相互关系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梳理西方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学习理论的发展,并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角度出发反思具身学习理论与师德培育的逻辑契合,从而构建出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的具身师德培育体系,即以重视教师本体的具身路径促使教师自主建构师德实践准则。
具身学习:源流、价值与辨惑
周子仪, 曾文婕
2024, (6): 66-74.  
摘要(13) HTML(13) PDF(0)
摘要:
古希腊哲学主要秉持身心分离取向。19世纪中叶,实验心理学开始重新思考身心关系,提出身心互相依存的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机能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派逐渐消解身心二元论。20世纪初,欧洲大陆现象学家也在探索提升身体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发生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向。多学科领域的探索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学习不应是离身的,而应该找回学生学习过程中失落的身体。具身学习推进形成情境生成的知识观,启发构建整体融通的学习观,带动走向灵活开放的课程观,促使确立整体卷入的教学观,倡导践行持续促学的评估观,为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启发。推动具身学习落地,应深入理解具身学习,规避其“泛化”风险;正视身心关系,避免出现“极端化”倾向;明确具身学习的要求与标准,应对“标签化”危机。
高等教育
社会性互动对本科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比较
白华, 张伊诺
2024, (6): 75-88.  
摘要(15) HTML(8) PDF(1)
摘要:
以“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为调查工具,对北京10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调查。基于调查数据,以学生自报告的学习收获与学业成绩作为学业发展结果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社会性互动对其学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性互动水平及学业发展结果优于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社会性互动和学业发展结果在年级层面上呈“U”型曲线;社团活动对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收获的影响不显著,而对非第一代大学生有显著作用;社会性互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作用均偏小,生师互动正向影响学业成绩。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专业化指导;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优化社团活动;鼓励师生互动,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扎根”还是“上岸”——地方二本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内在成因及引导策略
冯雨奂, 王丽婷
2024, (6): 89-101.  
摘要(18) HTML(12) PDF(0)
摘要:
本文基于珠三角地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的田野调查,聚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并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供求数量的不对称和供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文凭作为“制度性文化资本”有所失效,学生“按部就班”的惯习未能转化为职场中工作机构所看重的“身体性文化资本”,同时,教育产出的社会身份预期使得他们不愿“低就”。为应对文化资本的失灵,毕业生群体选择通过保留应届生身份、反复备考等方式以进行“自救”。本文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人才资源配置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速“慢就业”的对策,以期实现更高质量与更充分就业目标。
何以为优秀:评价制度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行为的影响
李斯明
2024, (6): 102-112.  
摘要(21) HTML(14) PDF(3)
摘要:
通过教育叙事呈现评价制度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道路的选择,考察评价制度功利化对青年教师科研道路选择的异化。在追求“优秀”的评价机制下,促使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进路演变为追求功效最大化的策略游戏;由量化考核构成的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导致青年教师主动选择或被动成为被数据异化的“学术机器”,成为“单向度的人”。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关于“优秀”的话语建构,以“学术GDP”增产、技术主义与唯数据化的评价话语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存在”危机。
查看更多
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我国单元教学设计述评
邵朝友, 杨宇凡
[摘要](815) [PDF 1057 KB](417)
摘要:
我国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单元教学成为教学设计的焦点。通过文献收集与整理,从单元设计的界定、理论基础、单元设计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单元目标确定、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六大维度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单元设计以学科内整合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扎实的实施工具。为推进单元设计,首先拓宽单元设计的视野,不仅要考虑单元内整合也要考虑单元之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学科内整合也要考虑超越学科的整合;其次研发单元设计的工具,即设计统整性单元目标与大概念、问题化单元目标、情境化与生活化单元核心学习活动、开发统整性单元评价任务;再次加强单元设计的理论建设,即拓宽单元设计的知识基础、梳理单元设计的模式、规范单元设计的术语。
“双减”政策下的私人家教:无序风险与规范向度
余晖, 胡劲松
[摘要](1232) [PDF 1344 KB](202)
摘要:

在中央"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补习市场正逐渐从培训机构转移到私人家教。家教活动隐蔽性较强、功利应试色彩较浓、逐利性特征明显,存在无序发展的风险。若不能及时加以规范,或将消减"双减"政策的实效性: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加剧教育系统内卷,损害群体教育公平。规范私人家教,应处理好国家监管、个体选择与教育规律间的矛盾及张力,凸显合法性、选择性与有序性三大价值向度。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理路
杨俊丽, 李广
[摘要](540) [PDF 1207 KB](67)
摘要:
课程建设是博物馆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这一过程离不开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是《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政策的实践落地,也是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的必由之路。博物馆跨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以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学生主体、"具身"体验,资源生成、"超越"时空为价值逻辑定位,是促进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博物馆广博的本体资源、独特的情境资源与博物馆教育者是博物馆跨学科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保障。基于具身认知、深度学习理论建构沉浸式互动体验课程和项目式主题课程,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建构自主探究型云端课程,是丰富博物馆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的实践创新,推动博物馆教育走向课程化。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的现实需求与在地化培养策略
孙刚成, 汶莎莎
[摘要](711) [PDF 1250 KB](1640)
摘要:
乡村教师是乡村小学立校之本,但是,目前的乡村小学普遍存在优秀教师进不来且留不住的问题,致使乡村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在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和教育现代化亟待推进的背景下,基于对乡村小学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和乡村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且在地认同度低的客观现实分析,研究者认为,国家亟需鼓励具有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通过完善面向偏远贫困乡村地区定向培养免费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施教能力;通过分段在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在地认同意识;通过两次筛选,真正选拔出具有乡土情节和教育情怀的、能够下得去且留得住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小学教育发展。
公平理论视域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的调查数据
孟祥斌, 王娴娴, 李广
[摘要](1031) [PDF 1207 KB](135)
摘要:
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课题组调查的数据,从公平理论视域出发,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薪酬收入和薪酬满意度整体不高,劳动付出与薪酬收入的相称感较低,而这种相称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2)大部分教师认为其工资收入要低于或远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这种对比感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3)乡村教师的薪酬满意度高于城市教师,并且薪酬收入对乡村教师薪酬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普通高中教师的薪酬满意度要低于小学和初中教师。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提出要科学制定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合理界定教师工作任务、减轻教师负担,建立公平感高、更具激励作用的教师薪酬体系。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屈小爽, 赵建海, 张大鹏
[摘要](774) [PDF 1058 KB](350)
摘要:
师生互动关系在线教学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教学是师生在网络教学空间中构建的完整互动仪式。结合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高校线上教学调研报告,从互动仪式情境、主体、流程和效果四个方面,指出目前在线课堂互动仪式存在的问题: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情境仪式感不强、互动主体角色履行不足、互动流程过于程序化、互动仪式缺乏情感关注。营造师生互动情境的仪式感、明确互动主体的角色地位、融合信息化和人性化的互动流程、构建具有情感连带的全面育人机制等,可促进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在线教学效果。
社会期待与读博意愿——一项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
赵万霞, 邹娟
[摘要](683) [PDF 1286 KB](67)
摘要: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了十名博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提取家庭、婚姻、性别、地域传统这四个影响因子,探寻社会期待对于博士生读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原生家庭对博士生的读博选择有着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影响,文化资本优势家庭与文化资本劣势家庭博士生读博考量的因素完全不同;婚姻和性别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地域传统相对而言对博士生的读博选择影响不大。
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简单化
孙振东
[摘要](407) [PDF 1077 KB](157)
摘要:
“家长主义”时代家校的权利边界、互动机制与教育公平
赵同友
[摘要](930) [PDF 1291 KB](137)
摘要:
全球教育的结构性变动,市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再次突显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主义”时代的到来,成为重构家校权利关系、追求教育公平的良好机遇。然而,藉由技术中介主导下的学校治理,建立不平等的权力控制机制与家长互动,把家长培养成为自我改造的知识主体,引发了家长间的相互监督与竞争,强化了教育的文化与社会再生产功能。故而,需要在理论和规范上厘清家长和学校的权利边界;要从根本上反思学校灌输给家长知识的性质,鉴别知识的教育性与非教育性;赋权家长,在家长群体内部发展“公共家长”,减轻教师负担,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实践困境与突破——基于15位教师与10位家长的质性研究
贾勇宏, 张晓云
[摘要](913) [PDF 1076 KB](283)
摘要:
通过对15名农村教师与10位留守儿童家长的质性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在实践中存在着监护人参与程度低、合作方式简单低效、家校沟通不良等困境。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时空隔离、家校合作主体的认识不足、家校合作主体的能力不足以及主体责任边界的模糊。突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运用信息化手段缓解时空隔离问题,提高家校合作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综合素养。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的现实需求与在地化培养策略
孙刚成, 汶莎莎
[摘要](711) [PDF 1250KB](1640)
摘要:
乡村教师是乡村小学立校之本,但是,目前的乡村小学普遍存在优秀教师进不来且留不住的问题,致使乡村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在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和教育现代化亟待推进的背景下,基于对乡村小学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和乡村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且在地认同度低的客观现实分析,研究者认为,国家亟需鼓励具有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通过完善面向偏远贫困乡村地区定向培养免费小学全科教师的政策、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施教能力;通过分段在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在地认同意识;通过两次筛选,真正选拔出具有乡土情节和教育情怀的、能够下得去且留得住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小学教育发展。
爱与意志的教育:教育现象学的两个意向性
刘良华
[摘要](457) [PDF 557KB](1293)
摘要:
教育现象学延续了现象学的两个处世方式:一是由主体主义现象学促发的意志教育;二是由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或非对象性现象学兴起的爱的教育。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竞争的意志教育;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合作的爱的教育。现实的社会以及孩子的真实成长既需要爱的教育,也需要意志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就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爱与意志是尊德性的核心,也是道问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