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 GUO Zichao. On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Kant's Teleological Aesthetic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18-25. | 
 
	                | [1] |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上卷[M]. 宗白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 
| [2] |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蓝公武,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 
| [3] | 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沈叔平,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 
| [4] |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韩水法,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 
| [5] | 莱布尼茨. 人类理智新论: 下册[M]. 陈修斋,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 
| [6] |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下卷[M]. 韦卓民,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 
| [7] | 刘彦顺. 康德美学如何耽搁了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2): 221-229. | 
| [8] | 吴红涛. 勇敢的心: 康德崇高美学的德性之维[J]. 道德与文明, 2022(4): 157-167. | 
| [9] | 方维规. 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 社会科学研究, 2012(2): 109-137. | 
| [10] |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M]. 贺麟, 王太庆,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