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数字鸿沟的障碍与突破: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字资源应用研究

钟景迅 赵巾慧

钟景迅, 赵巾慧. 数字鸿沟的障碍与突破: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字资源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3, (6): 40-50.
引用本文: 钟景迅, 赵巾慧. 数字鸿沟的障碍与突破: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字资源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3, (6): 40-50.
ZHONG Jingxun, ZHAO Jinhui. Obstacles and Breakthroughs of the Digital Divide: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Less-developed Region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3, (6): 40-50.
Citation: ZHONG Jingxun, ZHAO Jinhui. Obstacles and Breakthroughs of the Digital Divide: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Less-developed Region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3, (6): 40-50.

数字鸿沟的障碍与突破: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字资源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发生机制及治理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BFA22018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钟景迅,男,广西合浦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管理学

  • 中图分类号: G527

Obstacles and Breakthroughs of the Digital Divide: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Less-developed Regions

  • 摘要: 数字鸿沟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经典的用来分析数字资源应用差异的重要概念。本研究从三代数字鸿沟概念出发,即接入、使用、智能鸿沟三个层次,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应用数字资源的状况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因投入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数字资源投入只能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教师们在数字资源的使用上因培训不足等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在积极主动地要求了解最新数字技术的发展,并将数字资源深度融合教育教学方面,教师群体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研究依此提出要加大省级统筹对数字资源的投入、建立以提高使用效率为目的的教师数字资源培训机制、对弥合智能鸿沟适时提前布局等政策建议。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教育领域和各种新的数字技术有了深度融合的可能。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和数字技术革新、数字资源应用是息息相关的。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放置在未来教育信息化八大实施行动的首位。[1]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2]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宏伟目标。[3]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地均已加大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投入,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实际运用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在西方学界,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or gap)是一个用来分析人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差异和分化的常用概念,在学术研究中有广泛应用。因此,本文拟采用数字鸿沟的相关概念来分析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字资源运用的状况,期待这一尝试能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后续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国家电信管理中心(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ITA)提出,这一概念用于分析当时美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得差异的现象。[4]

    时至今日,数字鸿沟的概念一直在不断演化。该概念最早运用时是指不同的人在数字设备接入上所面临的不平等,这被称为入口或接入处的鸿沟[5],是最基础的也是第一代数字鸿沟的概念。[6]这一概念出现不久,就有学者指出,入口或接入层面的鸿沟,随着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会逐渐消失,当人们得到设备和网络都不成为难题的时候,设备层面的鸿沟自然就不存在了。[7]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关注数字资源应用技能层面的数字鸿沟概念开始出现。[8]这一层面的数字鸿沟概念关注不同的人在数字资源技术深入使用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即第二代数字鸿沟的概念。数字技术应用所存在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在数字资源结果的获得上存在很大区别。[9]近些年来,关注个体在数字媒体运用上所存在的思维和观念层面差异的第三代数字鸿沟概念开始出现。[10]具体来说,就是指个体是否能完全理解、充分适应及主动地去了解、应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的技术便利,是否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字资源使自己最终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11]

    已有研究发现,教师是弥合学生之间数字鸿沟的关键,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就越大。[12]换句话说,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对学生之间数字鸿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乡教师间在数字鸿沟方面的差别往往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13],欠发达乡村地区的教师在信息设备使用和接入上的落后,使得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和使用数字信息资源时,相应的意识、态度与能力等也会有所欠缺,这种信息素养的落后不但会加大了城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差距,更是会对乡村学生的信息素养产生直接影响。[14]

    有研究指出,在线上教学普及的时代,乡村教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却仍然不佳。[15]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他们更关注“物理接入”所需的软硬件、网络等设备设施情况等,这种简单的接入层面的应用难以深入地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16]在在线教学普遍使用的情境中,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方面,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显然更有优势。[17]

    当前,数字鸿沟的概念讨论扩展到了更深的层次。数字鸿沟从最初的接入层面,发展到技能和使用的层面,并最终落实到智慧或智能层面[18],这是新的信息时代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鸿沟的内涵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对数字资源的应用提出更高级也更复杂的应用需求。当前的数字鸿沟概念更关注教师能否深度使用数字技术,主动参与各类活动以获得更充分的发展。[19]

    回顾国内研究,当前学界对第一、第二代数字鸿沟的分析较多,对第三代数字鸿沟的研究不够。有学者认为,应注意不同个体在数字鸿沟应用背景上差异,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中应注意“补偿机制”的作用,关注学校的数字化教育如何减少学生间业已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关注教育系统中如何通过各类教师培训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如何给予欠发达地区教师更多的支持。[20]在教育领域,有学者总结了不同时代的数字鸿沟概念,为我们勾画了三代数字鸿沟概念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见图 1)。[21]当前,我国已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步入了2.0时代,待到跨越智能层面的鸿沟,我们才会真正步入教育现代化的时代。

    图  1  不同的数字鸿沟概念所对应的时代趋势

    本文主要采取魏国基等有关数字鸿沟的概念[10],将数字鸿沟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部分。该概念逻辑比较清晰,在学界有广泛应用,是我们全面审视广东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师数字资源应用状况的一个可行的理论切入点。[22]依据其具体定义,本研究将教师数字资源应用的内涵界定为:在设备或接入方面指教师所在的学校数字资源的基本设备等建设的情况,即有和没有的问题;在技能或使用的方面,主要包括教师是否善于使用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是否能够了解基本的软硬件操作,以及能否熟练地使用平台、网络浏览器等应用软件,能否熟练地将数字资源转变为相应的教育资源,融入自身的教育教学中;在智慧和智能方面指教师是否具备主动将数字资源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态度和意识,是否主动融入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时代潮流等。

    本研究关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尽管得益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政策的推进,不少欠发达地区政府都意识到数字资源应用的重要性,也逐渐加大对数字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但是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校的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应用状况仍很不理想。[23]

    本文选取广东的欠发达地区为取样地。广东的东、西、北部等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显著,教育区域差异也日益增大。当前广东省内的复杂情况对于反映我国东部和中部、西部的差异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广东省东、西、北部三个县域的8名教育局局长、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16名教师来开展质性研究,研究对象编号具体可见表 1表 2,访谈时间为2020年4月到2021年6月间。这4所学校涵盖三个县域四个不同层次的学校,既包括县城中心小学,也包括乡村中小学及教学点,所选取教师涵盖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所有教师均任教5年以上,有3位教师任教超过30年。

    表  1  本研究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编码表
    地理位置 取样代码
    A省东部 H市Y区X局长、H市Y县H局长、H市L县T局长
    A省西部 Y市Z局长、Y市N县S局长
    A省北部 S市S区Q局长、S市N市N局长、S市R县R局长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本研究教师人员编码表
    地理位置 学校代码 取样代码
    A省东部H市 N县中心小学 N1教师、N2教师、N3教师、N4教师、N5教师、N6教师
    A省西部Y市 B镇中学 B1教师、B2教师、B3教师
    Y教学点 Y1教师、Y2教师
    A省北部S市 D实验小学 D1教师、D2教师、D3教师、D4教师、D5教师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访谈法是本研究主要的资料搜集方式。研究者对所有的访谈对象均进行过两轮一对一的访谈,与8位访谈对象进行过3轮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大约在2.5~3小时左右,访谈内容围绕数字鸿沟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开展。本研究对教育局长的访谈和资料整理,主要依据一代数字鸿沟的概念,即在设备或接入方面,对教育局局长就所在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资源与人员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整体水平及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进行访谈,旨在从宏观反映欠发达县域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整体情况。

    对教师的访谈和资料搜集,主要围绕着第二、第三代数字鸿沟概念具体开展。在二代数字鸿沟层面,本研究主要了解和搜集教师们在使用数字资源方面的状况,关注教师们对软硬件的操作是否了解,能否熟练运用相应软件、技术和平台等,是否能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或将数字技术、资源等熟练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中。在三代数字鸿沟方面,本研究关注教师们对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态度及动机,尤其关注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接触新的数字技术,能否将自身的教学和工作与新的信息技术及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本研究具体的访谈问题见表 3

    表  3  教师数字资源应用访谈问题列举
    数字鸿沟层次类别 数字教育资源影响因素类别 具体问题
    接入 基础设施(硬件条件) 信息化环境、设备、资源、人员配备
    数字教育资源配备 资源云服务体系、配套资源、平台资源
    人员培训 培训次数、培训类型
    使用\技能 教师使用资源的时间 资源使用的时间、资源使用的环节
    教师使用资源的频率 资源平台使用频率
    教师使用资源的类型 新型教学模式、活动类型
    智能 对最新资源了解 对最新技术资源的了解、能深度融合新资源
    教师使用资源的动机 积极主动使用数字资源的意愿、动机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后续的质性资料编码及分析阶段,本研究对访谈材料进行“本土化概念”提炼,并融入欠发达地区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围绕本研究选题进行核心概念凸显,最终完成对数字鸿沟概念在中国情境中的归纳、修正和回应。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等战略的部署下,广东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广东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很大改观,但其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应用状况仍不乐观。

    第一代数字鸿沟的典型表现为物理层面设备的“有无”问题,这是个人获取信息技术渠道的基础。[24]本研究发现,尽管广东省各级政府均加大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等的投入,但欠发达地区对数字资源的使用受限于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广泛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硬件投入不足,数字资源应用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数字资源的硬件投入取得较大进展,学校基本购置了基础的计算机设备、网络接入和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但一些乡村薄弱学校的数字资源硬件建设仍然不理想,如B1教师就提到:

    我们学校近些年来学生人数增加了,但是学校的数字信息化设施跟不上。以前一个年级一个班一台(电脑),现在难以保障,目前只是有些班装了电脑,有些还没有,(学校)还没能力让全部班级都安装,更别说网络及其他数字资源了。我们有些班级连投影仪都没有,教师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还靠黑板和板书。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B1教师所在的乡镇中学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学校信息化设备投入却相对滞后,这种情况在本研究中并不少见。T局长谈到,虽然学校都有基本的数字设备,但后期维护远远不足:

    因为目前没有进一步的持续投入,数字设备和相应信息化资源的维护没有保障。光纤网络费用也不少,受限于经费,我们都没装光纤,而网速不够就会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更不要提如何变轨超车了。

    T局长反映的是当前一些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入的数字资源设备都只能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由于网络宽带的欠缺以及无法保证后续投入,一些地区的数字设备及资源难以真正地发挥作用。另外,尽管教师有应用数字资源的需求,但受限于数字应用技术能力的不足,尤其缺乏相应的培训,教师们总是难以有效地应用这些数字设备。D局长谈道:

    目前我们镇上的小学每个学校只有1~2名信息技术教师,人员严重不足。一些信息化设备经过两三年使用就已经很老化了。目前学校也没有专门的维修人员,大部分设备维修需要到公司去请人来,但钱又不够。

    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性缺编是目前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中的一些教师反映不少主管仪器设备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岗过来的,这些教师信息化水平和技术有限,很难对其他教师形成有效的技术支持。

    2   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滞后,数字资源质量整体欠佳

    尽管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配备了数字信息设备,但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却相对滞后。F局长就谈道:

    我们这边当前的数字教育资源不够多、不够新,一些平台资源涉及版权问题没钱购买,已有的平台只有一些基本的教案和电子资源。我们自己新投入的数字教育平台很多后续(更新)都跟不上,关键还是没有钱。当前信息化设备只能说基本符合条件,有一些可用的平台,但(这些平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有限。

    近些年来,广东省一直大力推广“粤教翔云”等自己研发的省级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但不少教师反映只听说过但从未使用。据X局长说,一些省级的数字资源平台即使推广了,但不少学校缺乏高速网络,教师其实也难以利用这些资源。

    各种地级、县级自行建设的各类教育数据平台更是面临着投入无法保障的窘况。许多教师表示,他们从来没有用过地方行政部门提供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一些教师平时想找某类案例、课件,都是自行上网搜索。和电脑、电子白板等信息化硬件设备相比,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这类软性资源对教师们更为实用和重要,但就效果来看,当前这类平台发挥作用受限,其效用远不如预期。

    3   数字资源投入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本研究发现,教育经费的投入差异进一步扩大了县域内基础设施及资源建设的校际差异。N6教师反映,他所在的县域将学校分为县域中心、镇中心、城乡结合部以及乡村四大类别,县域和镇中心的学校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就明显比城乡结合部、乡村学校更高,其信息化设备的配置更好。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当前,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县域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一些信息化中心校或重点学校建设中,这类学校通常都在县域的中心地带,而其他学校就只能部分地、有限度地开展信息化建设。Y1教师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师,该老师说道:

    现在我们学校设备很简陋,也没有条件好点的教师办公室以及休息区,现在食堂、住宿等条件都很差,更别说什么信息化设备了。

    不少教师还提到当前推广的数字教育平台资源存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乡村之间难以适配的问题。D4教师反映:

    这些平台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教育理念、资源其实只适用于城市,但不适合乡村,省里共享的一些课件虽然选得好,但里面讲的案例不适合我们,这些课件是从发达地区来的,那些地区学生素质和见识水平比我们这里的学生好得多,他们使用的课件,我们这边的学生都看不懂。

    D4教师工作于S市(县级市)的一间实验小学,该学校属于城镇学校。但是在D4教师眼里,S市与广东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还相差甚远。D4教师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学校教师尚且有此感知,相信乡村学校的教师感受会更加强烈。在数字鸿沟的概念中,地域是导致数字鸿沟出现的重要原因,D4教师的感知佐证了这种地域之间差异所导致的数字鸿沟现象的存在。[25]

    第二代的数字鸿沟主要是指数字资源使用上所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可以是技能的,也可以是使用上的。[10]本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尤其是信息素养上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在数字资源的使用时间、方式和质量等方面。

    1   年龄较大教师在数字资源使用上存在明显短板

    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年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年长者往往和年轻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年长者由于不会使用新的技术设备而无法享受信息化社会的便利,他们甚至被认为是信息社会的失意者。[27]在本研究中,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面临着同样的困境,D局长说:

    我们这里45岁以上教师操作(数字化设备)很困难,很多地方农村小学教师根本不会用,(我们)有对数字技术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但效果有待考察。

    X局长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

    很多学校因为教师年龄偏大,虽然广泛使用一体机等信息技术,但融合度可能还是不够。

    本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数字资源使用上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总体来说,乡镇中心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相比县域中心学校的教师而言,其对数字资源使用的需求和主动性都不强。一些年长的教师表示,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近年来组织了各种信息化及数字资源使用的培训,但新的技术总是令他们难以适从。不少年长教师都认为,相关部门组织的数字资源培训对他们教学实践意义不大,他们对新技术和设备应用的难度仍然较大,这是一种典型的因年龄而产生的数字鸿沟的表现。

    2   教师数字资源的应用质量有待提升

    本研究中的许多教师都反映自己对数字资源应用仍然停留在基本的使用层面。N2教师表示:

    目前我们运用最多的现代化手段是运用flash动画、PPT等,现在不是以前一根粉笔一张嘴,我们现在用PPT,感觉比较现代化。

    在很多教师眼里,运用数字媒体的标志就是会用PPT,会用PPT讲课就代表着信息化了,如果能运用一些电子课件和动画进行教学,那就是信息化运用得很好了,这种看法在教师中很普遍。N5教师表示:

    数字资源,对我而言,主要是围绕着上课形式而进行的,就是备课—收集资料—讲课。

    对广东省正在大力推广的“互联网+教学”、新型数字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理念,本研究中的许多教师普遍认知不强,他们对此知之甚少,也没有想了解的兴趣。Y市某教学点的Y2教师就表示:

    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解就是:数学用动画能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知识点,并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通过加点音乐、加些电影片段,通过一些精美的课件,教师可以不用讲那么多,还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生字游戏教学。在教育云平台上,我们每个教师其实都有账号,但我们都没有用过其中的资源,教育局也没有硬性规定要(我们)用。

    教师缺乏主动使用的动机,反映的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数字资源应用状态,这与广东省当前正在大力推广的“互联网+教学”的理念相去甚远。

    欠发达地区的很多教师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如有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课堂上不讲课了,多提问学生即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即可;运用数字资源就是播放课件、投影试卷和习题讲评等,至于如何整合资源,如何深入提高数字资源的应用范围,这些教师并不了解也不关心。这种较低质量的数字资源运用状况与当前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不协调,也与许多发达地区教师的数字资源使用状况存在巨大的差距。

    3   培训不足是导致欠发达地区教师数字资源使用不佳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发现,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教师在数字资源的培训上比较欠缺,此类培训不足,效果也不好,教师们觉得自己很难从中获益。X局长就曾经说过:

    “三通两平台”,区里出费用,但是使用上还不够,主要是因为没有培训,大规模推广需要大规模的培训。

    F局长则反映他所在的区在数字资源培训上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如果有名师培训和跟岗学习会好一些,但没钱搞不了;现在信息化的培训不多,都是以网络在线为主,质量不高。

    因为资金不足,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大多以上网课来开展,这类培训的效果并不好。N3教师提到:

    大家对信息化培训也主要是应付,因为培训的时间不是很合理,培训也不够有针对性。我们工作压力大、备课时间短,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这些培训,有一些课都对付着上就算了。

    和N3教师同校的N5教师也有类似的看法:

    效果来说,线下培训还好,而很多线上培训(对我们)则没啥意义,一些网络培训一天要听3、4节,10分钟一到还需要点击,一些网络直播也就是挂在那里听,形式太死板,根本不实用。

    培训经费不足、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应用意识薄弱,网络培训由于形式松散及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不足,这些因素导致欠发达地区数字设备和资源无法高质量运用。

    第三代数字鸿沟的概念是指智能或智慧方面的数字鸿沟,能跨越这个层次鸿沟的教师,通常都是那种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最新的数字技术资源,并愿意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深度融合的教师。研究也证实,当前能主动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教师还不多见,在智慧或智能层面,即使是发达地区部分教师也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26]

    本研究中广东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更是如此,在研究者向他们展示创客教育、3D打印、人机协同、智慧教室、机器人辅助教学等概念与实践时,本研究中的16名教师都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些技术,有些教师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概念,更不用说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这些技术了。H市部分中学是“智慧校园”的试点学校,但在对H市的教师们访谈时,没有一名教师能说明白该市智慧校园中的“智慧”二字的具体内涵。该市D6教师的看法很典型:

    智慧应该是指一些比较高端的技术吧,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也没见过,感觉这些最新的技术也不可能在我们这种地方应用吧。

    更令人沮丧的是,大多数教师也没有任何想去学习新技术的欲望,现在的数字资源已经够他们学习一段时间了,那些新技术实在太遥远。D4教师就谈到:

    我现在会偶尔使用名师课堂或者名师网校课堂之类的平台来学习一下,至于更先进的技术,我不大关心,那些太先进的东西在我们这不适用,我也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光是眼前的事都做不完。

    本研究中的教师们在智慧或智能层面的鸿沟还是很大的,他们还没有受到第三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对最新的技术时代缺乏基本的敏感和认知,当前迅猛发展的各类新技术及其应用距离他们还很遥远。

    本研究中的教师们在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字鸿沟。从结果来看,他们在接入层次的鸿沟浅一点,在技能层次的鸿沟要深一些,在智能层次的鸿沟则比较巨大。如何弥合数字鸿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持续加大对数字资源的投入,全方位转变思想,建立涵盖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运作机制,才能弥补当前已存在的各种层次的数字鸿沟。[13]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在更宏观的政策层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布局。

    首先,从源头上解决当前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数字鸿沟问题。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字资源的财政投入,为这些学校提供充足、高质量的数字资源。省级财政应加大统筹的力度,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投入措施,只有将财政支出的责任上移,依靠省级财政统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县域的数字资源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省级政府可出面通过转移支付来支持各地方,也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调动各地方政府积极协调各类资源提升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要建立数字资源使用的有效培训机制,提升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技能层面所存在的数字鸿沟。要以持续地提升教师数字资源应用的内部动力、增加教师对新的信息技术运用的全面了解、提升教师智能学习的意识为重点,引导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将数字教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为最终目的。

    再次,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提前系统布局,助力欠发达地区教师尽早缩小差距,最终跨越智能鸿沟。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推动智慧教育,就需要构建智慧的教学环境,包括构建各类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和智慧学习平台等。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与各类高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校园环境、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本研究所呈现的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在智能鸿沟方面所存在的差距的确令人忧心,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从长布局、精准施策。近些年来,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在接入层面和使用层面的鸿沟已得到部分缓解,而智能鸿沟却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如果不采取非常措施,以后要弥补这种差距就更加困难,而这就需要各级各级政府尽快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进行整体协调才能实现。

  • 图  1  不同的数字鸿沟概念所对应的时代趋势

    表  1  本研究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编码表

    地理位置 取样代码
    A省东部 H市Y区X局长、H市Y县H局长、H市L县T局长
    A省西部 Y市Z局长、Y市N县S局长
    A省北部 S市S区Q局长、S市N市N局长、S市R县R局长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本研究教师人员编码表

    地理位置 学校代码 取样代码
    A省东部H市 N县中心小学 N1教师、N2教师、N3教师、N4教师、N5教师、N6教师
    A省西部Y市 B镇中学 B1教师、B2教师、B3教师
    Y教学点 Y1教师、Y2教师
    A省北部S市 D实验小学 D1教师、D2教师、D3教师、D4教师、D5教师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教师数字资源应用访谈问题列举

    数字鸿沟层次类别 数字教育资源影响因素类别 具体问题
    接入 基础设施(硬件条件) 信息化环境、设备、资源、人员配备
    数字教育资源配备 资源云服务体系、配套资源、平台资源
    人员培训 培训次数、培训类型
    使用\技能 教师使用资源的时间 资源使用的时间、资源使用的环节
    教师使用资源的频率 资源平台使用频率
    教师使用资源的类型 新型教学模式、活动类型
    智能 对最新资源了解 对最新技术资源的了解、能深度融合新资源
    教师使用资源的动机 积极主动使用数字资源的意愿、动机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018-04-18)[2023-11-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334188.html.
    [2]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2023-11-7].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eqid=963f234e000a1b050000000664599bda.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16)[2023-11-7].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5721685.htm.
    [4] SHARON S. The US digital divide: A call for a new philosophy?[J].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2014, 31 (2): 114-122. doi: 10.1080/15295036.2014.922207
    [5] VAN D, AGM J.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edia effects[C]// Digital Divide: Impact of Acces.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 2017: 1-11.
    [6] VAN D, AGM J. Digital divid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J]. Poetics, 2006, (34): 221-235.
    [7] VAN DEURSEN A J A M, VAN DIJK J A G M. The first-level digital divide shifts from inequalities in physical access to inequalities in material acces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9, 21(2): 354-375.
    [8] HAWKINS B L, OBLINGE D G. The myth about the digital divide[J]. Educause Review, 2006, 41(4): 12-13.
    [9] VAN D J, HACKER K. 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J].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4): 315-326. doi: 10.1080/01972240309487
    [10] KWOK KEE W, HOCK HAI T, HOCK CHUAN C, et al. Conceptualizing and testing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the digital divid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1, 22(1): 170-187. doi: 10.1287/isre.1090.0273
    [11] DARRELL W M. Digital divide: Improving Internet acces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rough affordable services and diverse content[J].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t Brookings, 2015(2): 1-30.
    [12] 宋宇, 刘芷楠, 邝艺敏, 等. 乡村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探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2(6): 37-47+110. http://xdjylc.scnu.edu.cn/article/id/6f2acb8e-965e-4c04-9f20-6e71ade2cca6
    [13] 葛新斌, 张玲. 城乡教师"新数字鸿沟"之缘由与弥合路径探析——从"知沟"的理论视角出发[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42-51.
    [14] 刘洋溪, 任钰欣. 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 当代教育论坛, 2023(4): 73-81.
    [15] 张辉蓉, 毋靖雨, 刘燚, 宋乃庆. 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 表征, 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J]. 教育与经济, 2021, 37(4): 20-28.
    [16] 刘玉君, 张德祥. 在线学习能促进教育公平吗?——疫情期间中小学在线学习"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J]. 基础教育, 2022, 19(2): 58-68.
    [17] 郑智勇, 肖林, 宋乃庆. 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基于11703位教师的实证调查[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4): 30-39.
    [18] ESZTER H, AMANDA H. Digital inequality: Differences in young adults' use of the Internet[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8, 35(5): 602-621. doi: 10.1177/0093650208321782
    [19] SCHEEDER A, ALEXANDER V D. Determinants of Internet skills, uses and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econd-and third-level digital divide[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7, 34(8): 1607-1624. doi: 10.1016/j.tele.2017.07.007
    [20] HERMAN G, EMMA K, SARA G, KESSENICH E & GEVEN S. The digital divide in online education: Inequality in digital readiness of students and schools[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Open, 2002(3): 100.
    [21] 乔沛昕, 魏冬雨, 侯英. 数字鸿沟: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数字鸿沟[J]. 教育现代化, 2019, 6(80): 131-135+138.
    [22] BACH M P, ZOROIA J, VUKŠIĆ V B. Determinants of firms' digital divide: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Procedia Technology, 2013, 9: 120-128. doi: 10.1016/j.protcy.2013.12.013
    [23] 徐乐乐, 冯燕. 教育数字鸿沟新论——兼论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限度[J]. 教育理论实践践, 2020, 40(13): 13- 18.
    [24] 徐敏. 关注"数字弱势"人群[N]. 解放日报, 2013-01-23(005).
    [25] AKCA H, SAYILI M, ESENGUN K. Challenge of rural people to reduce digital divide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Theory and practic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7, 24(2): 404-413. doi: 10.1016/j.giq.2006.04.012
    [26] KORMOS E M. The unseen digital divide: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teacher use and perceptions of web-based classroom technologies[J].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2018, 35(1): 19-31. doi: 10.1080/07380569.2018.1429168
  • 期刊类型引用(3)

    1. 林敏,吴雨宸,宋萑.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转型:理论立场、转型方式和潜在挑战. 开放教育研究. 2024(04): 28-36 . 百度学术
    2. 陆静. 利用数字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系统工程. 2024(09): 110-113 . 百度学术
    3. 葛新斌,梁鹏. 完善“组团式”援藏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探究. 民族教育研究. 2024(04): 113-12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1)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3
  • HTML全文浏览量:  332
  • PDF下载量:  58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9-2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30
  • 刊出日期:  2023-1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