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ZHANG Yongqiang, ZHAO Jiwang. Can Non-Academic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Improve Chinese Children's School Adaptation: An Analysis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Non-cognitive Abilit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4): 55-68. |
[1] |
张光珍, 姜宁, 梁宗保, 等.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 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5): 587-594.
|
[2] |
许传新. 学校适应情况: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10(1): 76-86+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NCG201001008.htm
|
[3] |
李鹏帅. 暑期非学科类培训持续走"热"[N]. 承德日报, 2023-08-02(006).
|
[4] |
徐用祺, 钟志勇.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研究——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数据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7): 56-63. doi: 10.3969/j.issn.1002-9931.2022.07.007
|
[5] |
刘钧燕. 家庭校外培训需求动因及对落实"双减"政策的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 (11): 85-98. doi: 10.3969/j.issn.1009-9670.2021.11.007
|
[6] |
李育球, 张欣懿, 张书仪, 等. "双减"背景下学生参加体育兴趣班的家长动机、投入与回报[J]. 教育导刊, 2023(6): 70-78. doi: 10.3969/j.issn.1005-3476(s).2023.06.008
|
[7] |
毛玉翠.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8] |
LADD G W.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 Child Dev, 1990 (4): 1081-1100.
|
[9] |
BIRCH S H, LADD G W.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 (1): 61-79.
|
[10] |
陈君.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
[11] |
李文道, 邹泓, 赵霞.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3): 73-81. doi: 10.3969/j.issn.1001-4918.2003.03.014
|
[12] |
谭千保.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 68-70.
|
[13] |
曾琦, 芦咏莉, 邹泓, 等.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2): 47-52.
|
[14] |
卢富荣, 刘丹丹, 李杜芳, 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 基于交叉滞后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2): 209-216. doi: 10.3969/j.issn.1672-0628.2018.02.010
|
[15] |
张效芳, 杜秀芳. 父母教养行为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4(1): 67-72. doi: 10.3969/j.issn.1007-3728.2014.01.012
|
[16] |
朱文闻.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
[17] |
邹泓, 屈智勇, 叶苑.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4): 77-82. doi: 10.3969/j.issn.1001-4918.2007.04.014
|
[18] |
孙阳, 邱阳. 师生关系: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支持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157-160.
|
[19] |
邹泓.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3): 57-6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FZ703.010.htm
|
[20] |
江波, 沈倩倩. 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3): 102-1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ZJK201903011.htm
|
[21] |
童星, 缪建东. 父母参与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教师关怀的中介作用[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1): 12-17.
|
[22] |
屈智勇, 邹泓, 王英春. 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04(1): 207-211. doi: 10.3969/j.issn.1671-6981.2004.01.061
|
[23] |
张光珍, 梁宗保, 邓慧华, 等. 学校氛围与青少年学校适应: 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4): 371-379.
|
[24] |
谭千保, 陈宇. 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 51-52+55. doi: 10.3969/j.issn.1005-3611.2007.01.019
|
[25] |
汪清华. 中小学生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
[26] |
STEVENSON D L, BAKER D P.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6): 1639-1657.
|
[27] |
张冰. "影子教育"与中国"新中间阶层"的文化再生产——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说开去[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2): 17-20.
|
[28] |
安妮特. 拉鲁. 不平等的童年[M]. 张旭,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9] |
杨洁. 北京市城区小学课外健美操兴趣班开展现状与分析[D]. 北京: 首都体育学院, 2014: 5.
|
[30] |
王汝展, 何燕, 刘连启. 小学生社会能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1): 791-793. doi: 10.3321/j.issn:1000-6729.2002.11.027
|
[31] |
董江会, 卢婷, 郭丽, 等. 广州兴趣班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5): 765-767.
|
[32] |
刘玥彤. 家长送幼儿参加兴趣班的心理分析与建议[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10): 80-82.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4.10.030
|
[33] |
董增云.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5): 642-644.
|
[34] |
杜高琴, 柴晓运. 湖北大学生人格坚韧性及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5): 763-764+767.
|
[35] |
COVAY E, CARBONARO W. After the bell: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lassroom behavio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0(1): 20-45.
|
[36] |
陈浩, 洪敏.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体育兴趣班活动开展现状调查[J]. 体育科技, 2016(5): 163-16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YKJ201605072.htm
|
[37] |
梁明月. 北京市小学体育兴趣班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北京: 首都体育学院, 2014.
|
[38] |
邵瑞. 浅析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J]. 大众文艺, 2014(16): 224. doi: 10.3969/j.issn.1007-5828.2014.16.189
|
[39] |
陈若旭, 毛王芳, 周云清等. 青少年音乐素养培育的现实境遇与路径优化[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8): 112-119+111.
|
[40] |
张林勇. 美术教育对开发脑潜能、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07(5): 92-94.
|
[41] |
李婷婷.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发展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
[42] |
韩江, 黄若华, 周伟, 等. 棋类教育功能的独特科学功效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9): 58-62.
|
[43] |
丁振芳. 中学生演讲口才的培养及其他[J]. 山东教育科研, 1994(4): 9-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JK199404003.htm
|
[44] |
赵迪. 兴趣班、非认知能力与高中教育机会获得——以中部地区Z县的四所初中为例[J]. 青少年学刊, 2020(6): 13-19+35.
|
[45] |
付卫东, 李伟. "双减"背景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能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吗?——基于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1): 171-180.
|
[46] |
杨奎臣, 贾爱宾, 郭西. 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CEPS(2014-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20(1): 77-86.
|
[47] |
李晓曼, 于佳欣, 代俊廷, 等. 生命周期视角下新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新进展: 测量、形成及作用[J]. 劳动经济研究, 2019(6): 110-13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JJ201906007.htm
|
[48] |
BASTIAN K C, MCCORD D M, MARKS J T, et al. A temperament for teach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beginning teacher performance and retention[J]. AERA Open, 2017(1): 1-17.
|
[49] |
张要要. 教师支持能否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23(3): 75-8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JI202303009.htm
|
[50] |
于爱华, 王琳, 刘华. 随迁对农民工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家校教育过程的中介效应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20(6): 122-14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NCG202006008.htm
|
[51] |
李春玲. 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3): 86-98+20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EK200304005.htm
|
[52] |
温忠麟, 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5): 731-745.
|
[53] |
贺光烨, 蔡楚芸. 迁入地方言能力与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J]. 当代青年研究, 2023(2): 85-99.
|
[54] |
戴逸茹, 李岩梅. 居住流动性对心理行为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8(5): 1185-119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KX201805025.htm
|
[55] |
叶枝, 柴晓运, 郭海英, 等. 流动性、教育安置方式和心理弹性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5): 595-604.
|
[56] |
薛海平. 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社会再生产[J]. 教育与经济, 2016(2): 32-43.
|
[57] |
LUCAS, SAMUEL R.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6): 1642-1690.
|
[58] |
薛海平. 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 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3): 47-69+188-18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PL201503006.htm
|
[59] |
余秀兰, 韩燕. 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2): 8-16.
|
[60] |
韩保庆, 王胜今, 张敬霞. 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J]. 教育与经济, 2023(2): 87-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JI202302010.htm
|
[61] |
潘冬冬, 王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子教育的发展演变与反思[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9): 12-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ANG202009003.htm
|
[62] |
黄一帆, 周福盛. 高质量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公共性困境及突破[J]. 教育与经济, 2023(2): 60-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JI202302007.htm
|
[63] |
作者. 浙江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J]. 江苏教育, 2022(50):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