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 JIANG Fan, YE Qingwen.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to Seek Sta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Major Mobility Behavior[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97-112. | 
 
	                | [1] | 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 特点、变化与差异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5): 5-13. | 
| [2] | 鲍威, 何元皓, 张高飞. 自控力对高校学生学业成就的驱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5): 28-37. | 
| [3] | 李春玲, 郭亚平. 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J]. 社会学研究, 2021(2): 138-159+228-229. | 
| [4] | 李春玲, 高云浩. 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特征——基于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J]. 青年探索, 2024(5): 17-24. | 
| [5] | 金红昊. 居危则思安: 宏观经济波动之下大学专业偏好的结构变迁[J]. 教育与经济, 2024(3): 38-46+68. doi:  10.3969/j.issn.1003-4870.2024.03.005 | 
| [6] | 徐金海, 任志瑜. 发现教育: 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4): 3-7. | 
| [7] | 顾建民, 江美芬, 黄亚婷. 高校学生转专业满意度及其影响机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3): 15-24. | 
| [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 人民日报, 2019-02-24(001). | 
| [9] | 中国新闻周刊. 高校"转专业自由", 要来了?[EB/OL]., (2024-06-06)[2024-10-28].  | 
| [10] | 许艳青. 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双减"政策执行困境及其突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20): 3-8. | 
| [11] | 金保华, 顾沛卿. 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 16-19. | 
| [12] | JEFFREY F. The rational choice controversy: economic models of politics reconsidered[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 | 
| [13] | 朱斌. 稳定化与结构化——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2006-2017)[J]. 社会学研究, 2022(2): 1-22. | 
| [14] | 丘海雄, 张应祥.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1): 118-125. | 
| [15] | 周小李, 谢涵. 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探因[J]. 教育研究, 2024(8): 97-110. | 
| [16] | 张毅鑫. 我国高校现行转专业机制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基于39所"985工程"高校转专业政策文本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17(1): 57-62. | 
| [17] | 樊明成. 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1): 117. | 
| [18] | 杨善华, 谢立中, 主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 | 
| [19] | MEYER J, LEUZE K, STRAUSS S. Individual achievement, person-major fit, or social expectations: why do students switch majors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22(63): 222-247. | 
| [20] | 丁沁南. 选择重要还是培养重要——本科生专业自主选择、专业承诺与专业满意度关系探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23): 27-33. | 
| [21] | 钟宇平, 雷万鹏. 风险偏好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高中生对农业、林业和师范院校需求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1): 19-24. | 
| [22] | 黄玲, 韩婷芷. 院校政策何以规制本科生专业选择——基于38所高水平大学政策文本的混合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2): 54-61. | 
| [23] | 詹姆斯·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 [24] | 彭秀平. 质的研究访谈法评介[J]. 社会科学家, 2005(S1): 534-535. | 
| [25] | 李晓静, 刘祎宁, 冯紫薇. 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基于东中西部中学生深度访谈的NVivo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4): 32-41. | 
| [26] | 燕继荣. 投资社会资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9. | 
| [27] | 王霆.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 高教探索, 2020(2): 108-114. | 
| [28] | DONALD E S.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3): 282-298 | 
| [29] | 徐伟琴, 岑逾豪. "留"还是"流": 大学生专业逃离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5): 63-73. | 
| [30] | 方洁, 翁馨. "上岸"偏好: 一流高校毕业生走向体制内的就业选择——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5): 34-41. | 
| [31] | 极目新闻. 浙江一县引进24位名校生, 博士可奖75万元!县委组织部: 双向选择[EB/OL]. (2022-05-07)[2024-10-20].  | 
| [32] | 玄铮. 何以困于长衫: 大学生职业角色冲突的归因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4): 105-112. | 
| [33] | 杨克, 王玉香. 走不下"高台": 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空间理论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1): 14-20. | 
| [34] | 冯雨奂, 王丽婷. "扎根"还是"上岸"?——地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内在成因及引导策略[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6): 89-101. http://xdjylc.scnu.edu.cn/article/id/a9285c35-bdf3-47e1-8539-79ca5ea71e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