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期

教育史论
教育学理意义上的对象问题探讨
项继发
2025, (2): 5-17.
摘要:
将教育视为教育学的学科对象,确有事实上的合法性。但这一说法不能作为教育学产生的全部依据。教育学的对象自然是教育本身,但它并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简单抽象而来的概念。相反,“教育本身”是由思维创造和提供出来的对象,本就是对立于认识的主体。这一主体直指“教育是什么”的基础理论问题。从逻辑分析出发,教育可以被追溯至确定的、简单的,甚至是不能再分析的对象。这种分析的哲学传统只能在形式上达到“教育是什么”的句法完形。然而,教育的本质内涵须通过现象学本质直观来得到丰实。教育对象的确认过程也即教育意向含义的充盈过程。借用思想图像和自由想象,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普遍概念之间建立思想联系,认识者才能够认识对象。同时,教育对象自身的原初给予性,即作为普遍本质的目的和意图才能够显现出来。
论康德合目的性审美的教化意蕴
郭子超
2025, (2): 18-25.
摘要:
康德在其对判断力的批判中探讨了审美的合目的性问题,将其视为理解事物目的和影响学习者认知及审美的关键。他指出合目的性的形式化特征,并认为其在审美经验中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主观层面的,这一层面中对象的形式与学习者的感知相结合,未受任何概念预设的影响,促进直观和概念的结合进而提升为知识;另一种则是客观层面的,侧重于形式与先行概念的一致性,即如何将对象的形式与学习者对其的理解和认识相协调。康德通过这一区分,强调了审美体验不仅关乎感官的直接愉悦,而且涉及更深层的认知过程。合目的性审美的核心目的在于指向一种普遍性,促使学习者超越个体经验,进而向着更广阔的认识和审美理解迈进。
从“书斋”到“田野”——瞿菊农教育思想的三重转变与恒定底色
施克灿, 贺园园
2025, (2): 26-35.
摘要:
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内学人或著书立说,或躬耕实践,都是为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奔走呼号。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瞿菊农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梳理瞿菊农的三百多篇著述,同时考察其一生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由“书斋”到“田野”的转向,其本人也从象牙塔尖的佼佼者转变为深入乡村的实干家。随着生活场域的转换,瞿菊农的教育思想不仅发生了三重转变,而且葆有着恒定底色。转变体现在瞿菊农教育思想的根基由捍卫玄学转而追求科学,其教育思想中的精英主义与理想主义逐渐褪去,转而关注广大民众与社会现实。不变则体现在瞿菊农一以贯之追求自由的教育理想以及从始至终致力于社会建设的实践。从“书斋”走向“田野”,瞿菊农超越了单一的理论家或实干家的角色,堪称真正的教育家。
教育数智化
具身智能参与下的教师角色重构
孙福海
2025, (2): 36-46.
摘要:
作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实践应用,AI教师在本质上遵循着离身智能的认知进路,但离身智能很难产生真正的认知交互和知识生成。针对离身智能的局限性,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提出人工智能应该具备具身性,将物理形态与环境感知融入机器人设计中,这为突破传统人工智能框架提供了新路径。在四种典型的AI课堂模型中,人类教师角色呈现出差异化定位:作为主导者,人类教师统筹课堂教学,AI系统提供精准的教学支持和个性化服务;作为合作者,人类教师与AI共同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作为协助者,人类教师监督和指导AI主导的教学过程,开展适时干预和教学质量保障;而作为竞争者,人类教师与AI教师可以各自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这表明AI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工具属性,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课堂参与主体,催生出基于人机互补的混合智能教学新模式。
智慧课堂对高中教学是助力还是阻力——基于价值共创视域的行为序列分析研究
原子茜, 马晓斐, 苏德
2025, (2): 47-61.
摘要: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高中智慧课堂互动发生了由工具性寄生关系到互构性共生关系的根本转变。对高中智慧课堂进行价值共创视域下的概念重构,可将其视作教学产品的供给者、消费者以及技术平台的概念集合。本研究以生物、政治、物理3门智慧课堂课例为样本,在ITIAS基础上对课例教学行为进行编码,经由滞后序列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分析后,借助智慧课堂行为占比与频次、残差值和行为转换图对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辨识,同时以对M高中15位教师与10位学生的深度访谈作为辅助材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存在师生互动空间挤压、互动结构缺损、互动方式单一、教师使用意愿等新问题。结合研究发现,可从个体建设、平台建设、制度建设三方面提出作为资源方与消费方的师生促进策略、作为环境提供方的学校促进策略、作为价值保障方的政府促进策略,从而助力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提升高中智慧课堂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文本研究
吴陈兵, 苏韦
2025, (2): 62-73.
摘要:
中小学教师减负不仅是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政策工具理论,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我国各地出台的30份教师减负政策文本及减负清单进行编码和量化分析,并构建教师减负政策二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中,政策工具呈现多元性特征、政策建设要素使用多涉及社会事务、政策文本多表现同质化等特点,同时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也存在政策工具结构使用失衡,政策建设要素分布不均衡,政策减负领域单一等问题。为优化我国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教师减负政策的制定需要加强协调教师减负政策工具配置,优化教师减负政策要素结构,均衡配置教师减负政策话语权,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家校合作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及其校际差异分析
周垚, 陈文博
2025, (2): 74-85.
摘要:
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的调查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和分样本回归的方法分析家校合作水平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及其校际差异后发现,家校合作水平与学生成绩显著相关,提高家校合作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家校合作水平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学校差异,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大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和县城学校;家校合作成效与学校的师资质量密切相关,而与学校学生的平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关系不大。研究结果还表明,提高家校合作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且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家校合作成效的前提保障。为提升学生成绩,可以更好地加强家校合作的力度,采取更为科学的方式聚集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高等教育
论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建构
李臣之
2025, (2): 86-96.
摘要:
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前提。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具体化。其内容建构需要精准考虑其难度、广度、新颖度和结构化程度,在难度上做到因研究生学习需要而“深其深”“浅其浅”“兴其兴”;在广度上确定好教学内容的“范围”与“边界”;在新颖度上瞄准实践“前线”和理论前沿,善于将课程与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让研究生参与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成过程;在结构上注重教学内容纵向一体、横向关联,消除内容板块缝隙,形成问题链式的内容结构。
高校学生专业流动行为中的求稳倾向研究
蒋帆, 叶晴雯
2025, (2): 97-112.
摘要:
随着当前社会舆论场中的就业焦虑持续蔓延与高校转专业政策转向开放、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兴起向就业稳定专业流动的可见风潮,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亟待研究。本研究以理性选择理论为指导,在一年参与式观察基础上对17名一流高校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基于访谈资料分析构建本科生专业流动求稳倾向背后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本科生专业流动行为是学生在权衡自身特质与资源禀赋后,结合专业与预期就业适配度、教育收益和短期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效益最大化选择,其中充斥着对行为后果中沉没成本、可能风险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的抉择,也受到家庭、院校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多种因素形塑;基于此,需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对学生发展方向的正确指引,拓宽生涯规划渠道,反思当下教育价值观的弊端以规避与超越教育异化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