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es the System of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ail——A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Undergraduates
-
摘要: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通过对28名本科生的访谈及编码分析发现,当前本科生对学生评教在直觉认识上存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行为策略上选择“敷衍评教”和“习惯性好评”;在内心深处,他们仍对学生评教的改进抱有期待。可见,学生评教失效的表现在于教学评价过程已经演变为“过场戏”,失效的原因在于教学评价理念落伍和地位边缘化,失效的危害在于师生都容易失去对教学的尊重。因此,高校要重新厘清学生评教制度的指导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教学发展为目标,以鼓励教学改革为导向;遵循评价理论的发展,优化评教设计,体现过程性、个性化评价原则,加强质性评价;强化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真正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评价在职称评审和教师考核中的权重。Abstract: Guided by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 this study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2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applied coding analysis to examine thei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regarding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SET). The findings reveal a cognitive conflict between students' idealistic expectations and the harsh reality of SET. Behaviorally, students tend to adopt a perfunctory approach, often providing habitual high ratings. However, through deeper reflection, they still express hop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T system. The ineffectiveness of SET is manifested in its degeneration into a mere formality. Its root causes lie in outdated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its institutional status, while its consequences include a loss of respect for teaching among both students and faculty.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universities should redefin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SET such as emphasizing student agency, promoting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ing pedagogical reform. Furthermore, the evaluation design should be optimized in line with contemporary assessment theories by incorporating process-oriented, personalized, and qualitative elements. Finally, effective feedback and application of SET results must be ensured to truly support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to enhance the weight of teaching quality in faculty performance reviews and promotion criteria.
-
Key words:
-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
- Undergraduates /
- System failure /
- Cause /
- Response strategy
-
表 1 访谈对象的样本信息
受访学生 性别 学科 年级 学校 学校类型 受访学生 性别 学科 年级 学校 学校类型 S1 男 理学 大二 A校 教研型 S15 男 理学 大四 E校 教研型 S2 男 理学 大二 A校 教研型 S16 男 工学 大四 F校 教研型 S3 女 经济学 大三 B校 教研型 S17 女 文学 大四 G校 研究型* S4 男 经济学 大三 B校 教研型 S18 男 工学 大三 H校 研究型* S5 女 文学 大二 C校 研究型* S19 女 管理学 大四 I校 教研型 S6 女 艺术学 大三 C校 研究型* S20 女 经济学 大四 J校 研究型* S7 男 农学 大三 D校 研究型 S21 男 理学 大四 K校 研究型* S8 男 农学 大三 D校 研究型 S22 女 理学 大四 K校 研究型* S9 男 农学 大三 D校 研究型 S23 男 理学 大四 K校 研究型* S10 女 农学 大三 D校 研究型 S24 女 法学 大二 K校 研究型* S11 女 文学 大一 D校 研究型 S25 女 法学 大二 K校 研究型* S12 女 文学 大一 D校 研究型 S26 女 法学 大二 K校 研究型* S13 女 文学 大一 D校 研究型 S27 女 艺术学 大三 K校 研究型* S14 女 文学 大一 D校 研究型 S28 男 工学 大四 K校 研究型* 注:本研究中高校类型的分类是以各个高校官网学校简介中的自我定位为依据。对于未有明确定位的高校,则由研究者参考武书连《2018年中国大学评价》中的分类对其进行定性,不区分“教学研究型”与“研究教学型”,“教研型”可以理解为“教学研究并重”;加“*”标志的则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
[1] 蒋士会, 牛宏伟, 李枭鹰. 高校学生评教的内在逻辑、现实图景与理性选择[J]. 教育科学, 2023(3): 37-43. [2] DREW S, KLOPPER C. Evaluating faculty pedagogic practices to inform strategic academi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of cases[J]. Higher education, 2014(3): 349-367. [3] BEREZVAI Z, ET AL. Can professors buy better evaluation with lenient grading? The effect of grade inflation o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20(5): 793-808. [4] 哈巍, 赵颖. 教学相"涨": 高校学生成绩和评教分数双重膨胀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9(1): 84-105+243-244. [5] 周玉容. 大学教学评价标准的双重困境与破解之道[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10): 75-81. [6] 阎光才. 高水平大学教师本科教学投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1): 22-27. [7] 李琳琳. 大学生选课与评教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倾向[J]. 江苏高教, 2020(3): 8-14. [8] 吴洪富. 学生评教的心理困境干预[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3): 39-46+111. [9] 周继良. 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2): 59-72. [10] [美] 阿尔伯特·艾利斯. 理性情绪[M]. 李巍, 张丽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116-124. [11] AURINI J, HEATH M, HOWELLS S. The how to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 Sage, 2016: 180-196. [12] 王建华. 绩效大学的生成与变革之道[J]. 教育研究, 2023(10): 88-97. [13] 李作章. 以学评教: 澳大利亚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新趋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99-105. [14] 蒋洪池, 熊英. 日本国立大学学生评教的指标、特征与启示——以教育学科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5): 103-109. [15] 高巍, 毛俊芳, 叶飞等. 高校如何提升学生评教效度?——澳大利亚高校学生评教最大差异量规及其启示[J]. 开放教育研究, 2020(1): 28-36. [16] 王建中, 刘畅, 吴瑞林. 学生评教何去何从——基于美国、欧洲、澳洲4所大学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0): 87-92. [17] 吴薇, 袁东恒. 德国高校学生评教的演进与特点——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J]. 教育科学, 2020(3): 76-84. [18] 刘隽颖.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原则——以加州大学系统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4): 8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