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承认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探究

赵彬 毛金德

赵彬, 毛金德. 承认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探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3): 90-99.
引用本文: 赵彬, 毛金德. 承认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探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3): 90-99.
ZHAO Bin, MAO Jinde. Exploring the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Theor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3): 90-99.
Citation: ZHAO Bin, MAO Jinde. Exploring the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Theor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3): 90-99.

承认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探究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省域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2GXJK19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研究生教育场域导学关系冲突治理研究” GD21YJY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彬,女,河北清苑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留学教育和教育社会学

    通讯作者:

    毛金德(通讯作者),男,广西桂林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电子邮箱:jdmao@stu.edu.cn

  • 中图分类号: G645

Exploring the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Theory

  • 摘要: 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是中国来华学历教育的高端人才,对其导学关系加以探究有助于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就读体验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基于承认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剖析北京市一所“双一流”高校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现状及特征。研究表明:专业性的抵牾与情感性的缺位是影响其导学关系良性运行的关键,而专业性与情感性是构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促成双方职业接合的关键依托。因此高校应当关注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心理状况,通过为其学术与职业生涯发展予以相应支持来提升导学关系双方的职业结合程度,从而优化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

     

  •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竞争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2018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达到85 062人[1](目前获得的官方来华留学研究生数据仅更新至2018年)。作为发展留学教育的后发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和变化对提升其培养质量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要求。有学者从学理层面出发,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2],并从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加强质量保障监督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优化实践的具体对策。[3-5]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之前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逐年递增,其中的博士研究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0%。[1]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来华留学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集中体现了我国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高度。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扮演“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导师-留学生(以下简称“导学”)关系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直接作用于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收获体验。[6][7]然而,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将其放置于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完善中谈及。所以,从导学关系的角度切入,探究改进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可能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有鉴于此,本研究呈现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特征,并对塑造这种关系的动力机制加以探究,不仅试图在理论层面丰富来华留学生的相关认识,而且在实践层面为提升来华留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不同的省思视角。

    尽管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较少聚焦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群体,但仍能为进一步探察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提供部分洞见。学者们多秉持功能主义取向,从导师、学生以及制度三个角度阐明来华留学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困境并加以归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首先,导师的国际化水平不足、缺乏相应的指导经验等使得来华留学研究生难以获得导师的充分支持,一定程度上导致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收获受限[8][9]。其次,来华留学生群体多来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师的指导积极性,也制约了双方良性互动循环的形成[10]。最后,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制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学关系,如导师在招生选拔阶段缺乏自主权[11],个性化培养制度的缺失等,使得导师倾向于安排其他中国学生对来华留学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12]。因此,可以从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改进招生选拔模式以及优化培养过程的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改善导学关系。

    已有研究为理解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导学关系奠定了基础,但分析空间仍可拓展。一方面,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作为高端人才,其培养结果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来华留学学历教育的高度,因此研究对象可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多以规范研究或实证的量化范式见长,关注应然层面理想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导学关系,或探究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一定程度将来华留学生置于被描述的语境,可能部分忽视了其自身经验话语。此外,已有研究归因结果的趋同化程度较高,需要引入新的理论视角提供差异化的认知。

    因此,本研究在承认理论(Recognition Theory)的指引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导学关系进行实证考察。承认理论由德国社会理论家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提出——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师承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主张关注互为主体的生活世界,人与人之间应当基于沟通达成相互理解进而相互合作;但霍耐特认为沟通行动理论并未充分考虑沟通者的交往资质以及沟通主体被排除在相互理解之外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批判性继承发展并提出了承认理论。[13]霍耐特将承认视为理解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提出承认涵盖爱、法律与社会敬重三类范畴——爱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承认的基础是对他者的个体依赖性;法律是主体与社会之间的主体构成,其关注的焦点是对角色承担者赋予社会重视,即个体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经由互动习得共同体的规范期待;社会敬重则是指主体为共同体提供特殊贡献以获得敬重。[14]霍耐特还指出主体间的蔑视与为承认而斗争是形成社会冲突的根源,蔑视的三类具体表现为:扎根肉体虐待的强暴、伤害主体自尊的权力剥夺以及诸如诽谤的消极社会价值评价。[15]本研究将承认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以下两种考量:一方面,该理论属于社会批判理论,借助承认与蔑视的关键类别有助于审视当前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张力;另一方面,霍耐特把对“美好生活”的关注视为承认理论的关怀目标[16],以此为理论指引有助于良性导学关系的建构。

    本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市一所“双一流”高校W大学中展开。之所以选择W大学,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W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之一,来华留学项目迄今为止发展60余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留学生培养和管理经验,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探求规律。另一方面,W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阶段全校近65个博士专业招收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同时设有中英文授课的博士学位项目,为研究对象的获取提供了可及性和多样性。

    研究对象的选取以目的性抽样为主。研究者在研究初期基于方便抽样策略,凭借与W大学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日常互动确定了4名研究对象,后期以此为基础借助“滚雪球”的方式确定了其余7名研究对象,这11名研究对象的导师均为中国籍教师(相关信息如表 1所示)。其中6名研究对象顺利完成博士学业(5人返回生源国,1人目前在中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由于疫情等相关原因,仍有5名研究对象博士在读。此外,经由其中4名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同意与引介,笔者还访谈了4位博士生导师。这4位导师均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在工作期间有过出访经历。访谈4位导师不仅有助于检验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提供的数据,以确保和提升研究质量,而且还能够结合师生双方的视角拓展对其导学关系的探究。

    表  1  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基本信息
    编号 生源国 性别 项目类别 学科类别 年龄 婚否 已毕业
    M-01-N 尼日利亚 英文 理工类 31
    M-02-E 埃及 英文 理工类 30
    F-03-A 亚美尼亚 中文 人文社科 27
    M-04-T 坦桑尼亚 英文 理工类 30
    M-05-P 菲律宾 英文 人文社科 25
    M-06-Z 津巴布韦 英文 理工类 29
    F-07-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28
    M-08-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27
    F-09-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33
    F-10-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34
    F-11-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3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导师基本信息
    编号 学科类别 性别 职称
    D-F-01 人文社科 副教授
    D-F-02 人文社科 副教授
    D-M-03 理工类 教授
    D-F-04 人文社科 讲师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资料的收集主要借助访谈法,在受访者允许的前提下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本研究通过两个轮次收集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访谈资料。第一轮次的访谈主要针对7名“滚雪球”确定的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受教育经历、来华留学之后的生活状况以及来华后的求学经历与以往学习的差异与感触,目的在于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以便在后续访谈中能向研究者吐露与导师相处的真实想法。第二轮次对11名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1次正式的半结构访谈,访谈时长均在一小时以上,访谈语言根据研究对象参与的学习项目确定,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通过什么样的过程选择了当前的导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导师的互动内容、方式与频率,导师对自己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对导学关系的体验与意义建构。针对4位导师的访谈主要涉及: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他们如何评价当前的导学关系,他们与来华留学博士生理想导学关系的样态。

    资料分析过程以类属分析为主,借助MAXQDA20.0软件完成,具体包括两个阶段。首先,在开放编码阶段,对转录后的录音文档资料逐句逐段贴标签,试图发现资料中的本土概念,并在形成意义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化,为进一步抽象提炼概念奠定可能性,如“思想深邃”“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其次,两位研究者结合初步分析的结果,将具有相同属性的初始编码放入同一类别,使用相应的学术概念加以命名,如“个性化的超凡魅力”“专业素养的消极评价”。最后,在理论视角的指引下,在不断比较明确类属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类属之间的关系[17],最终确立“专业性的抵牾”和“情感性的缺位”为两个主类属,以支撑“职业接合”这一核心类属。

    表  3  类属分析过程示例
    主类属 次类属 标签 次标签 原始文本
    专业性的抵牾 个性化的超凡魅力 人格魅力强 为人亲切 开读书会时总是笑脸,就感觉老师很朴实、很亲切
    语言幽默 语言很幽默,还经常向我们学习网络新词
    拥有学术权威 思想深邃 老师的思想很深邃
    学术严谨 (导师)他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专业素养的消极评价 学术准备有限 专业知识匮乏 我觉得我自己知识积累太少了,因为我硕士期间不是这个方向的
    专业水平较低 感觉在国内只能上职中职高的学生也来读博了,我觉得我都不知道怎么指导
    有效学术合作不足 对学术合作的期待 我们肯定觉得比较好的一种师生交往,是说能够有合作研究对吧?
    不同于本国学生的学术合作 你还能指望他像你的中国学生一样发个几篇文章或者发一些高水平文章?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借助承认理论剖析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导学关系发现,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将学术权威作为导师超凡魅力的具体表征,然而自身却面临导师对其专业性不足的消极评价;他们不仅以局外人的身份尴尬地应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师门传统,与导师日常互动中也呈现出情感关怀的缺失。

    博士生教育的专业性较强。然而,就W大学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而言,虽然他们承认导师个性化的超凡魅力,但导师对他们的定位则是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不足。也即是说,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尚未在专业性方面获得导师的承认。

    1   个性化的超凡魅力

    超凡魅力并非形而上学的抽象实体,而是可以依据行动者的行动与态度予以感知的具体特征。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认为导师个性化的超凡魅力是形成和谐导学关系的基础。如,有研究对象在访谈中表示导师为人亲切、语言幽默的特点能够使来华留学博士生与其互动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开读书会时总是笑脸,就感觉老师很朴实、很亲切,他的性格很亲切,语言很幽默,还经常向我们学习网络新词”(F-07-M)。由此可见,即使内嵌于学校的科层制度之中,导师的魅力性人格而非官僚主义人格对导学关系的塑造举足轻重。

    事实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地位存在差异,导师的学术权威作为权力的特殊形式,源于学术场域中高深知识的价值,使研究中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普遍承认导师的学术专业性。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认为导师是拥有高深知识的学者,“老师的思想很深邃”(F-07-M),并且在学术研究中拥有不断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导师他很有魅力,他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F-03-A),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导师精益求精和治学严谨的态度。接受导师的学术指导是高深知识传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博士研究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学术训练,因此对导师形成信赖并认可其学术指导过程中的师道精神,“我觉得导师的那些意见都会帮我,我在他的指导下会一直往前走好,学完,毕业”(F-10-M)。

    2   专业素养的消极评价

    霍耐特指出,消极的社会价值评价是蔑视的类型之一。[15]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正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匮乏而不能获得导师对其专业素养的承认。W大学在招生环节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素养缺乏充分的评估,因此一部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充分积淀的学生进入了博士研究生项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积累太少了,因为我硕士期间不是这个方向的,尤其是上学期集中读中文书目的时候,我总是跟不上”(F-03-A)。与此同时,导师对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应当具有的学术准备也有相应期许,“比如说我们是W大学的老师,可能我们对学生的质量它在一个什么水平上是有要求的,但现在就感觉在国内只能上职中职高的学生也来读博了,我觉得我都不知道怎么指导”(D-F-01)。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较低的专业水平不仅使导师难以定位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指导,也无法对他们的学术生涯发展产生积极期待。尽管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在专业性方面尚未获得导师的认可,但他们注重自身的努力和调适,维护道德化的自我并为获得承认而努力。他们认为对待学业勤奋努力,同时具备足够的独立性,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并积极主动寻求导师的学术指导,比如“学生应当更为积极和乐观,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如果给导师发了消息没有得到回复,明天再发一遍就好了,就是不停去尝试”(M-06-Z),这些个人品质和态度均是建构导学关系的积极要素。

    然而,以学术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通常包括撰写博士论文的学术指导,也包括师生双方的学术合作。对导师而言,学术合作是导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肯定觉得比较好的一种师生交往,是说能够有合作研究对吧?老师可能更多看重的是这些东西”(D-F-04),因此双方一同开展研究并撰写论文进行学术发表,或共同参与完成学术项目,是双方基于专业性达成良性互动的体现。由于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大多缺乏培养过程所依赖的最为核心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思维,使得导学双方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学术合作。与本国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合作相比,导师表示,“你还能指望他像你的中国学生一样发个几篇文章或者发一些高水平文章?”(D-M-03)。事实上,导师的评价不仅仅是私人的、自然化的,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则与逻辑。在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技能“空心化”的前提下,导师难以帮助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对学术生涯的发展形成足够认知,也难以在恰当的时机提供资源与支持。

    霍耐特将爱作为承认的范畴之一,主要侧重情感联结及个体间的相互依赖。[14]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是身处师门之中的“局外人”,缺乏获得作为师门共同体成员的承认以及师门内部的互动资源,并且导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其情感需求的注意与回应不足,使其体验到因社会隔离引发的孤独感。

    1   师门中的“局外人”

    中国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德国的师徒制或美国的多对多导师制,是以师门为单位一对多的半结构式模式。师门活动作为非正式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对导学关系的感知——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认为“不管是中国学生还是国际学生,比方开会或者一起吃饭,这种方式不仅仅是学习,也是大家一起互动和娱乐”(M-01-N)。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参与师门会或组会等活动,不仅有利于导师了解学生近况,还能够与师门中的其他同学逐渐形成熟悉的关系。师门共同体的感知是获得认同与归属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导师和师门成员在非正式制度中承认的关键环节。事实上,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规模持续增大,导师认为完成本国研究生的培养就已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中国学生肯定要上心一点,你中国学生你还得天天盯着吧!那么一个老师带上七八个学生……本来我中国学生都顾不上了”(D-F-02)。由于现实压力,他们难以对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予以足够关注。

    不仅如此,师门作为一种类亲情的组织形式,大多数情况下资源流动仅限于达成共识的成员内部。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面对师门中资源与情感的排外产生了失望的情绪体验,因此他们将导学关系中自身身份仅定位于学校官方体系中的正式导学关系,并未融入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师门中。特别是英文项目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因语言差异更难融入师门的日常活动,“他的中国学生每周都见面,就是定期的活动,但他从来都没有邀请过我,因为我参加的是英文项目,他们都讲中文”(M-02-E)。已有研究指出导师对师门的内部建制会对导学关系产生影响[18],却并未说明导师为何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师门中同时有本地学生与留学生的情形。苏珊·斯塔尔(Susan Star)等人提出了“边界物”(boundary objects)的概念,意为能够跨越边界使各领域群体在难以沟通与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合作的物件。[19]借助这一概念审视来华留学生面临的师门关系,导师实际上是作为“边界人”的存在,其联通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两个群体,可为来华留学生参与师门活动提供正当性,也是触发师门共同体对留学生予以承认的前提。由此可见,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在师门活动中的边缘化或缺场是一种特定空间中的身体施暴,孤独和缺乏归属感的心理感受也容易在此类情境中产生。“局外人”的身份在客观层面削弱了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社会网络,是一种互动资源分配方式排斥的社会结果。

    2   缺乏情感关怀

    情感对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导学关系是一项情感实践,这种具有情感关怀的交往行为应受到重视。其中的注意力和回应性是凸显导学关系中关怀伦理的重要方面,前者指注意到个体的需求并询问他们,后者指对他人的反馈和信息输入保持开放态度。[20]一方面,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认为师生双方因彼此的陌生容易产生疏离感,而谈论日常生活的经历,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喜好、家庭均是双方建立信任的有效途径;只有注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关怀,导师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察觉到学生在情感方面对导师的期待和诉求,双方的共情性理解才可能建立。一位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在访谈中讲述了受伤后与导师的交流,他认为导师回复的信息缺乏情感回应:“有一次我受伤了,那会儿我正在写一篇论文,我跟我导师说我受了伤可能晚点才能发给他,导师只是说‘哦,没关系,照顾好自己,晚点交也行’。这是我的导师,他不是普通人!他也没有问我严不严重,去没去医院这样的。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的师生关系好像只是工作关系,我希望的是能把我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东西”(M-02-E)。

    另一方面,导学关系中涉及的双方均是处于高等教育组织中的制度化角色,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除了制度角色所规定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指导者和被指导者这种师生关系之外,还应当是其他的人际关系”[21],换言之,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期待导学关系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能够在学术指导之外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比如说,以前就是我告诉他‘留学生的国际文化节’,但是他啊,他说,‘哦,知道了知道了,谢谢’,就这样,当时他可能没时间吧,就没参加了。以后我就再没有跟他说,只有第一次说了,自己的感受就是失望”(M-08-M)。缺乏充分回应的互动实际上并未在师生间引起情感的共鸣与联结,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他”的理性他者关系。教育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源自师生间的友谊关系,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十分渴望导学关系中的情感性与关系性承认。[22]

    本研究将承认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对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W中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和他们导师的导学关系进行了质性研究,着重探讨了导学关系的现实表征,并指出双方在获得专业性与情感性承认过程中存在的张力。伊莎贝拉·瓦格纳(Izabela Wagner)在职业小提琴家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独奏教育及其他类型的精英教育,由于其高度的专业性,都建立在两种职业类型——大师和学徒——相互构建的基础之上”[23]P210。博士研究生教育由于其受众的覆盖面较小,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性与情感性是构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促成双方职业接合的关键依托[23]P225-248,前者主要指师生各自具备的专业能力,后者则指向脱离制度语境且富有人性关怀的关系。

    在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导学关系中,学生对导学关系充满情感性的期待,然而师门中的“局外人”身份以及与导师日常互动中缺乏情感关怀的体验,使其自感在情感上尚未获得承认。导师对学生的期待是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但由于招生选拔环节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考察[11],所以学生的专业素养难以匹配导师的认知。换言之,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与其导师未能在我国本土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形成充分的情感联结,导学关系整体呈现职业结合偏差的特点:一方面,学生承认导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权威;另一方面,导师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而难以在专业性层面对学生形成充分的认可。

    事实上,就导师与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双方的职业接合而言,情感性主要指向关系的延续性。[24]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理念的影响下,研究生与导师以及师门内部更倾向于一种类亲情关系,即导学关系是一种紧密的、超越研究生培养之外的师生关系,双方在情感上倾向于维持长期的联结。[25]当然,也有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在学业结束后返回生源国,使双方难以对长期的情感联结产生期待。导学关系中的专业性一方面指向学术研究的传承,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生关系中,导师的价值理念、学术态度以及研究范式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26]但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专业素养欠缺,不足以承继导师的学术理念与科学研究范式,与导师开展的科研合作不足且难以形成有效的学术职业烙印。另一方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益于拓展导师的社会网络,能够作为导师社会资本的潜在源泉并助益于导师的职业发展。然而已有研究表明,部分来华留学研究生在完成学业返回生源国后从事专业性较低甚至与专业无关的工作。[27]因此,培养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导师学术网络的稳固与有效拓展。总的来说,双方在获得情感性与专业性承认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偏差,缺乏师生间相互影响与成就的基础。

    本研究引入承认理论探究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方面,为扩展来华留学研究生群体的认知提供新启发;另一方面,丰富对专业性较强的师生关系的学理探讨。首先,导生关系中专业性与情感性的承认,不仅是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中留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28]大量研究将其归咎为微观权力、国家格局、高等教育的地位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抑或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对立,即相异之人的社群总被主流群体视为异常值,被视为边缘性的存在物。[29]实际上,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面临的学业困境和导学关系的挑战,仅凭借跨文化适应的视角和相关理论加以阐释明显不够充分,可能形成文化间的优劣比较,不仅无助于寻求优化导学关系的实践路径,而且可能进一步强化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其次,有研究指出,“导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构建良性互动机制的关键因素”[30]。本研究基于承认理论的分析指出,导师与学生之间在情感性与专业性方面的相互承认是塑造良性导学关系的必要条件。这不仅意味着导师能够影响导学关系的实践走向,而且特别强调了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应当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具备充分积累,在专业性方面获得导师的承认——这是构建良性导学关系的重要维度。最后,不同学段的师生关系有其独特性。在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应当进一步拓展不同学段、不同学位类型导学关系的探究。虽然微观层面的个体特质与互动过程,如导师和学生的个体性格特征、互动频率、心理需求等容易影响导学关系的发展[31-35],但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导学关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段的导学关系很大程度上涉及职业接合的问题,因而情感性与专业性的相互承认尤为重要,导生双方也更为重视导学关系中的情感互信与学术传承。

    在以单向度承认为特征的导学关系境遇中,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个体的组织社会化程度不足。因此,高校应当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持改进师生的职业接合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结果的形成并防止消极结果的出现,从而实现放大效应与阻尼效应。个体在组织中经历的社会化过程通常包括三种取向,即成员主导、组织主导以及成员-组织的互动。与此同时,有效的社会化过程无法凭借单一主体实现,而是个体与组织互构的结果。[36]透过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发现,其组织社会化过程中部分凸显了以成员为主导单向努力的特征,如: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面临专业素养的消极评价时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予以应对。因此,应从情感性与专业性角度出发,向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生涯发展支持。

    一方面,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可能在与导师相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进而产生负面情绪抑或心理问题。高校不仅需要优化招生选拔和导师选派制度,而且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尽管在短时间内,当前的导学关系模式无法转变,但可从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部门入手,让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获得心理疏导。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是抑郁症高发群体。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兼具博士生与留学生双重身份,在面临博士学业压力的同时还可能需要应对导学关系方面的挑战以及跨文化适应等问题,所以高校特别需要关注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改变。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为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此类支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而且能够让导师对导学关系的延续性以及学术烙印的形成产生积极期待,也为导师后续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学术关系网络并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提供便捷与可能。此外,高质量的导学关系不仅有助于学术合作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而且有利于高校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本研究的结果指出,我国师生习以为常的师门会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惯用的培养模式,然而来华留学博士生将其视为学校场域中一种隐性的社会排斥,因此需要调整针对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并在其与导师以及师门中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注重营造公平关怀的氛围,避免互动资源的差异化分配。

  • 表  1  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基本信息

    编号 生源国 性别 项目类别 学科类别 年龄 婚否 已毕业
    M-01-N 尼日利亚 英文 理工类 31
    M-02-E 埃及 英文 理工类 30
    F-03-A 亚美尼亚 中文 人文社科 27
    M-04-T 坦桑尼亚 英文 理工类 30
    M-05-P 菲律宾 英文 人文社科 25
    M-06-Z 津巴布韦 英文 理工类 29
    F-07-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28
    M-08-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27
    F-09-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33
    F-10-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34
    F-11-M 蒙古 中文 人文社科 3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导师基本信息

    编号 学科类别 性别 职称
    D-F-01 人文社科 副教授
    D-F-02 人文社科 副教授
    D-M-03 理工类 教授
    D-F-04 人文社科 讲师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类属分析过程示例

    主类属 次类属 标签 次标签 原始文本
    专业性的抵牾 个性化的超凡魅力 人格魅力强 为人亲切 开读书会时总是笑脸,就感觉老师很朴实、很亲切
    语言幽默 语言很幽默,还经常向我们学习网络新词
    拥有学术权威 思想深邃 老师的思想很深邃
    学术严谨 (导师)他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专业素养的消极评价 学术准备有限 专业知识匮乏 我觉得我自己知识积累太少了,因为我硕士期间不是这个方向的
    专业水平较低 感觉在国内只能上职中职高的学生也来读博了,我觉得我都不知道怎么指导
    有效学术合作不足 对学术合作的期待 我们肯定觉得比较好的一种师生交往,是说能够有合作研究对吧?
    不同于本国学生的学术合作 你还能指望他像你的中国学生一样发个几篇文章或者发一些高水平文章?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 (2019-04-12)[2022-01-2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4/30/content_5287005.htm.
    [2] 刘水云.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26-3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WYY201708007.htm
    [3] 马佳妮, 周作宇. "一带一路"沿线高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1): 100-106. doi: 10.3969/j.issn.1672-8874.2018.01.016
    [4] 陈荣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管理策略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69-71.
    [5] 丁笑炯. 高校来华留学生支持服务满意度调查与思考——基于上海高校的数据[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1): 115-124.
    [6] 李锋亮, 舒宜彬. 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的学术热情及投入[J]. 江苏高教, 2020(7): 24-30.
    [7] 金鑫, 田凌晖, 程诗婷, 廖文武. 研究型大学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路径探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视角(OBE)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2): 72-79.
    [8] 魏玮, 陈永瑞. "双一流"视域下来华留学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 2022, 8(1): 23-26.
    [9] 程伟华, 张海滨, 董维春. "双一流"战略引领下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3): 70-7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IAO201803014.htm
    [10] 陈丽, 袁雯静, 李爽. 范式转换视角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9): 45-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WYY201809011.htm
    [11] 李海生, 龚小娟.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生源问题及对策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32-37.
    [12] 王青, 孟筱宇.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大学教育, 2021(7): 182-184.
    [13] 郑作彧. 承认的社会构成[J]. 社会, 2018, 38(4): 180-2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EH201804006.htm
    [14] 郑作彧. 批判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自由概念及其不足[J]. 社会科学, 2019(2): 71-8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KX201902007.htm
    [15] 阿克塞尔·霍耐特. 为承认而斗争: 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M]. 胡继华, 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126-194.
    [16] 郑作彧. 化用的生活形式, 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批判理论第四代的共识与分歧[J]. 社会科学, 2021(3): 53-6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KX202103006.htm
    [17] 陈向明, 冯国蕊, 黄冰. 一份资料四种方法: 质性分析的多样思路[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11): 12-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ANG202311010.htm
    [18] 郭瑞, 王梅, 马韶君. 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归因分析——基于NVivo11的质性研究[J]. 高教探索, 2018(9): 86-91.
    [19] SUSAN L S, JAMES R G. Institutional ecology, "translations" and boundary objects: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in Berkeley's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1907-1939[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89, 19(3): 387-420.
    [20] JOAN C T. Moral boundaries: a political argument for an ethics of care[M].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138-139.
    [21] 吴康宁. 重新发现大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86-118.
    [22] 肯尼斯·格根. 关系性存在: 超越自我与共同体[M]. 杨莉萍,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262.
    [23] 伊莎贝拉·瓦格纳. 音乐神童加工厂[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4] 曾颢, 赵李晶, 何光远等. 师徒制促进知识型员工组织社会化双案例研究[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 14(1): 1-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AL202101001.htm
    [25] 朱苏丽, 龙立荣, 贺伟, 王忠军. 超越工具性交换: 中国企业员工—组织类亲情交换关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5(11): 119-134+160+187-18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SJ201511019.htm
    [26] BILL M, JAFFEE J, TORTORIELLO M. Not all bridging ties are equal: network imprinting and firm growth in the Nashville legal industry, 1933-1978[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3: 547-563.
    [27] BIN Z, SHUIYUN L. Westernization 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cademic expectation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24, 33(1): 132-153.
    [28] 王松, 刘长远. 跨文化沟通视域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质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6): 20-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IAO202006005.htm
    [29] YU M.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ultural ident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al ident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3(8): 2033-2040.
    [30] 田建军.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及科学构建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3): 55-5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IAO201803011.htm
    [31] 周全, 汤书昆. 博士生视角下和谐导学关系构建关键要素探析——基于学生微博自我表露数据的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4): 33-4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IAO201604008.htm
    [32] 冯蓉, 牟晖. 博士生导师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2): 54-5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IAO201402011.htm
    [33] 宋成. 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 影响因素与对策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3): 9-14.
    [34] 刘志, 马天娇. 和谐导生关系如何构建?——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0): 43-5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WYY202110008.htm
    [35] JANSSEN S, VUUREN M, MENNO D T D. Sensemaking in supervisor-doctoral student relationships: revealing schemas on the fulfillment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 46(12),: 2738-2750.
    [36] 王雁飞, 朱瑜. 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研究评介[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5): 31-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GJG200605004.htm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7
  • HTML全文浏览量:  182
  • PDF下载量:  5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2-19
  • 刊出日期:  2024-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