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 CUI Zhencheng, YANG Ziyi. Deep Learning Oriented to Disciplinary Educa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Logic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5): 47-57. | 
 
	                | [1] |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 
| [2] | 王磊, 张景斌. 学科育人的理论逻辑、价值内容与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19(30): 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GL201930002.htm | 
| [3] | 张良. 从学科价值走向育人价值——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改革知识价值论的演进与融生[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2): 54-59. | 
| [4] | 束婷婷, 陈建建. 学科育人价值: 内涵剖析与实践审思[J]. 当代教育科学, 2022(9): 69-75. | 
| [5] | 郭元祥.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5(6): 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SY201506001.htm | 
| [6] | 余文森.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J]. 人民教育, 2016(19): 27. | 
| [7] |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25. | 
| [8] | 傅敏, 王亚斌. 经验德育的价值论审思[J]. 教育研究, 2021(4): 74-81. | 
| [9] | 余文森, 龙安邦. 实践: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行动属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2): 58-65. | 
| [10] | 崔允漷.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Z1): 5-9. | 
| [11] | 张建珍, 许甜, 大卫·兰伯特. 论麦克·杨的"强有力的知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6): 53-60. | 
| [12] | 苏鸿. 学科实践: 时代内涵与现实追求[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4): 28-33. | 
| [13] | 钟启泉. 深度学习[M]. 上海: 华东大学出版社, 2021: 7. | 
| [14] | 鲁洁. 教育的原点: 育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4): 19. | 
| [15] |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66. | 
| [16] | 刘月霞, 郭华. 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100-101. | 
| [17] | 杨修平. 论"课程育人"的本质[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1): 60-70. | 
| [18] | 高树仁, 郑佳, 曹茂甲. 课程育人的历史逻辑、本质属性与教育进路[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Z1): 107-112. | 
| [19] | 郭华. 知识教学何以培养创新人才[J]. 人民教育, 2022(21): 50-53. | 
| [20] | 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 教育研究, 2002(5): 3-7+16. | 
| [21] | 余文森.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17-22. | 
| [22] | 郭华.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 "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2): 8-26+187-188. | 
| [23] | 成尚荣. 学科育人: 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0): 82-89. | 
| [24] | 林崇德. 学习与发展[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2: 18. | 
| [25] |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25-32. | 
| [26] | ENTWISTLE N, HANLEY M, HOUNSELL D. Identifying distinctive approaches to studying[J]. Higher Education, 1979(4): 365-380. | 
| [27] | 钟启泉. 深度学习: 课堂转型的标识[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1): 14-33. | 
| [28] | 刘艳. 学科实践: 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1): 57-63. | 
| [29] | 王素云, 代建军. 真实性学习: 一种隐喻"具身实践"的学习样态[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4): 58-66. | 
| [30] | 苏鸿. 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5): 9-13. | 
| [31] |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1. | 
| [32] | 王明娣, 魏阿娟. 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共同体: 内涵、结构与运行机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11): 113-119. | 
| [33] | 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 学校就会改变[M]. 李季湄,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20. | 
| [34] | 松下佳代. 深度主动学习: 基于大学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M]. 林杰, 龚国钦, 冯庚祥,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93. | 
| [35] | 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钟启泉,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 | 
| [36] | 吴晗清, 高香迪.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偏差与实践困境及其超越[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2): 54-58+66. | 
| [37] | KEMBER D. Why do Chinese students outperform those from west? Do approaches tocontribute to the explanation?[J]. Learning cogent education, 2016(1): 1-15. | 
| [38] | 杨季冬, 王后雄. 论"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及其教学实现[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11): 64-70. | 
| [39] | 张建勇, 张雨桐. "教—学—评"一体化: 促进学习的有效路径[J]. 语文建设, 2022(18): 32-37. | 
| [40] | 崔允漷, 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 2013(1): 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