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 YANG Qiguang, ZHAN Mengji. The Framework and Path of Local Practic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s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4): 44-54. | 
 
	                | [1] | 吴月. 多方协同形成齐心育人合力[N]. 人民日报, 2023-02-09(010). | 
| [2] | 刘振国. 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3): 137-144. | 
| [3] |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152. | 
| [4] | FAGNANO C L, WERBER B Z.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4: 39. | 
| [5] | 丁凤良. 人力机制资源"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育·树"若水德育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 144-1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21S2034.htm | 
| [6] | 郑怀丽. 依托实践基地深耕劳动教育——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欢喜田"劳动特色课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3): 28-30+42. | 
| [7] | 任正兴. 昆明市校园足球特色小学"家、校、社"联动发展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4-5. | 
| [8] | 徐莹莹.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共育智慧平台的建构与探索——以深圳市宝安区海城小学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 2023(14): 12-13. | 
| [9] | 罗秋莲, 黄明燕. 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STEAM项目——以"厨余变盆栽"项目为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13): 65-67. | 
| [10] | 刘来兵, 任淑叶. 社区小先生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J]. 基础教育参考, 2022(11): 40-45. | 
| [11] | 彭聘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26. | 
| [12] | 方华. 家校社协同育人: 法律是依据更是机遇[N]. 人民政协报, 2021-10-27(010). | 
| [13] | 唐汉卫.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4): 102-110. | 
| [14] | 本刊编辑部. 家校协同育人的重心与机制[J]. 人民教育, 2019(22): 12. | 
| [15] | [美]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7. | 
| [16] | 李忠琼, 黄海霞. 厘清家校协同育人中各主体责任边界[J]. 人民教育, 2019(22): 27-29. | 
| [17] | 顾理澜, 李刚, 张生, 等. "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4): 10-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JY202204002.htm | 
| [18] | 施久铭, 董筱婷, 魏倩, 等. 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 人民教育, 2021(6): 36-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