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2期

教育理论
教育学逻辑框架
陈桂生
2023, (2): 5-9.
摘要(407) HTML (200) PDF(92)
摘要:
历史地形成的广义“教育”包含数种性质各异的基本成分,其中狭义“教育”与“教养”性质有别,二者在性质上又与“教-学”不同。教育或教养乃是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而教-学本身则是中性的活动。人们围绕它们展开的论证使用不同的思维形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逻辑,导致教育学杂乱的逻辑关系。不妨聚焦教育者的教育思维,针对教育思维逻辑问题的症结,梳理出教育学的逻辑框架。
陈桂生教育概念研究平议
张建国
2023, (2): 10-20.
摘要(390) HTML (200) PDF(122)
摘要:
陈桂生一贯重视教育学基本概念研究。他对教育概念的探讨典型地体现了概念研究的特点。文章回顾了他对“教育”一词的名实辨析,对教育概念与教育观念关系的澄清,对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考察,发现他在教育概念定性上的摇摆妨碍其区分教育与教-学活动。近年来,在彼得斯工作的启发下,他从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定性出发,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学的反思,这使他将教育概念置于同教养、教-学活动概念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在澄清这些基本概念关系的基础上,他勾勒了教育学逻辑范畴的轮廓,提供了一幅理解教育学思考教育问题的概念地图,超越了对教育概念本身的探讨。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察觉到欧陆教育学与英语地区教育学在理解教育价值方面的异同,而且通过教育文化比较洞悉了中西方教育文化的个性,甚至从中萌生了对本土教育文化的自信。
“教学身体”研究:问题反思、方法论回归与观念重构
张广君, 黄洁
2023, (2): 21-33.
摘要(437) HTML (275) PDF(221)
摘要:
“教学身体”是教学语境中的“身体”,教学身体观是对教学中“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囿于西方认识论视角,以“身体认知”而非“身体”为研究视点,将身体价值局限在知识习得层面,以感官自由偷换身体自由,依赖虚拟技术进行身体交互。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论反思表明,“教学身体”研究需要在本体和价值层面作必要补充。儒家教化思想具有丰富的身体形象,“身体”是具有痛痒恻隐属性、作为生命的现实表征、处于生成过程、需要长期修行的存在。儒家教化机理与身体形象密切相关:教化基于真实的人“身”,顺应身体的生命本能,通过身体的力行体知,重塑与他者间的身体关系等,能够为教学身体观的重构提供启示。生成论教学哲学能够为澄清“教学身体”的基本规定性,探究“教学身体”的价值属性提供思想方法的指导。在此视域下,“教学身体”应该具有身心一体、牵连生命、动态生成和人文互动的形象特质。
价值与道德教育
从“确定性立场”到“确定性在场”——加速社会道德教育“不加速”的逻辑前提
张姜坤
2023, (2): 34-43.
摘要(432) HTML (249) PDF(112)
摘要:
“加速社会”是对现代社会发展核心特质的一种新诊断。“加速社会”不仅指向个体生活感受性的表层现象,更指陈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层时间结构。在现代社会的古典阶段,人们对确定性的寻求与对不确定性的回避无疑型构了道德教育的确定性立场。而在加速社会中,社会生活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确定性立场的道德教育表现出“道德”与“教育”的双重焦虑。道德教育无法回避加速社会的基本语境,一种可能的选择就在于重塑“确定性在场”:道德教育一方面要以公共生活为支点,以人之良序生活为现实追求;另一方面又要从人之为人的高度关照人的存在,以人的自由与可能生活的实现为价值旨趣。
物质丰裕时代德育的价值逻辑——兼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必要与可能
肖金星
2023, (2): 44-55.
摘要(387) HTML (209) PDF(22)
摘要:
物质丰裕时代人们的优势需要已经由生存层次的需要转化为生活层次的需要。物质丰裕时代显现出了明确的美好生活指向及其实现的可能性。与之契合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物质丰裕时代的核心价值正在兴起。德育面临着新的价值语境,且势必要在后物质主义的引领下对美好生活做出回应。当前物质主义制约着德育对美好生活的回应,使得当代人具有道德动机的动力性匮乏、道德目的的个体意义弱化、道德行为的保守适应三方面的弱势。后物质主义在动机上呼吁内在动机、在目的上注重个体意义、在行为上强调开拓创新,从而对物质主义之弊有所超越,并可能引领德育发展的方向。当代德育要从认知澄清与情感激发维度唤醒学生道德动机的内生性动力,从个体享用与自我实现维度引导学生道德目的的个性化诠释,从全面发展与现实超越维度强化学生道德行为的开拓创新性。
他异与共同价值——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转型与价值转向
叶雅萱
2023, (2): 56-65.
摘要(437) HTML (197) PDF(21)
摘要:
当前,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文化交往成为必然之事,而文化差异又难以避免地客观存在着。在这一背景下,充满异质性的多元文化如何共存与发展则成为全球化新时期各文化主体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国际理解教育致力于通过促进文化理解使各文化共存成为可能。关于文化理解,有“不同”与“陌异”两种常见的认识范式,二者分别以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眼光看待文化间关系。基于此二者的国际理解教育则分别走向普世主义与相对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皆存在一定的教育隐忧。而“他异”的文化理解范式则可能成为超越两者、扭转国际理解教育困境的出口。“他异”的认识范式主张以兼具外在性与伦理性的眼光看待文化间关系,建立起互为他者的伦理共在关系。基于此,国际理解教育转向具有关系性、生成性的共同价值立场,重视文化主体间在对话与交往中建构让多元文化得以共存与发展的价值共识。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义务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与实践路径
吴宏超, 叶培, 魏池欣
2023, (2): 66-75.
摘要(588) HTML (254) PDF(43)
摘要:
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式义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凸显出均衡性与可及性两个核心特征。这既是中国式义务教育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也是为其他国家发展义务教育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范本。在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性方面,国家通过强有力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工作逐步将均衡发展的理念落实落地,在十余年间实现了从非均衡到基本均衡的重大跨越,但仍存在过程简单化、评估功能工具化和评估效果折扣化等问题。在提升义务教育可及性方面,需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服务可及性内涵,从可及性角度建立教育服务的保障清单,确保教育发展成果人人可以享受。
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刍议
秦琴
2023, (2): 76-85.
摘要(350) HTML (160) PDF(26)
摘要:
中国正开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有效保障和全面提高质量成为核心议题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目前已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常态监测为手段,持续改进的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念,建立并逐步完善部省协同、信息技术与评估深度融合的覆盖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基于现代治理理念,构建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系统紧密结合、协调互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职能,激发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潜能,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国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代化不仅要体现制度化、法治化、民主性、专业性等教育现代性特征及“共治善治”的现代治理理念,更要回归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责任和使命,从而超越工具理性的局限,真正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从“育分”到“育人”——中国式教育评价现代化道路探析
曾文婕, 周子仪
2023, (2): 86-92.
摘要(467) HTML (125) PDF(19)
摘要: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促进教育评价现代化有助于推动教育现代化,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我国,应试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在教育评价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指向“育分”的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转型为指向“育人”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第一,实施学习段评估,转变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认识,加强评估结果的形成性运用。第二,开展学习性评估,凸显教-学-评的一致性,提升教师反馈质量。第三,倡导学习化评估,鼓励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唤醒自觉发展的意识。第四,推进智能型评估,拓展数据采集渠道,深入分析海量数据。
教育管理
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育是否违宪?
徐巍
2023, (2): 93-104.
摘要(394) HTML (172) PDF(18)
摘要:
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育是否违宪?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虽然联邦宪法修正案第十条确立了教育权力属于“州或人民”的原则,但考察历史会发现,联邦政府不断以各种方式“干预”教育。表面看来,联邦政府“干预”教育之行动有着“因循传统”“国家安全”与“社会福利”“民主与正义”等依据;但实际上,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行动更受到“实用主义哲学观”和“社会发展趋势与联邦政府权力整体性转变”等深层因素的影响。如果从“权力”概念的视角加以分析,依据“强制力”说,联邦政府教育权力扩张并未违宪,而依据“影响力”说,联邦政府“干预”教育则已“违宪”;但如果抛开“权力”概念自身模糊性质所导致的分歧,从更为接近问题核心的宪法原则精神维度考察,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行动与宪法精神无违。
高中生选科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的样本分析
宋春燕, 王晶晶
2023, (2): 105-112.
摘要(726) HTML (197) PDF(32)
摘要:
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选择考试性科目的权利,同时也对他们的选择力提出了要求。通过对第三批新高考试点省份之一的广东省部分高一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决定学生选择科目的首要因素是重要他人的意见——包括家人、亲朋和教师等;其次是机会因素,包括未来职业和专业的需要等;最后则是体现自身优势和兴趣等的个人因素。可见,学生选科过程中受他人影响较大,自主选择能力不足。基于此,提高学生科目选择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建立系统的选科指导体系:学校需要打造选科指导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整体选择力;政府需要构建学生选科服务体系,提升教师和家长等重要他人的指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