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我国实施“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区县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坚实底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基础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坚持公共财政优先投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民族复兴筑牢稳固根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各学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教育强国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任务,为区县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县层面需要进一步将其分解落实。区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教育强国的前提和基础。
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强国建设强调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要求持续深化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科学教育促进计划,发展好素质教育。身心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育并举的突破点。近年来各地不断出台政策,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工作。但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仍是目前我国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区县而言,开展体教融合改革和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行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教育强区县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是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体育具有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是改变学校“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2012年至2022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43万人增加到70万人,增长62.8%;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比例由51%提高到94.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由52%提高到97.3%[1],区县体教融合改革发展的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机制上,打通教育和体育的行政边界,协同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在课程设计、资源筹措、活动开展、评价考核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学体并重、体教融合工作机制。人员配备上,打通运动员就业需要与学校专业体育师资匮乏的供需渠道。根据工作实际,在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有条件的地区可与社会相关机构合作,建立区县级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吸纳退役运动员等专业人才供学校共享使用,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行动。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条件保障上,完善场所建设和人员配置。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区县级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等场所建设。为中小学每校配备至少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完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体系。干预处置上,健全家校医社协同机制。强化学校与家庭、社区、精神卫生机构的沟通协作。依托社区教育学院完善家长学校体系,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甄别能力。依托本地精神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知识讲座、科学研究等活动,开辟就医绿色通道,保障心理重症学生及时就诊治疗。依托社会力量,设立学生成长关爱基金,推动“慈善+教育”新模式建设。
二. 着力夯实基础教育,以人口变动为契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需要坚定不移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基础教育面向全体人民,关系亿万家庭,“上好学”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当前,人口是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外部因素,我国人口发展已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口变动下的教育资源供需匹配是我国面临的长期重要议题。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人口新形势下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的问题。区县是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为此,区县层面需要同时做好学校设点布局和内涵建设。
一是基于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学校前瞻性设点布局。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基础教育的紧迫要求,加快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调整。工作机制上,加强教育与财政、卫健、统计、公安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分年度、分学段核准学位需求情况,研判热点区域和重点学校学位供需矛盾。工作方式上,推动建立县域教育人口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监测并报告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情况,摸清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建立数据台账,为统筹学校规划布局、建设时序和衔接提供决策依据。综合人口、教育、产业等多种因素,科学预测学位需求并精准配置学位,加强教育资源的前瞻性布局。构建与实际服务人口变化相匹配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人口与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二是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基点。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其目的在于整体提升我国人口素质,以“质量优势”取代“数量优势”,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通过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等高起点学校,促进新优质学校增长,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2]。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作业设计水平,巩固深化“双减”成果,破解教育功利化倾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同时,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改进学校科学教育教学与服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质量的差距,努力使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通过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扩大高中阶段学校优质学位数量。
三. 以专业化为抓手,实现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之一,提出并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实施“国优计划”,依托“双一流”大学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长期从教。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坚持高位引领和底线思维相结合。一方面,要以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围绕教育家精神构建教师荣誉表彰制度,选、树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典型,大力表彰和宣传优秀事迹,加强教育家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明确教师行为底线,增强教师的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推进师德建设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等长效机制。
二是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教乐教。要以“引育留用”系统性制度设计,提高教师满意度和归属感。完善中小学教师岗位编制制度和待遇保障制度,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用稳定的事业编制和更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吸引人、留住人。优化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聘用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参照企业高技能人才薪酬标准,制定职业教育教师薪酬标准。
三是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一方面,要在职前培养环节扭转学科知识导向的趋势,转向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并重[3]。提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重点加强对地市级师范院校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教师专注育人。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保障教师聚焦教书育人主业。在职称晋升、人才项目、绩效奖励等关键评价场景中突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将育人成效作为评价的关键指标。关注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及身心健康,为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
[1] 闫伊乔.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增加到70万人[N]. 人民日报, 2023-11-15(15). [2] 怀进鹏.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N]. 学习时报, 2024-09-04(1). [3] 李廷洲. "强国优师"建设站上新起点[N]. 中国教育报, 2023-12-27(03).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5
- HTML全文浏览量: 134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