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1期

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较少民族学校教育回顾与展望
白玉雯
2020, (1): 2-9.
摘要(396) PDF(99)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征,可以将这70年来人口较少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分为起步期、建设期、受阻期、探索与深化期、开放与多元期五个阶段。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继续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教育;保护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文化教a育方式,将会是新时代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的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回顾与反思
娜迪拉·阿不拉江, 王珏
2020, (1): 10-19.
摘要(377) PDF(16)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经历了萌芽、升温、蓬勃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关研究开始萌芽,第二阶段侧重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与普及,第三阶段则将重点放在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提升及其理论构建等方面。整体而言,相关研究沿着两条脉络发展和延续:其一是包括政策、课程、教材、师资、活动及存在的问题等在内的实践层面;其二是包括民族团结教育意义、目的、研究范式、相关理论等的理论层面。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具象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为研究者探索其抽象的特征与规律奠定了基础,而抽象、宏观层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从而表现出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教育基本理论
从儿童观的三次转型看儿童观的合理建构
杨伟东
2020, (1): 20-28.
摘要(381) PDF(311)
摘要: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与态度,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合理的儿童观的建构既要考虑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也要注意到儿童的特性。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考察中国儿童观的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古代的“成人本位”到清末的“国家本位”,第二次转型是从清末的“国家本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儿童本位”,第三次转型是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儿童本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本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儿童与成人、国家及政治的关系,认为儿童与成人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儿童与国家是一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儿童与政治是一种自主的政治主体关系,合理的儿童观的建构应处理好这三对关系。
学问思辨行悟:古法新用的人文社会学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李兴军, 刘秀岩, 孙建华
2020, (1): 29-38.
摘要(521) PDF(34)
摘要:
“学、问、思、辨、行、悟”教学模式是一种对传统单向教学模式革新后的新型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论”为教学理念,对教学时间与空间进行重构,将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媒介进行有机整合,强化外在情境的条件刺激,诱发大学生的条件反应和顿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新认知结构的建构。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表明,“学、问、思、辨、行、悟”教学模式的整体满意度非常高,可明显改善人文社会学科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对人文社会学科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基础教育
以“应试教育”为名的教育困境解读——“景观社会”的理论视角
黄璟珲
2020, (1): 39-45.
摘要(651) PDF(51)
摘要:
社会舆论对以“应试教育”为表征的教育诸问题的讨论为当前媒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所困,或陷入情绪化的同义反复式批评。运用社会理论学者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映照既有以“应试教育”为靶向的教育批评论述,重新剖析教育商业市场与正规教育系统中已显现的“异化”教育事象:影子教育实为一种无限竞逐的虚假游戏,“教育”被误识为个体的外在需求,商品化的教育有量无质;消费主义化的教育逻辑或已逐渐潜入正规教育系统,学校文化有可能沦为“景观社会”的载体。欲走出“景观化”教育,学校后设文化的建设或许是一种充满勇气的尝试。
从“学校改进”到“欣赏型探究”: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路径迭新
高灿灿, 仲彦鹏
2020, (1): 46-52.
摘要(344) PDF(24)
摘要: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各个时期的社会诉求和价值认知共同形塑了“扩张—收缩—协调回归”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当前推动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建设多从“缺陷话语”出发,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存在的短板提出依赖于财政投入、政策倾向与教师培训等方式的学校改进路径。仅从缺陷视角的建设理念出发,容易引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价值理念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冲突,呈现出“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分配结构不合理”“政策落实不完善,追求短期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不完善”等问题。以“欣赏型探究”代替“缺陷话语”,探究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积极核心策略:践行教育机会公平原则、打造农村特色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等,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寻求新路径。
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研究
王佳莹, 李臣之
2020, (1): 53-59.
摘要(452) PDF(29)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方法,对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公办学校教师;女性教师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住房成为教师忧虑的首要问题。提升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需要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自我调节;创设舒适、认可、激励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民办学校的认可度;尽可能减少民办教师的购房压力。
高等教育
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政策的组织、权威与财政资源配置
张凤娟, 权敬兰
2020, (1): 60-67.
摘要(269) PDF(13)
摘要:
政策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元资源”,其配置方式决定了政策所能产生的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政府“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的组织资源、权威资源和财政资源配置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进行“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资源配置与建设目标不匹配,组织资源与权威资源配置不完善,财政资源配置缺乏具体的、合理的规划等。因此,基于大学使命与区域战略合理设置“双一流”建设目标、构建权威资源充足的执行体系、出台财政资源配套方案是优化地方政府“双一流”建设的主要途径。
地方大学校地合作新构建机制研究
钟玮
2020, (1): 68-73.
摘要(280) PDF(24)
摘要:
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广东省7所地方大学的55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校地合作工作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开放编码,获得地方大学校地合作的关键词条。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地方大学539名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归纳出地方大学通过校地合作构建的新机制,分别是创新创业机制、区域影响力机制、产业转化机制、项目合作机制,并从组织战略视角对地方大学校地合作新机制进行分析。
比较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与启示——基于对博洛尼亚进程20年的回顾
郑淳
2020, (1): 74-85.
摘要(497) PDF(31)
摘要: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成功建立为欧洲各国聚合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能力提供了新的理念与途径。而建构基于博洛尼亚进程框架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推动形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关键。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组织架构完善、法律法规基础厚实、相关政策和制度工具透明度高及可持续性强等特点,确保了质量保障工作的科学布局与有效实施,使质量保障工作真正成为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引导剂”与“指挥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法理支撑基础不够厚实、信息共享度和透明度不够高等问题。我国应适度借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路径与经验,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法理支撑基础、加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的参与、强化社会贡献度的导向等为关键抓手,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并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国外教学领导力研究图景:脉络、主题及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崔佳峰
2020, (1): 86-96.
摘要(494) PDF(61)
摘要:
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近40年来国外教学领导力研究进行回溯,勾勒出教学领导力研究图景,以了解其发展脉络、主题分类和研究趋势。研究发现:国外教学领导力历经兴起、式微到再度兴盛三个阶段后逐渐发展完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走向“间接”领导的教学领导力内涵研究、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基于学校改进的教学领导力影响研究以及学校变革情境下的教学领导力策略研究等四类;研究趋势开始从教学领导力理论诠释转向情境实践、从关注教学领导力成效到探讨教学领导力作用机制以及从直接的教学领导力研究转向更高范畴的学习领导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