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大学教学组织的结构分化与赋能策略

刘源

刘源. 我国大学教学组织的结构分化与赋能策略[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4): 55-64.
引用本文: 刘源. 我国大学教学组织的结构分化与赋能策略[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4): 55-64.
LIU Yuan. The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Empowerment Strategie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4): 55-64.
Citation: LIU Yuan. The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Empowerment Strategie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4): 55-64.

我国大学教学组织的结构分化与赋能策略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公共管理人才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创新” x2gg-C9248130

2024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产学研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动态演化与保障策略” SL2024A04J0093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源, 女,广西南宁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管理,电子邮箱:payuanliu@scut.edu.cn

  • 中图分类号: G647

The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Empowerment Strategie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摘要: 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但近几年的本科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却有限,改革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有必要从组织层面探讨落差的实质、成因及其治理。研究发现:其一,落差实质在于大学的教学组织呈分化格局,少量理想型组织(高专业性、高嵌入性)与更多漂浮型(低嵌入性)、虚弱型(低专业性)和其他型(低专业性、低嵌入性)组织并存,总体上的供需失衡影响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感知。其二,组织场域中的“强制”和“模仿”两种场力是驱动大学教学组织分化的主要原因。若听之任之,分化还可能加剧,导致“四类”变“两极”。其三,为减小落差,需赋能教学组织以释放其自主性,同时采取组织内、组织间和组织外三重策略共同推进大学的教学组织治理。

     

  • 图  1  大学教学组织的类型分化

    图  2  大学教学组织场域中场力的作用

  • [1] 展宁, 崔志源, 金敏. "绩点游戏": 大学生"卷绩点"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基于异化理论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1): 79-86.
    [2] 阎光才.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与结构的变革[J]. 教育研究, 2022, 43(8): 97-109.
    [3] 杜鑫, 陈敏, 魏署光. 学业成功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基于课程学习行为序列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2): 81-89.
    [4] 刘晓凤. "双万计划"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了吗?——基于财经类高校微观证据的断点回归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1): 75-83.
    [5] 洪玫, 严斌宇, 余静. 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设计——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7): 39-44.
    [6] 公钦正, 张海生. 新文科人才培养何以实现——基于中英两所大学PPE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2): 87-98.
    [7] 杨保成.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4): 45-55.
    [8] 黄一如, 范凯璇. 学生发展需求视角的本科辅修学习体系设计[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1): 151-156.
    [9] 仝月荣, 陈江平, 张执南, 熊夏青, 李翠超, 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 39(11): 194-198.
    [10] 张文利, 王卓峥, 司农, 陈巍, 陈华敏. 创新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4): 90-95.
    [11] 邓辉, 陈少昌, 易文彬, 张志宏, 孟庆昌. 融合信息技术, 探索军队院校力学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模式[J]. 力学与实践, 2021, 43(1): 128-134.
    [12] 李志义, 朱泓. 以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解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6): 75-80.
    [13] 陆国栋, 孙健, 孟琛, 等. 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 基层教学组织[J]. 高等教育工程研究, 2014(1): 58-65.
    [14] 王秀梅, 韩靖然, 马海杰. 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0): 62-68.
    [15] 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 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王承绪, 等译.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121-123.
    [16] 杨春梅. 学术组织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系统——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观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4): 55-58.
    [17] 葛道凯.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动力及建设思路[J]. 教育研究, 2022(3): 26-30.
    [18] 杨会燕. 教学型岗位设置为哪般——兼与王玲博士商榷[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1, 37(3): 36-45.
    [19] GRANOVETTER, M. .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 1985, 91(3): 481-510. doi: 10.1086/228311
    [20] 向静林. 结构分化: 当代中国社区治理中的社会组织[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7): 99-106.
    [21] 邬志辉, 高清晨. 为新世界构建终身教育框架——纪念《学会生存》发表 50周年[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5): 1-10.
    [22] 李培根. 工程教育需要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的转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 (3): 1-8+200.
    [23] 王世强, 葛丽丽, 宋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高等教育学业评价改革探索及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12): 43-49.
    [24] 邱文琪, 岳昌君, 闫思宇, 管雨婷.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基于单位就业与灵活就业的对比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24(2): 88-111.
    [25] 岳昌君, 冯沁雪, 辛晓佳, 邱文琪.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 来自2003-2021年调查数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9): 238-154.
    [26] CRICK, D. R., BROADFOOT, P., CLAXTON, G. .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 the ELLI project[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and practice, 2004, 11(3): 247-272. doi: 10.1080/0969594042000304582
    [27] 陈凌, 袁玉芝, 许智文.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下的大学生职业期望——基于一项追踪调查的分析[J]. 江苏高教, 2025(3): 65-71.
    [28] 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3): 57.
    [29] DIMAGGIO, P. J., POWELL, W. W. .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2): 147-160.
    [30] 毛建青, 陈文博. 我国大学内部经费配置结构: 特征、影响和原因——基于60所大学收支数据的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9): 55-66.
    [31] 秦冠英, 王云海, 秦东方. 中国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优化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 2025(2): 48-54.
    [32] KLANDERMANS, B., OEGEMA, D. . Potentials, networks,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steps toward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ove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7, 52(4): 519-531.
    [33] 刘海燕. 欧洲高等教育政策视域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新动向[J]. 比较教育研究, 2021(7): 65-73.
    [34] 熊岚. 我国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策[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4): 130-133.
    [35] CONGER, J. A., KANUNGO, R. N. .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 471-482.
    [36] SPREITZER, G. M. . So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2): 483-504.
    [37] THOMAS, K. W., VELTHOUSE, B. A. .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4): 666-681.
    [38] SPREITZER, G. . Giving peace a chanc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empowerment, and peace[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7, 28(8): 1077-1095.
    [39] SWIFT, C., LEVINE, G. . Empowerment: an emerging mental health technology[J].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1987, 8(1-2): 71-94.
    [40] PERKINS, D. D., ZIMMERMAN, M. A. . Empower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5, 23(5): 569-579.
    [41] PETERSON, N. A., ZIMMERMAN, M. A. . Beyond the individual: toward a nomological network of organizational empower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4, 34(1/2): 129-145.
    [42] ZIMMERMAN, M. A. . Empowerment theory: psych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of analysis[M].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2000: 43-63.
    [43] RIGER, S. . What's wrong with empower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3, 21(3): 279–292.
    [44] 赵炬明, 高筱卉. 赋能教师: 大学教学学术和大学教师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3): 17-36.
    [45] 张继明. 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审视与现代化治理路径——基于20余年来改革历程与治理模式的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20, 14(4): 115-124.
  • 加载中
图(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3-2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04
  • 刊出日期:  2025-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