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期

教育理论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限度——基于康德教育学的视角
刘作
2025, (3): 5-15.
摘要(5) HTML (8) PDF(1)
摘要:
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作为目标的自由与作为手段的强制之间的悖论,以致道德教育是否有必要都存在着争议。考察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为解决这一悖论提供了方案。教师一方面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道德的榜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的纯粹性并培养他们坚定的品格。教师就像梯子,促进学生的道德完善,但不能代替学生达到道德完善。道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由人格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而教师承担着准- 完善学生自由的义务。我们既不能贬低,也不能夸大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论社会事件何以开发为教育资源
周敏, 马早明
2025, (3): 16-25.
摘要(5) HTML (4) PDF(0)
摘要:
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实际情境密切结合。社会事件作为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具体的开发中却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具体而言,在事件的关注与选择上,社会性资源经常被排斥在学校之外;在事件的传播与评论上,舆论世界是弱传播的世界;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上,教育者的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从社会建构主义视域出发,将社会事件开发为教育资源,既要立足学生生活立场,在社会事件选择与开发中挖掘其教育价值;又要基于问题解决立场,在评论与反思中增进学生对社会的理解;还要确立专业发展的立场,在开发与运用社会事件中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反思专栏
在教中学:质性研究教师的具身性调适
陈向明
2025, (3): 26-34.
摘要(6) HTML (6) PDF(0)
摘要:
本文收录了作者在教授质性研究方法课程中所写的两篇反思笔记。第一篇讨论的是作者教授案例研究时遇到的挑战和采取的具身性调适策略(如浸润- 反思),因为案例研究不像扎根理论研究那样具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比较难教。第二篇探讨教师在教授案例研究时如何设法保持“空杯”心态,如何在预设和生成之间保持平衡,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即时改变教学设计。通过分享这些体验和反思,作者希望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学做案例研究的复杂性,根据自己教与学的具体情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温故而知新:对质性研究课程的回顾与展望
陈向明
2025, (3): 35-43.
摘要(5) HTML (8) PDF(4)
摘要:
本文收录的是作者在开设一个为期一年的质性研究方法课程过程中撰写的最后两篇反思笔记。第一篇是对最后一次课程的复盘以及对整个课程的回顾,目的是总结这一年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经验、长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二篇针对该课程尚存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如质性研究是否需要理论框架,研究结果如何与学界理论进行对话,研究报告的撰写是否有一定格式要求,希望对今后开设类似课程提出改进思路。
基础教育
跳出无限占有的陷阱:教育内卷化困境的根源和克服策略
孙文翔
2025, (3): 44-54.
摘要(4) HTML (7) PDF(0)
摘要:
教育内卷化的根源是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无限占有客体的主体性建构逻辑。这种逻辑使人的主体性发展陷入自我反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类主体的无限占有倾向共同导致了教育内卷化。在这一视角下,教育内卷化的具体机制表现为低认知门槛、易批量操纵、无心智成本的简单资本过度投入,进而排斥复杂资本。人的主体性本质在于通过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进行自觉的创造性实践。为克服教育内卷化,必须澄清人的主体性本质,重建教育的育人目的,并在这一观念基础上采取促进复杂资本形成的实践策略,强化学科教学专业性,拓宽个体多元化发展路径,尊重教育实践的长期性和内隐性。
我国中小学作业体系建构的问题表征、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向
李婧玮
2025, (3): 55-62.
摘要(6) HTML (5) PDF(2)
摘要:
“双减”政策对作业体系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要否定作业的价值。构建高质量作业体系对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现阶段在高质量作业体系建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由于认知层面的应试与标准化导致想象力被排斥在作业体系之外,行为层面的规训与异化导致伦理在作业体系建构中被边缘化,情感层面的抽象与局限化导致审美缺位于作业体系的建构之中。想象力激发、伦理唤醒、审美体验应是“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体系建构的三大价值追求。因而要建构高质量的作业体系需要从激发作业体系中的想象活力、提升作业体系中的伦理关怀、挖掘作业体系中的内在审美等三个方面着手推进。
清末民初教科书插图留白:渊源、特征与意蕴——以《最新国文教科书》(初小部分)为例
肖菊梅, 杨淑萍
2025, (3): 63-74.
摘要(7) HTML (8) PDF(0)
摘要:
通过剖析《最新国文教科书》(初小部分)插图中的留白艺术可知,清末民初时期教科书的插图留白以儒和道两大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起源,教育性和文化性双线交织,在动与静、虚与实、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中展现出韵律美、意境美、和谐美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留白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提升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增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凸显教材插图的审美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发挥文化符号的价值性,形塑学生的文化自觉。
高等教育
大湾区高校智库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曹科岩, 林振群
2025, (3): 75-89.
摘要(5) HTML (7) PDF(0)
摘要:
世界三大湾区的成功发展离不开以高校智库为代表的智慧力量参与。通过对世界三大湾区的代表性高校智库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其组织性质及运作机制。其中,作为相对独立型的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其运作机制表现为项目型组织架构、定向资本资金运作型资金来源、资政型功能定位、意识形态驱动型研究取态;作为弱依附型的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其运作机制表现为事业部型组织架构、校友资金运作型资金来源、平台型功能定位、公共议题驱动型研究取态;作为强依附型的东京大学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其运作机制表现为职能型组织架构、自主创收型资金来源、产学研合作型功能定位、问题导向驱动型研究取态。研究发现,三大高校智库有五个显著的共性特征:一是回答了高校智库与高校是何种组织关系的首要问题;二是明确了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功能定位;三是建立了与服务本地化发展相适应的业务内容;四是采用了人才引进和支持方式的创新举措;五是形成了可持续性的运转模式和开放、紧密的高校智库关系网络。这些共性特征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提供了经验借鉴。
高校如何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建设特色学科群——一项基于组态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
郑辉, 王哲, 孙畅
2025, (3): 90-102.
摘要(8) HTML (4) PDF(2)
摘要:
做好特色学科群建设是高校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积极回应。基于组态理论,通过收集国内20个省份的高校及轻工产业相关数据,利用NCA和fsQCA方法对特色学科群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探索高校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建设特色学科群的必要条件及建设路径。研究发现,政策指向性和产教融合水平是推动高校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建设高质量特色学科群的核心要素;特色学科群高质量建设存在5个组态,并分为3条等效路径,即政产环境驱动型、政学因素聚集型、政产学多源联动型。最后提出研究建议:强化多要素组态式联动推进,深化政策引导与产教融合协同,建设情境适配型路径分类与评估体系。
地方高校教育博士培养如何特色化发展——基于美国两类研究型大学比较的视角
王飞
2025, (3): 103-112.
摘要(5) HTML (8) PDF(0)
摘要: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教育博士授权点数量已经超过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教育博士培养必须走出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否则可能出现与部属高校雷同,被视为部属高校教育博士“缩水版”的窘境。美国普通研究型大学在教育博士培养过程中历经了单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最初单纯的模仿虽然帮助普通研究型大学建构了初步的培养体系,但由于受软硬件条件限制以及无法与区域教育需求相衔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在痛定思痛后,普通研究型大学开始走上了特色化发展之路,通过主动契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确立实践性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师资实践素养等赢得了社会认可和良好声誉。借鉴经验,我国地方高校教育博士培养应着力创建特色化发展之路,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主动贴近区域教育实际,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确立有别于部属高校的教育博士培养定位,明确为区域培养高端应用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建立着力提升教育博士生实践理性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