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他异与共同价值——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转型与价值转向

叶雅萱

叶雅萱. 他异与共同价值——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转型与价值转向[J]. 现代教育论丛, 2023, (2): 56-65.
引用本文: 叶雅萱. 他异与共同价值——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转型与价值转向[J]. 现代教育论丛, 2023, (2): 56-65.
YE Yaxuan. Alterity and Common Value: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 Re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3, (2): 56-65.
Citation: YE Yaxuan. Alterity and Common Value: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 Re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3, (2): 56-65.

他异与共同价值——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转型与价值转向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叶雅萱,女,福建泉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道德教育,电子邮箱:1792152197@qq.com

  • 中图分类号: G40-012.9; G511

Alterity and Common Value: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 Re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 摘要: 当前,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文化交往成为必然之事,而文化差异又难以避免地客观存在着。在这一背景下,充满异质性的多元文化如何共存与发展则成为全球化新时期各文化主体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国际理解教育致力于通过促进文化理解使各文化共存成为可能。关于文化理解,有“不同”与“陌异”两种常见的认识范式,二者分别以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眼光看待文化间关系。基于此二者的国际理解教育则分别走向普世主义与相对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皆存在一定的教育隐忧。而“他异”的文化理解范式则可能成为超越两者、扭转国际理解教育困境的出口。“他异”的认识范式主张以兼具外在性与伦理性的眼光看待文化间关系,建立起互为他者的伦理共在关系。基于此,国际理解教育转向具有关系性、生成性的共同价值立场,重视文化主体间在对话与交往中建构让多元文化得以共存与发展的价值共识。

     

  • [1]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10版)[M]. 李强,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 姜英敏. 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 37(12): 30-34.
    [3] 孙向晨. 面对他者: 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4] 朱利安. 间距与之间: 论中国与欧洲思想之间的哲学策略[M]. 卓立, 译. 台北: 五南图书公司, 2013.
    [5] 朱利安. 间距与之间: 如何在当代全球化之下思考中欧之间的文化他者性[C]. //方维规. 思想与方法: 全球化时代中戏对话的可能,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6] 刘擎. 重建全球想象: 从"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义[J]. 学术月刊, 2015, 47(8): 5-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SYK201508002.htm
    [7] 张永义, 谌章明. 世界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评析[J]. 理论探索, 2012(4): 41-4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LTS201204010.htm
    [8] 朱利安. 从存有到生活: 欧洲思想与中国思想的间距[M]. 卓立, 译.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18.
    [9]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 等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8.
    [10] 吴希.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对全球公民教育的批判与反思[J]. 比较教育研究, 2020, 42(9): 90-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JY202009013.htm
    [11] 杨君, 曹锦清. 全球社会的想象: 从世界社会到世界主义[J]. 社会建设, 2020, 7(4): 84-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EJS202004012.htm
    [12]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从存在到存在者[M]. 吴蕙仪, 译.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3] 罗兰·巴特. 中性[M]. 张祖建,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4] 王嘉军. 存在、异在与他者[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15] 袁鑫. 当代文化哲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J]. 教学与研究, 2019(8): 67-7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WDP201908010.htm
    [16] 李菲, 李思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学校价值教育内容体系构建[J]. 中国德育, 2021(15): 10-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EYU202115005.htm
    [17] Melville J.H. Cultural Relativism, Perspectives in Pluralism[M]. US: Random House, 1972.
    [18] 王嘉军. 他异和间距: 经由列维纳斯和朱利安思考文化间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5): 106-119, 18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SD202005012.htm
    [19] 齐格蒙特·鲍曼. 后现代伦理学[M]. 张成岗,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0]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1] 吴攸. "间距"即对话——从弗朗索瓦·于连的多元文化观谈开去[J]. 中国比较文学, 2019(2): 30-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JW201902004.htm
    [22]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 论外在性[M]. 朱刚,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3]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伦理与无限: 与菲利普·尼莫的对话[M]. 王士盛, 译. 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4] 朱刚. 多元与无端[M].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25] 金惠敏. 差异即对话: 一份研究纲领[J]. 中国比较文学, 2016(4): 60-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JW201604008.htm
    [26] UNESCO.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EB/OL]. [2021-11-22].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3=null&queryId=28abb3be-44fa-41c8-accc-004b75d2ad95.
    [27] 雅克·德里达. 言说事件的一种不可能新的可能性[M]. //汪民安, 郭晓彦. 事件哲学·生产.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28] 高德胜. 超越群体的自私[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11): 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LJ200811026.htm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4
  • HTML全文浏览量:  117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9-2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03
  • 刊出日期:  2023-03-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