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变化——基于2012与2022年数据的对比分析

陈耐帅 陈丽航

陈耐帅, 陈丽航.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变化——基于2012与2022年数据的对比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4): 81-92.
引用本文: 陈耐帅, 陈丽航.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变化——基于2012与2022年数据的对比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4): 81-92.
CHEN Naishuai, CHEN Liha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2012 and 2022 Data[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4): 81-92.
Citation: CHEN Naishuai, CHEN Liha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2012 and 2022 Data[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4): 81-92.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变化——基于2012与2022年数据的对比分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耐帅,男,山东济南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办公室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平,电子邮箱:1150193881@qq.com

    陈丽航,女,广西桂林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大数据应用

  • 中图分类号: G647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nrollment Opportunities of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2012 and 2022 Data

  • 摘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整体提升并没有缩小区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且优质高等教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要大于整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通过对比2012年和2022年各区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数据可知:2022年各省份、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在不断加大,极端化的倾向依然存在;人口规模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省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降幅较大。建立灵活的优质高校招生计划体制,构建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预警机制,有助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实现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协调发展。

     

  • 在2023年的高考季,互联网上突然热议成立“山河大学”,即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联合打造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热议背后反映的是人口大省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反映出这些地区对实现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平等的诉求。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问题由来已久,2007年乔锦忠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区域差异》一文中指出:“当前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布状况是西部民族地区和部分直辖市占有明显优势,而人口大省和部属普通高校较少的省份则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1]目前,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区域差异已经成为共识,王光荣[2]、曹妍[3]等通过对“985”院校和一流大学招生计划的统计,发现“985”院校和一流大学入学机会存在省份和地区差异;陈耐帅[4]、刘宁宁[5]等对“211”院校招生计划的统计分析发现“211”院校入学机会存在省份和地区差异。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2020年以前。时至今日,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整体提升,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是否有所变化?差异水平是否有所降低?除了“山河”四省,其它省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2002年、2012年和2022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较2002年翻了一番;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约是2012年的2倍、2002年的4倍。2012年到2022年间的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因此我们选取2012年和2022年作为时间节点,以这两个年份各省区市“211院校”入学机会为例,进一步探讨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分析其形成原因,为进一步缩小各省份之间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寻找可行路径。

    要设计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首先要厘定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概念,概念厘定得越精准,指标的设计就越准确。因此,首先需要先探讨两个概念:一个是优质高等教育,一个是入学机会。

    1   优质高等教育的内涵及其划分

    优质高等教育是优质教育的下位概念。优质教育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美国里根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向国会提交的《卓越教育报告书》(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中。报告提出了教育的“三E”原则:追求卓越、提升效益和重视公平。[6]优质教育涵盖多方面的内容,质量是其核心。它决定学生学习收获的多少和好坏,决定他们所受的教育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益处。[7]同时,“优质”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一定标准对比产生的结果。由此可知,优质高等教育是与一定标准相比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突出者、卓越者。其显性尺度为先进的设备设施、持续稳定的教育投入、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高质量的课程及其管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创新的科学研究等,其隐性尺度为深厚的历史积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卓越的社会贡献、良好的社会声誉等。[8]另外,从就业市场来看,优质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往往有着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具有就业优势。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了“211工程”院校作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的代表。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211工程”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都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前列,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中均位于前150名之列,社会认可度较高,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211工程”院校也全部被纳入“双一流”建设中。[9]因此,将“211工程”院校作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入学机会

    对入学机会的界定关键在对“机会”一词的理解上,准确地理解入学机会才能设计更加精准地体现入学机会的指标。机会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它意味着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存在一种能够实现某种有利结果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可能性,而非一个必然的结果。入学机会则是进入某种教育组织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或者概率的大小。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就是在获得教育机会方面没有歧视,为相同能力的人提供平等的进入机会。[10]目前有研究采用高考录取率作为衡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即以优质高校在各省的实际录取人数与各省高考报名人数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这种实际录取人数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而并非一种可能性。我们考察入学机会实际上是考察学校在入学上提供了多大的可能性。以实际录取人数很容易忽略投档人数少于招生计划甚至0投档的问题。比如,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批(普通类)平行一志愿投档,有多个院校专业组最低投档分数线没有数据,说明没人投档,当中也不乏一些重点高校。这些学校的0投档专业实际录取人数为0,但本身是在该省有招生计划的,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说入学机会为0。此外,还有研究采用适龄人口录取率[11]作为指标,即以各高校投放在该地区的招生计划与本地区适龄人口的比值作为指标,如曹妍、张瑞娟[11]将本地区6年前的小学生毕业生人数,刘宁宁[12]将本地区12年前的小学生入学人数作为适龄人口数。这种设计考虑了人口的稳定性和流动性问题,但是在实际的高考中有相当部分的复读生。以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为例,有媒体报道河南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125万中复读生有55万。在我国,复读生与应届生一样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那么在统计适龄人口,仅统计12年前的小学入学人数或者6年前的小学毕业生人数与实际情况就存在不符的情况。另外,一些研究将虽然考察的是招生计划,但指标命名为录取率,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综上,本文采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概率作为衡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所谓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概率,即受教育者进入到优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某一省份考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 \text {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概率 }=\frac{\text { 优质高校在本省份投放的招生计划总数 }}{\text { 本省份高考名人数 }} \times 100 \% $$

    在区域的划分上,本文采取以下几种维度:一是省份,省份是区域的基本单元。本研究不包含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二是综合地理和经济地带的四大区域划分,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13]三是按照人口维度划分为人口规模大省、人口规模中等省份和人口规模较小省份。四是按照人均GDP维护划分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经济发展中等省份和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

    相关研究在衡量入学机会时引入了一些经济学指标,如变异系数、威尔逊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12, 14]这些指标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区域入学机会的差异。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威尔逊系数和泰尔指数(T)作为衡量入学机会区域差异水平的指标。

    1   威尔逊系数

    威尔逊系数是为了衡量区域间收入差异变动而建立一种计算方法,简称威尔逊差异变动系数。其计算的意义在于:如果各地区的人均指标等于整个区域的人均指标,则威尔逊差异系数就为零,空间均衡性好;差异系数值越大,空间差异就越大,均衡性就越差。[14]本文采用张东海、李莉[14]研究中关于威尔逊系数的定义和公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 V_u=\frac{1}{\mathrm{x}^{\prime}} \times \sqrt{\sum\limits_{i=1}^n\left(x_i-x^{\prime}\right) \times p_i / p} $$

    其中:xi、x′、pi、p分别是i省(区、市)高等教育(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全国(或区域)高等教育(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i省(区、市)高考报名人数和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2   泰尔指数

    泰尔系数又称泰尔熵标准,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与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衡量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依据不同的权重,泰尔指数有四种模型,分别是泰尔T指数、泰尔L指数,以及从广义熵出发构造的α=1和α=0的泰尔指数。本文参考泰尔T指数,即以招生指标数为权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 T=\sum\limits_i \sum\limits_j\left(\frac{Y_{i j}}{Y}\right) log \left(\frac{Y_{i j} / Y}{N_{i j} / N}\right) $$

    其中,i代表分组,j代表省份,Y代表招生计划数,N代表高考报名人数。泰尔指数越大,表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大。

    本文统计了除中央音乐学院以外的其它“211”院校(包含独立招生的分校区,共118所)招生计划,统计的招生计划包含普通招生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优师计划、民族计划(包括民族班、民族预科班)、中外合作办学等,未包含强基计划(2022年共有39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在全国31省区市计划招生6000余人,约占总招生计划的1.14%[15])。

    在统计的2022年的118所“211”院校及分校的招生计划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未查到其官方发布的招生计划,其招生数据来源于更三高考网[16],数据只包括普通招考计划,未含这些学校的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等专项计划。其余高校的招生计划均来自其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微信公众号,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采用2023年的数据,西南交通大学、新疆大学采用2021年的数据。

    相比2012年,2022年各省区市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及排名均有所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省份的高考人数和所获得的招生指标总数产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的招生指标总数在增加,但同时高考人数也在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招生指标总数的增加幅度。因此,全国考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平均入学机会有所降低。

    图 1可知,我国2012年各省区市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从2.99%到14.48%不等,2022年从2.63%到16.26%不等。全国考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平均入学机会为5.07%,2022年为4.46%。201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8个,约占全国省份的58%;2022年超过平均水平的省份有20个,约占全国省份的65%图 1。201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考生约占35%,2022年约占37%,略有增加。

    图  1  各省市区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变化情况

    2022年优质高等教育的平均入学机会下降了0.6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单从招生计划总额来看,十年间招生计划总额增幅为11.75%,高考报名人数增幅为29.36%。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幅大于招生计划的增幅,导致入学机会的下降。

    图 2为2012年和2022年各省区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排名的变化情况,两条折线上的点约接近,则说明排名变化不明显。由图 2可知,2012年入学机会部分省份排名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甘肃省和江西省,两省的排名分别上升14位和下降14位。甘肃省由原来的31位上升至17位,江西省由原来的13下降到27位。除此之外,排名上升较高的省份还有山西、安徽、福建、广东、陕西,分别上升了12位、7位、6位、6位、5位;下降较多的省份有贵州、广西、云南、湖南、新疆、重庆,分别下降11位、10位、7位、6位、6位、5位。其余省份排名变化不大。

    图  2  2012年和2022年各省区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排名对比

    图 3可知,与2012年相比高考人数增加超过10万的省份有9个,超过30万的有5个,分别是河南、山东、广西、江西、湖南。其中,河南的高考人数增长44万多。与高考人数增加的情况不同,高考人数减少的较少,仅有10个省份高考人数减少,减少人数超过5万的仅有三个省份,分别是江苏、甘肃、陕西。

    图  3  2012年和2022年高考人数的变化

    图 4可知,大部分省份获得的招生指标都有所增加,增加超过1000个的省区市有18个,其中,河南获得的招生指标增加最多,较2012年增加近8000个指标。有7个省份获得的指标总数有所减少,减少超过1000的省份有两个,为北京市和上海市。指标数减少的这些省份绝大多数都是入学机会较高的省份。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

    图  4  2012年和2022年各省份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招生指标总数变化情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省区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均有所提升,但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存在差异。这个差异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相比如何?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各省区市之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是否有所减小呢?研究结果如下。

    本文选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计算得知:2021年各省区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威尔逊系数为0.1193。同时,2022年各省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威尔逊系数为0.4554。由此可以看出,相近年份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威尔逊系数要高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威尔逊系数。另外,2012年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威尔逊系数为0.3930,也低于2022年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威尔逊系数。

    1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本文所指东部地区有10个省区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有6个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有12个省份,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有3个省份,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四个地区2012年和2022年情况如下:

    表  1  2021年各个省区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省区市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省区市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北京 湖北 71.9
    天津 65.0 湖南 57.3
    河北 53.17 广东 57.7
    山西 58.40 广西 52.4
    内蒙古 58.40 海南
    辽宁 重庆 58.0
    吉林 四川 51.9
    黑龙江 78.40 贵州 45.7
    上海 78.0 云南 50.1
    江苏 65.0 西藏 56.3
    浙江 64.8 陕西 58.4
    安徽 50.0 甘肃 48.3
    福建 59.2 青海 48.8
    江西 52.0 宁夏 58.6
    山东 62.4 新疆 56.4
    河南 53.1
    资源来源:①表中河北省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教育网(http://www.hbjyw.cn);甘肃省的数据来源于兰州晚报的官方账号“观澜新闻”;其他数据来源于“三个皮匠报告网”(www.sgpjbg.com)的图表,该网站称此图表的数据来源于各省市教育厅、市教委等。②北京、辽宁、吉林、海南数据欠缺。③因2022年各省区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数据难以查询,且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202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差仅为1.8个百分点,因此本文采用2021年各省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可知,除东北地区入学机会有所增长以外,其它地区入学机会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东部和中部地区各降0.5个百分点左右,西部地区降幅较大,接近1个百分点。从2022年指标总数来看,东、中、西均有增长,但高考报名人数同样也有相应增长,且增幅要大于招生指标增幅。“中部塌陷”[1, 4]的情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善。

    表  2  2012年和2022年不同区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地区 2012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2022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东部 5.06 4.64
    中部 4.23 3.71
    西部 5.49 4.54
    东北 7.42 7.91
    人口规模大省 4.21 3.63
    人口规模中等省份 5.61 5.18
    人口规模较小省份 12.57 11.46
    经济相对发达省份 5.34 5.50
    经济发展中省份 5.08 4.36
    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 4.89 3.8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可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泰尔指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组内和组间泰尔指数也有所提升。在小组泰尔指数上,不管是2012年还是2022年,都是东部的泰尔指数最高。另外,西部的泰尔指数增幅最大。说明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差异最大,而西部地区差异变化最大。从贡献率来看,2022年的组间贡献率由18.39%增至20.60%,组内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主要是各区域内差异造成的。在计算2022年的数据时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假设2022年的各省高考报名人数不变,与2012年相同,获得的招生指标数采用2022年获得的实际指标数(在表中的表现为J2022),此种方案下整体泰尔指数则出现了大幅度降低,仅为2022实际泰尔指数的一半,四地区的泰尔指数以及组内泰尔指数和组间泰尔指数也均有大幅度降低,处于差异较小的较为协调的状态。

    表  3  2012年和2022年不同区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泰尔指数
    年份 泰尔指数 贡献率(%)
    整体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组内 组间 组内 组间
    2012 0.0650 0.0881 0.0237 0.0532 0.0120 0.0530 0.0119 81.61 18.39
    2022 0.0837 0.0998 0.0342 0.0719 0.0281 0.0665 0.0173 79.40 20.60
    J2022 0.0426 0.0504 0.0166 0.0496 0.0113 0.0374 0.0053 87.65 12.35
    年份 整体 人口规模大省 人口规模中等省份 人口规模较小省份
    2012 0.0650 0.0150 0.0348 0.0106 0.0231 0.0419 35.57 64.43
    2022 0.0837 0.0300 0.0515 0.0254 0.0386 0.0451 46.09 53.91
    年份 整体 经济相对发达省份 经济发展中省份 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
    2012 0.0650 0.0796 0.0313 0.0898 0.0644 0.0006 99.07 0.93
    2022 0.0837 0.0661 0.0482 0.1144 0.0743 0.0095 88.69 11.3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   人口规模不同省区市的差异对比

    关于人口规模不同省份的划分,本文采用刘宁宁的研究成果,采用系统聚类法,以逐次聚类的方式,通过欧几里得距离平方法将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户籍人口数划分为人口规模大省、人口规模中等省份和人口规模较小省份三个类型。(由于2018年为2012年和2022年的中间年份,且2022年各省份户籍人口排名与2018年相比基本无变化,因此采用此分类方式)

    表 2可知,与2012年相比,人口规模大省、人口规模中等省份和人口规模较小省份2022年的入学机会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人口规模小省的降幅最大,达到了1.11个百分点。另外,三者之间入学机会最高和最低依然有较大差距,2012年和2022年人口规模小省区市入学机会均是人口规模大省区市的3倍左右,这也是三种区域划分方式中差距最大的。

    表 3可知,与2012年相比,人口规模大省、人口规模中等省份和人口规模较小省份2022年的泰尔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人口规模中等省份增幅最大。说明人口规模中等省份之间的差异变化最大。而人口规模大省和人口规模小省增幅相当,说明两者差异变化程度近似。在贡献率上,虽然2012年和2022年的组间贡献率都超过50%,但是2022年的组间贡献率已达到与50%很接近的水平,说明小组间差异对整体差异水平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这也是三种区域划分方式中,组间贡献率唯一降低的情况。说明我国优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政策的调控更加偏重人口因素。

    3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省区市的差异对比

    按照2022年各省人均GDP的排名,我们将人均GDP排名前10的省区市划为经济相对发达省区市,将人均GDP平排名为11—20名的省区市划为经济发展中省份,将剩下省份划为经济相对欠发达省区市。

    表 4可知,经济相对发达省区市入学机会略有提升,其余均有所降低,经济欠发达省份降幅最大,为1.01个百分点。对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入学机会降低的情况也应该引起重视。

    表  4  不同规模人口省份划分
    人口规模大省 人口规模中等省区市 人口规模较小省区市
    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广西 江西、浙江、云南、贵州、辽宁、陕西、福建、黑龙江、山西、重庆、甘肃、吉林、内蒙古、新疆 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宁夏、青海、西藏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从泰尔指数看,经济发达省区市的泰尔指数降低,其余均有升高。说明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异变小,而其他省份差异变大。另外,组间泰尔指数和组间贡献率虽略有提升,但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是三种分类方式中最低的。说明在这三种区域划分方式中,经济发展水平对整体差异的影响是最小的。

    1.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大于高等教育整体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并未缩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省际差异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因素。

    2.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省际差异的极端化[4]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倍差在不断增大,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大省份与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小省份的倍数由4.64上升至6.18。在区域划分上也存在极端化情况,人口规模小的省区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人口规模大的省区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倍数由2.99上升至3.16,未有改观。

    3.在区域差异上,“中部塌陷”的情况未得到改观。经济欠发达省份和人口规模大省入学机会降幅较大,应加以重视。

    4.与2012年相比,2022年的各省份及各区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之间的差异水平扩大,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加大。这与曹妍、张瑞娟的结果“一流大学入学机会各地区差异逐年扩大的趋势在2014年后缩小”[3],以及刘宁宁的研究结果“2013—2016年不同人口规模地区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有所缩小,但之后基本保持稳定”[5]的研究结论不同。

    5.人口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经济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小。

    1.微观招生计划的调控和政策层面宏观调控两者的灵活性小于高考报名人数的变化幅度,即政策调控未满足高考报名人数的变化是造成差异水平变大的直接原因。在宏观层面,政府一直在积极干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如出台“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以及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跨省生源调控计划等[17],一直在致力于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从表 3虚拟2022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2022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与2012年持平,则区域间的差异水平会大幅度降低,从而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但事实是2022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变化较大。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在一个区域的招生往往是进行微调,相对较为稳定。相对于高考报名人数的“大开大合”,这种微调的作用就极为有限。反映到一个省份上也是如此,比如北京市2022年相较于2012年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总量上已经下降,比2012年少了1千多(近11%),但是其高考报名人数也减少了近2万人(近25%),高考人数的降幅大于获得指标的降幅,导致其本来已经很高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再次升高。又如河南省,2022年相较于2012年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总量上已经增加,比2012年增加近8000(约24%),但是其高考人数增加了44万多(约36%),指标的增幅小于高考人数的增幅,导致其本来已经很低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再次降低。

    2.高校在招生时照顾办学所在地、争取高考分数更高的好生源和考虑高考报名人数或者适龄人口三者不协调是造成差异变大的重要原因。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首先会满足办学所在地的入学需求,往往会给予办学地更高比例的招生计划,这一现象在部属院校的招生计划中存在,在省属院校的招生计划中更甚。在办学地以外的招生计划中,高校往往会根据往年在该地的招生情况来确定招生计划,最终实现在该地录取到高考分数更高的生源,这是不同院校的招生竞争行为。同时,招生计划的投放也往往呈现出距办学地越近投放计划数越多。距办学地越近,学校在社会认可度越高,优质生源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也就需要投放更多的指标。这种情况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占尽优势。“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在布局上呈现明显的东多西少、东强西弱的态势,东部省份拥有24所‘985’大学和63所‘211’大学,分别占总量的61.5%和57.4%。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北京市24所,上海8所,江苏7所,而河南、山西、云南、贵州等13个省份没有一所直属高校”[17],这种不平衡的区域布局结构是造成各省区市高水平大学入学机会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另外,除极个别学校(中国政法大学曾按照人口比例定招生名额)外,绝大部分高校不会完全按照高考报名人数的多少或者适龄人口的多少投放指标。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不断提升,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9.6%,各省区市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也普遍提高,且省际差异不大,发展相对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结构上的差异,将入学机会的调控重点放到缩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上。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公平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

    省际差异是产生各种区域差异的基础。省际差异缩小了,人口规模大省、规模中等省份和规模小省之间的差异就会缩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异也会缩小。要特别注意消除极端化的情况,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紧凑型橄榄球格局,即绝大部分省份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应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略微浮动,不应该过高或过低于平均水平,更不应该出现倍数的情况,坚决避免一省区市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另一省区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一倍以上的情况。

    招生计划制定既要遵守教育公平要求的补偿性原则,考虑各省份适龄人口的巨大变化,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更好的生源。尤其需要防范在招生计划制定中的本地化现象,最大限度地减轻地方保护主义对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影响。各高校确定招生方案以后,应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比如教育部曾规定,部属高校在属地比例不得超过30%,这一规定也应具体化,不能一成不变。对于部属高校较多的省区市,如北京市,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都表示在京的招生比例未超30%,但由于在北京办学的部属高校较多,即便每个部属高校不超过30%,北京市依然会获得超过平均水平较多的招生名额。因此,这一要求应将高校数量考虑进来,进行阶梯式的划分。例如:1个省份有1所部属院校的,则该部属院校在该省份的招生比例不超过30%;1省份有2所部属院校,则此2所院校在该省的招生比例不超过15%,以此类推。

    我们应该充分探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在多大水平上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这需要政府积极组织,学界充分探讨,社会广泛参与。比如有的研究采用了基尼系数,在收入分配上基尼系数小于0.2及0.2—0.3之间较为平均,这用于衡量收入分配没有问题,但是以此作为判断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否平均则显得不是很合适,所以还需要进行相关探讨:在各方充分参与建立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建立预警机制,超出这个警戒值,就应该要求各高校重新调整招生计划,从而将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异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 图  1  各省市区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变化情况

    图  2  2012年和2022年各省区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排名对比

    图  3  2012年和2022年高考人数的变化

    图  4  2012年和2022年各省份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招生指标总数变化情况

    表  1  2021年各个省区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省区市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省区市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北京 湖北 71.9
    天津 65.0 湖南 57.3
    河北 53.17 广东 57.7
    山西 58.40 广西 52.4
    内蒙古 58.40 海南
    辽宁 重庆 58.0
    吉林 四川 51.9
    黑龙江 78.40 贵州 45.7
    上海 78.0 云南 50.1
    江苏 65.0 西藏 56.3
    浙江 64.8 陕西 58.4
    安徽 50.0 甘肃 48.3
    福建 59.2 青海 48.8
    江西 52.0 宁夏 58.6
    山东 62.4 新疆 56.4
    河南 53.1
    资源来源:①表中河北省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教育网(http://www.hbjyw.cn);甘肃省的数据来源于兰州晚报的官方账号“观澜新闻”;其他数据来源于“三个皮匠报告网”(www.sgpjbg.com)的图表,该网站称此图表的数据来源于各省市教育厅、市教委等。②北京、辽宁、吉林、海南数据欠缺。③因2022年各省区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数据难以查询,且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202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差仅为1.8个百分点,因此本文采用2021年各省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2年和2022年不同区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地区 2012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2022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东部 5.06 4.64
    中部 4.23 3.71
    西部 5.49 4.54
    东北 7.42 7.91
    人口规模大省 4.21 3.63
    人口规模中等省份 5.61 5.18
    人口规模较小省份 12.57 11.46
    经济相对发达省份 5.34 5.50
    经济发展中省份 5.08 4.36
    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 4.89 3.88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12年和2022年不同区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泰尔指数

    年份 泰尔指数 贡献率(%)
    整体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组内 组间 组内 组间
    2012 0.0650 0.0881 0.0237 0.0532 0.0120 0.0530 0.0119 81.61 18.39
    2022 0.0837 0.0998 0.0342 0.0719 0.0281 0.0665 0.0173 79.40 20.60
    J2022 0.0426 0.0504 0.0166 0.0496 0.0113 0.0374 0.0053 87.65 12.35
    年份 整体 人口规模大省 人口规模中等省份 人口规模较小省份
    2012 0.0650 0.0150 0.0348 0.0106 0.0231 0.0419 35.57 64.43
    2022 0.0837 0.0300 0.0515 0.0254 0.0386 0.0451 46.09 53.91
    年份 整体 经济相对发达省份 经济发展中省份 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
    2012 0.0650 0.0796 0.0313 0.0898 0.0644 0.0006 99.07 0.93
    2022 0.0837 0.0661 0.0482 0.1144 0.0743 0.0095 88.69 11.3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不同规模人口省份划分

    人口规模大省 人口规模中等省区市 人口规模较小省区市
    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广西 江西、浙江、云南、贵州、辽宁、陕西、福建、黑龙江、山西、重庆、甘肃、吉林、内蒙古、新疆 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宁夏、青海、西藏
    下载: 导出CSV
  • [1] 乔锦忠.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区域差异[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23-28.
    [2] 王光荣, 张雪.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探析——基于"985"院校为例[J]. 教育科学, 2014 (5): 62-66.
    [3] 曹妍, 张瑞娟. 我国一流大学的入学机会及其地区差异: 2008-2015[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4): 52-65, 1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XK201604013.htm
    [4] 陈耐帅, 许友谊. "211工程"院校入学机会分布的区域差异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4(3): 34-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SK201403010.htm
    [5] 刘宁宁.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 2020(1): 37-46.
    [6] 朱斌. 优质教育视野下的学校管理[J]. 中小学管理, 2004(3) : 15-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XG200403005.htm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民教育: 2005全球监测报告[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8] 叶俊飞. 论优质高等教育之尺度[J]. 现代教育科学, 2008(5): 79-8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LJK200805021.htm
    [9] 中国青年网. 教育部: "985""211"两工程纳入"双一流"建设[EB/OL]. (2016-06-29)[2023-09-27]. https://www.sohu.com/a/86934270_119038.
    [10] 徐光木, 魏晴晴, 何旭辉. 新高考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了吗——基于31个省份"双一流"高校录取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教育与考试, 2023(1): 5-13.
    [11] 曹妍, 张瑞娟.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及其地区差异: 2007-2015年[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1): 25-3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GJ201701008.htm
    [12] 刘宁宁, 杨菁菁.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对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6) : 133-14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HDJ202206016.htm
    [13] 国家统计局. 经济地带是如何划分的[EB/OL]. (2021-02-18)[2023-09-27]. http://www.stats.gov.cn/zt_18555/zthd/lhfw/2021/rdwt/202302/t20230214_1903926.html.
    [14] 张东海, 李莉. 扩招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再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1): 142-162+191-19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PL201901011.htm
    [15] 高三网. 2023强基计划各省名额分配分别招收多少[EB/OL]. (2023-04-17)[2023-09-27]. http://www.gaosan.com/gaokao/575258.html.
    [16] 更三高考网[EB/OL]. (2023-09-26)[2023-09-27]. https://www.gengsan.com/.
    [17]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保障教育公平[EB/OL]. (2016-06-23)[2023-09-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606/t20160623_269431.html?authkey=boxdr3.
  • 加载中
图(4)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18
  • HTML全文浏览量:  412
  • PDF下载量:  5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4-1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2
  • 刊出日期:  2024-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