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社会事件何以开发为教育资源

周敏 马早明

周敏, 马早明. 论社会事件何以开发为教育资源[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3): 16-25.
引用本文: 周敏, 马早明. 论社会事件何以开发为教育资源[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3): 16-25.
ZHOU Min, MA Zaoming. On How Social Events Can Be Developed as Education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3): 16-25.
Citation: ZHOU Min, MA Zaoming. On How Social Events Can Be Developed as Education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3): 16-25.

论社会事件何以开发为教育资源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典型案例融入高校育人工作路径与策略研究” GD24CJY35

2023年度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协同育人视域下社会事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3GXSZ04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敏,女,湖南沅陵人,岭南师范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电子邮箱:zm392405267@163.com

    马早明,男,安徽枞阳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 中图分类号: G622

On How Social Events Can Be Developed as Educational Resources

  • 摘要: 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实际情境密切结合。社会事件作为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具体的开发中却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具体而言,在事件的关注与选择上,社会性资源经常被排斥在学校之外;在事件的传播与评论上,舆论世界是弱传播的世界;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上,教育者的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从社会建构主义视域出发,将社会事件开发为教育资源,既要立足学生生活立场,在社会事件选择与开发中挖掘其教育价值;又要基于问题解决立场,在评论与反思中增进学生对社会的理解;还要确立专业发展的立场,在开发与运用社会事件中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 图  1  理论分析框架

  • [1] CHEN, JH; DU, SY, YANG, S. Mining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ncerns of stakeholders in hot social events[J]. Mathematics, 2022(12), 2145.
    [2] 刘德华, 谭祥花. 社会事件: 学生发展与学校教育关联的新基点[J]. 中国德育, 2017(15): 11-15.
    [3] MARCUM J. Rethinking information literacy[J]. Library quarterly, 2002(1): 1-26.
    [4] 王知津, 马婧等. 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统一视角下的情报学理论创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12): 19-24+12.
    [5] [美]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
    [6] 陶行知. 教育的本质[M].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1: 25.
    [7] 叶澜. 社会教育力: 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0): 3-10+57.
    [8] [美] 彼得. L. 伯格, 托马斯. 卢克曼. 现实的社会建构: 知识社会学论纲.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3.
    [9] 熊川武. 教育理解论[J]. 教育研究, 2005(8): 3-8.
    [10] 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M]. 吉林: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182.
    [11] 杨欣. 我国基础教育舆情的挑战、特征与公共治理——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李田田事件"为引[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4): 41-46.
    [12] 邹振东. 弱传播: 舆论世界的哲学[M].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8: 33.
    [13] 李纲, 陈璟浩.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知识, 2014(2): 111-119.
    [14] FENSTERMACHER G. D. Chapter 1: 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research on teaching[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4(1): 3-56.
    [15] 孙杰远.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 教育研究, 2003(7): 67-71.
    [16] 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30.
    [17] 刘德华. 把社会事件转化为教育力量[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4): 1.
    [18] 郭元祥. 让课堂向现实世界敞开——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感[J]. 教育研究, 2023(7): 43-56.
    [19] 邹逸. 反思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的"个人性"偏狭[J]. 教育科学, 2019(2): 54-58.
    [20] MAURICE J. ELIAS, ROGER P. WEISSBERG. Primary prevention: educational approaches to enhanc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0(5): 186-190. http://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Roger_Weissberg/publication/12417922_Primary_Prevention_Educational_Approaches_to_Enhance_Social_and_Emotional_Learning/links/0046353564ae097a33000000.pdf
  • 加载中
图(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3-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7-04
  • 刊出日期:  2025-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