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l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achers' Modernity Character
-
摘要: 伴随学习方式变革与学校的现代化转型,教师的角色必然需要进行重新定位。这种角色转型的本质是教师现代性品格的外显。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凭借自主性品格提升个体素养;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主体,依托创新性品格推动专业实践的革新;教师作为学校发展主体,依据开放性品格扩大组织价值的影响。教师现代性品格的养成,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向度来指引评价方向。遵循发展性向度,学校强化诊断性评价,可以培育教师自主性。依照科学性向度,学校优化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创新性。锚定协同性向度,学校改进总结性评价,可以提升教师开放性。学校教师评价聚焦于关键指标,可避免评价失焦,提升评价效能。基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践行,现代化学校可以设定评价关键指标,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现代性品格养成,推动学校与教师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Abstract: As learning paradigms evolve and schools undergo modernization, the role of teachers will inevitably be redefined.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eachers enact three core modernity attributes across professional dimensions: 1) As agen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individual competencies through autonomous practice; 2) As instructional practitioners: driving pedag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creative engagement; 3) As institutional change catalysts: 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value influence through strategic openness.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modern qualities requires clear value orientations to guide evaluation directions. Following a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schools strengthen diagnostic evaluations to foster teachers' autonomy. Adhering to a scientific orientation, schools optimize formative evaluations to stimulate teachers' innovation. Moving toward a collaborative orientation, schools improve summative evaluations to enhance teachers' openness. Focusing on key indicators in teacher evaluation can prevent evaluation from losing focus and enhance evaluation effectiveness. By setting evaluation key indicators based on teachers' roles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evaluation can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modern qualities and drive schools and teachers towar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gether.
-
Key words:
- Evaluation indicators /
- Modern schools /
- Modern teacher qualities /
- Teacher evaluation
-
表 1 现代化学校教师评价要素关联表
学校评价的价值向度 评价方法 教师角色定位 品格核心特质 能力特点 发展性 诊断性评价 专业发展的设计者 自主性 专业发展力 课程创生力 科学性 形成性评价 学习过程的支持者 创新性 教学支持力 评价创新力 情感交互力 协同性 总结性评价 学校变革的参与者 开放性 辐射影响力 表 2 教师自主性品格评价核心指标
主维度 二级维度 关键观测点 专业发展动力 专业认同 职业使命感、学生关怀指导、专业规划与成长、教师形象维护 专业发展动力 专业发展内在动机表现 专业发展愿景 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清晰度 专业适应能力 政策课程适应 新教材推广适应表现、课程标准契合度 技术变革适应 数智化教学转型中的观念 / 技能更新 职业抗逆能力 压力调节频率、挫折应对措施、职业倦怠预防咨询、危机公关处理培训参与度 表 3 教师创新性品格评价核心指标
主维度 二级维度 关键观测点 课程创生力 核心素养转化 驱动性问题设计能力 教学支持力 差异化支持 分层任务设置 动态反馈 学情诊断调整频次 评价创新力 过程性评估 电子档案袋覆盖率 多元协同评价 家校共评频次 情感交互力 有效德育 正向激励频次 / 心理问题识别 表 4 教师开放性品格评价核心指标
主维度 二级维度 关键观测点 尊重包容 理念更新 前沿理念 / 教学动态 意见接纳 跨学科知识 / 外部评价 学生中心 提问回应 / 个性化指导 技术应用 数字化教学工具 责任共享 共同体建设 家校社协同机制 社会责任 公民责任教育 / 参与社会服务 全球意识 国际议题课程 / 跨国协作学习 -
[1] 鲍利辛可夫. 时代挑战与教育科学的迫切任务[J]. 教育研究, 2004(9): 45-4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494. [3] 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 殷陆君, 编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22-33. [4] 范国睿. 教育强国与人的现代化发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2): 5-26. [5] 潘涌. 论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角色现代化[J]. 教育与现代化, 2003(2): 77-80. [6] 陈江华. 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65-71. [7] BIESTA G, TEDDER M. Agency and learning in the life course: toward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J].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2007 (2): 132-149. [8] 帕尔默. 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的心灵[M]. 吴国珍,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0. [9] 田国秀, 李冬卉. 提升新教师抗逆力: 内容与策略——国外研究经验与借鉴[J]. 教师教育研究, 2018(3): 95-102. [10] 杨婷. 现代化学校建设中创新型教师的发展与评价[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7): 79-83. [11] 崔允漷, 郭华, 吕立杰, 等.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标准与实践向度(笔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 (9): 6-19. [12] 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32. [13] 张沿沿, 赵丽, 张舒予. 美国"全球胜任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7(10): 90-96. [14] 何学锋. 以"成事成人"激活教师的内生动力[J]. 上海教育, 2021(27): 30-31. [15] 孙河川.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6] HARGREAVES A. The coming of post-standardization: three weddings and a funeral[M]//Ciaran Sugrue. The future of educational chang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2008: 15-32. [17] 比斯塔. 测量时代的好教育: 伦理、政治和民主的维度[M]. 张立平, 韩亚菲,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26. [18] 张华中, 刘玉勇, 童玉峰. 量化评价: 打造教师评价的区域新样态[J]. 江苏教育, 2024(2): 15-19. [19] 王斌华. 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9(6): 53-57.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
- HTML全文浏览量: 11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