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isis of Interactive Trust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from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Contexts, Manifestations, and Action Logic
-
摘要: 家庭与学校之间所面临的信任危机状况在持续,这是一种受困于彼此不信任的交互性关系现象。本研究从关系主义视角出发,基于对33位中小学教师的访谈数据,探讨了家校交互性信任危机产生的关系境遇、现实样态以及深层行动逻辑。结果表明,由于信任程度与稳定性的降低,以及单向度的信任结构被打破,家校之间形成了“彼此不信任”的交互性信任危机。这是一种“关系性现象”,表征为防御型交往、现报型交往以及权责失衡型交往导致的信任划界、缺失与退缩。其在行动逻辑上主要表现为:家校双方以“划圈子”方式规避行动风险、用“交换”策略获取行动优势以及通过“有所保留”方式保护自我利益。就本质而言,这种交互性信任危机以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为特征。因此,化解交互性信任危机需要在家校信任中突出强调“关系”的优先性、主体的“互为构成性”以及行动的“协作运动”。Abstract: The evolving trust crisi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constitute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al phenomenon entrenched in mutual distrust. This study adopt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nd draws from interview data with 33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delve into the relational context, current manifestations, and underlying action logics driving this crisi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diminishing trust levels and stability, coupled with the disruption of unidirectional trust structures, have catalyzed a mutual distrust crisi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This relationally embedded phenomenon manifests through defensive, transactional, and power-imbalanced interactions, resulting in trust boundary-marking, deficits, and withdrawal. In terms of action logic, both families and schools employ strategic approaches: implementing boundary-demarcation to mitigate operational risks, utilizing exchange tactics to gain strategic advantages, and practicing calculated reservation to safeguard their respective selfinterests. Fundamentally, this mutual trust crisis is characterized by individualistic self-centeredness. Consequently, resolution requires prioritizing relationality in trust-building, recognizing the co-constitutive nature of both parties,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action frameworks.
-
Key words:
- Relationalism /
- Home-school trust /
- Interactive crisis of trust
-
表 1 受访人员信息表
编号 性别 教龄 学校性质 所教学段 编号 性别 教龄 学校性质 所教学段 T1 男 27 公办 初中 T18 女 30 公办 初中 T2 女 26 公办 初中 T19 女 27 公办 初中 T3 女 28 公办 初中 T20 男 23 公办 初中 T4 女 23 公办 初中 T21 女 28 公办 初中 T5 男 24 公办 初中 T22 女 27 公办 初中 T6 男 37 公办 初中 T23 女 10 公办 初中 T7 女 23 公办 初中 T24 男 19 公办 初中 T8 男 24 公办 初中 T25 女 19 公办 初中 T9 女 20 公办 初中 T26 女 5 民办 小学 T10 女 9 公办 小学 T27 男 8 公办 小学 T11 女 19 公办 小学 T28 女 3 民办 小学 T12 女 8 公办 小学 T29 女 12 公办 小学 T13 女 18 公办 小学 T30 女 7 公办 小学 T14 男 24 公办 初中 T31 女 10 公办 初中 T15 女 10 公办 初中 T32 男 8 公办 初中 T16 女 3 公办 初中 T33 女 22 公办 初中 T17 女 8 公办 初中 表 2 质性数据编码示例
维度 属性 类属 配合 - 不配合 行为倾向 信任的程度 无保留 / 无条件 - 有保留 / 有条件 承担风险意愿 多 - 少 承担风险的范围 积极 - 消极 行为表现 近 - 远 空间距离 信任的稳定性 熟 - 不熟 情感距离 可控 - 不可控 伦理规范 无风险 - 有风险 政策与舆情 直接的 - 间接的 媒介参与 单向 - 双向 对象向度 信任的向度 有依赖 - 无依赖 基础向度 -
[1] 蔡辰梅, 席长华. 学校缘何被投诉?——转型社会中的多元主体教育冲突案例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9): 23-39. doi: 10.3969/j.issn.1009-9670.2022.09.002 [2] 席长华, 蔡辰梅. 家校关系中信任危机的类型、成因及重建路径——基于家校冲突投诉案例的研究[J]. 中国德育, 2023(3): 16-22. [3] 张地容, 何倩, 李祥. 社会转型中乡村教师信任危机论[J]. 当代教育论坛, 2020(4): 111-118. [4] 桑志坚. 学校信任危机的诊断与治理[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11): 26-32. doi: 10.3969/j.issn.1009-718X.2021.11.005 [5] ADAMS K S, CHRISTENSON S L. Trust and the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 examination of parent-teacher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grades[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0(5): 477-497. [6] 桑志坚. 学校中的信任: 一种社会学的阐释[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4): 27-33. [7] 符太胜, 严仲连. 信任与信任危机: 教师赋权增能的核心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25): 42-46. [8] 朱志成. 中小学教师信任危机与信任机制重建[J]. 教育评论, 2016(12): 119-122. [9] 刁益虎. 学校中信任缺失现象的社会学审视[J]. 广西社会科学, 2019(9): 171-176. [10] 桑志坚. 从划界到跨界: 家校信任的逻辑与实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2(6): 83-88. [11] 包永伟, 王安全. 在通向"去信任"的途中: 家校信任危机缓和的破冰之旅[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11): 13-18. [12] 杨中芳, 彭泗清.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 社会学研究, 1999(2): 3-23. [13] 翟学伟, 薛天山. 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14] 向长江, 陈平. 信任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 39-42+96. [15] 卢曼. 信任: 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 瞿铁鹏, 李强,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6]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17] 翟学伟. 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J]. 社会, 2014(1): 1-26. [18] 明庆华, 王明雷. 教育信任: 学校交际文化建设的基石[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11): 72-76. https://xdjy.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22871492-1a95-493e-9a2d-a7b566704c8e# [19] 吴河江. 学校信任: 内涵、功能与增进策略[J]. 教育学报. 2019(6): 40-45. [20] 边玉芳, 刘小琪, 王凌飞. 当代我国中小学家校冲突的原因分析与应对建议[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 27-32. [21] LOUIS K S, MURPHY J. Trust, car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leader's rol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17(1): 103-126. [22] Adams C M, Christenson S L. Trust and the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 examination of parent-teacher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grades[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0(3): 477-497. [23] 鲍成中. 学校内隐文化建构: 信任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0): 31-34. [24] KWAN P. The effffect of trus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nd student outcomes in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J]. Asiapacif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016(25): 111-121. [25] HOY W K, TARTER C, HOY A W. Academic optimism of schools: a force for student achievement[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6 (3): 425-446. [26] 牟永福. 信任的存在场域及其困境——关于当前社会信任危机逻辑根源的社会学诊断[J]. 学术论坛, 2005(3): 110-115. [27] 刘猛. 转型期学校社会信任问题的思考: 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 (4): 3-11. [28] SHAYO H, RAO C, KAKUPA P.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rust in home-school contexts: a scoping review[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12): 1-15. [29] 克罗斯利. 走向关系社会学[M]. 刘军, 孙晓娥, 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8. [30] 梁丽婵. 是什么影响了家师关系——基于家长、教师、家校互动多因素综合视角的实证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11): 50-55. [31] 多纳蒂. 关系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M]. 刘军, 朱晓文,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32] 杜媛, 毛亚庆. 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J]. 教育研究, 2018(8): 43-50. [33]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IL: Aldine, 1967. [34] 李琼, 林怡文, 王清, 等. "迎难而上"还是"消极逃避": 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其重塑机制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9): 38-55. [35] 梁亦华. 家校冲突与冲突管理的质性研究[J]. 教育学报, 2015(3): 62-76. [36]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37] 斯通斯. 核心社会学思想家[M]. 姚伟, 李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38] 杨宜音. "自己人": 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1999(2): 40-54. [39] 高兆明. 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J]. 学术研究, 2002(4): 5-15. [40] 罗家德. 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J]. 管理学报, 2012(2): 165-178. [41] 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2] 格根.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M]. 郭慧玲, 张颖, 罗涛,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3] 格根, 吉尔, 张新平. 关系性评价和新时代教育转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3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