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学高为师”到“学而为师”: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探索

梁尔铭

梁尔铭. 从“学高为师”到“学而为师”: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探索[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4): 18-29.
引用本文: 梁尔铭. 从“学高为师”到“学而为师”: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探索[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4): 18-29.
LIANG Erming. From 'Scholarly Excellence as Teaching Qualification' to 'Learning to Become a Teacher': An Explo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in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4): 18-29.
Citation: LIANG Erming. From "Scholarly Excellence as Teaching Qualification" to "Learning to Become a Teacher": An Explo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in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4): 18-29.

从“学高为师”到“学而为师”: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探索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制转型的历史变迁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1YB11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梁尔铭,男,广东高要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史,电子邮箱:liangerming@jgsu.edu.cn

  • 中图分类号: G529

From "Scholarly Excellence as Teaching Qualification" to "Learning to Become a Teacher": An Explo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in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 摘要: 由于传统的“学高为师”模式无法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式学堂之需要,清末教育界进行了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构想和实践。经过努力,教育界依托《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明确了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定位。这一体系遵循师范教育的普遍规律,按照普通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了专门针对中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同时,该体系又依照奖责一体的原则,在规定毕业效力义务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毕业成绩给予其不同的功名奖励。随着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和毕业制度的建构完成,清末高等师范教育基本实现了“学而为师”目标,从而完成了这一时期的专业化探索。然而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清末高等师范教育的建构也存在着正规化程度不高、与科举制度错位嫁接和本土特色有待彰显等问题,其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 [1] 彭时代. 中国师范教育100年[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9.
    [2] 马啸风. 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2000)[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崔运武. 中国师范教育史[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4] 申国昌. 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5] 陆道坤. 制度的输入与体制的构建——20世纪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演变[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 曲铁华, 姜涛.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论争[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1): 7-20.
    [7] 李超英. 中国师范教育论[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41: 3.
    [8] 刘剑虹. 移植与再造: 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制度之演进[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24.
    [9] 梁启超. 论师范[M]//梁启超. 梁启超全集: 第一册.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 28-30.
    [10] 孙邦华. 《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植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 99-107.
    [11] 佚名. 南洋公学纲领[J]. 实学报, 1897, 总(5): 南洋公学纲领1-3.
    [12]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原名南洋公学二十周纪念[M]. 上海: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17: 大事记3.
    [13] 孙家鼐. 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M]//麦仲华. 皇朝经世文新编. 台北: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2: 375-379.
    [14] 孙家鼐. 工部尚书孙家鼐奏陈遵筹京师建立学堂情形折(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M]//北京大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8-13.
    [15] 佚名. 著停止变法京师大学堂仍行开办谕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M]//北京大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6-67.
    [16] 佚名. 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M]//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 北京大学史料: 第一卷(1898-1911).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81-87.
    [17] 董宝良. 京师大学堂的创建[M]//董宝良. 董宝良论著选.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397-418.
    [18] 张洪萍.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考论[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9: 47.
    [19] 佚名. 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J]. 政艺通报, 1902, 1(16): 3-5.
    [20] 佚名. 山东省城大学堂暂行试办章程[J] 北京新闻汇报, 1901(10): 总4141-4154.
    [21] 张春常, 李秋毅. 济南师范学校百年史[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2: 1.
    [22] 佚名. 钦定高等学堂章程[M]//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533-544.
    [23] 闵钟. 何以为师: 近代中国高等师范课程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32.
    [24] 张之洞. 致总署(报告湖北办学堂情况)[M]//陈山榜. 张之洞教育文存.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79-280.
    [25] 田正平. "癸卯学制"两甲子考论——纪念第一部全国施行的近代学制颁布120周年[J]. 教育研究, 2023(4): 66-79.
    [26] 李剑萍.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历程[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2): 46-54.
    [27] 张百熙, 荣庆, 张之洞. 学务纲要[M]//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197-217.
    [28] 佚名.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M]//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682-696.
    [29] 佚名. 咨复直督北洋优级师范专修科毕业奖励比照部定选科文(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五日)[J]. 学部官报, 1907, 总(29): 文牍158- 159.
    [30] 佚名. 江西优级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毕业学生五十四名(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毕业)[J]. 江西学务官报, 1909, 总(6): 报告19.
    [31] 佚名. 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J]. 东方杂志, 1906, 3(13): 总400-406.
    [32] 佚名. 奏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遴派监督折[J]. 学部官报, 1908, 总(57): 本部章奏312-313.
    [33] 佚名. 学部奏详拟师范奖励义务两项章程折[J]. 东方杂志, 1907, 4(7): 总140-145.
    [34] 佚名.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M]//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544-561.
    [35] 佚名. 北洋师范学堂试办章程[M]//璩鑫圭, 童富勇, 张守智.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实业教育师范教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661-672.
    [36]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武汉市志: 教育志[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369-370.
    [37] 佚名. 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M]//璩鑫圭, 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514-523.
    [38] 佚名. 咨复广西巡抚该省优级师范附设体操专修科二年毕业请奖碍难照准文(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二日)[J]. 学部官报, 1910, 总(116): 文牍7.
    [39] 刘英杰. 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80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
  • HTML全文浏览量:  1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2-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04
  • 刊出日期:  2025-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