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期

教育理论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建构教育理论的意义再认识
舒志定
2023, (4): 5-17.
摘要(108) HTML (58) PDF(41)
摘要:
马克思是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展开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确立把唯物史观为教育理论建构的基础,形成了从社会存在与教育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关联中研究教育的新思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建构教育理论,是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马克思教育学说引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此,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基于现实社会建构教育概念,改变了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阐释教育概念的“认识论”路线;通过对资本逻辑和实证主义的批判,提供教育学说科学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实现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确立教育研究的历史标准,形成教育理论的重要主张,凸显马克思教育研究的理论特色。
在假设与生存的世界中穿梭——关于教育学“假设”与“生存”问题的再思考
陈栋
2023, (4): 18-25.
摘要(64) HTML (55) PDF(39)
摘要:
在教育学领域,存在着“假设的世界”和“生存的世界”两种世界,本质上体现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的二重性。二者虽然并非完全割裂,却也并不完全重叠。论证人“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强调“假设”对于“生存”的先在性、先导性意义,并不必然能够驳斥人“在生存的世界中假设”所强调的“生存”对于“假设”的本体性、支撑性地位,反之亦然。从人的日常判断、实践行动及研究活动三个维度来看,“假设”与“生存”各有其高度也各有其限度,正如“假设”不足以决定“生存”一样,“生存”同样不足以决定“假设”。我们能够确信的只是当我们“假设”时处于“假设的世界”,当我们“生存”时处于“生存的世界”。人作为教育的主体,能够而且必然在这两个世界之中穿梭。
“双减”研究
课后服务可以助力教育优质与公平吗——国外因果推断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张雯闻, 李婷, 陈然
2023, (4): 26-35.
摘要(145) HTML (100) PDF(38)
摘要:
延长在校时间的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后服务如何规划、如何实施及其与基础教育优质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本研究介绍了国外延长在校时间类课后服务政策措施,以及国外研究中鉴别课后服务优质与公平效应的反实事阶层比较分析框架,综述了相关研究的方法与发现。本研究指出,基于反实事阶层比较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延长在校时间的课后服务措施有助于基础教育优质与公平发展,尤其有助于低阶层子代取得学业成就。以国外的因果推断研究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其分析框架及研究结论对当前我国“双减”政策研究与政策实施的启示。
漂在北京:新自由主义治理术与教育培训机构讲师的主体性
潘冬冬, 周忆粟
2023, (4): 36-46.
摘要(138) HTML (100) PDF(46)
摘要:
以福柯新自由主义治理术为理论视角,通过对26位非北京户口的教育培训机构讲师进行访谈,探讨现行户籍制度对他们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培训机构讲师之所以选择漂在北京,主要是出于对收入和发展机会的考虑。在他们眼中,北京象征着年轻和拼搏、先进和前沿以及公平。他们并不过度追求和看中北京户口,而是认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获取好的生活,其话语呈现为典型的能力至上和个体归因而非制度归因。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以及年龄的增长,他们又逐渐感受到机构工作的不稳定和漂泊之下的巨大压力。他们成为教育培训机构讲师的职业选择呈现为一种受限制的、适应性的自由选择,而他们自身呈现出一种受限制的企业家主体、吊诡的半市民身份和漂泊的主体的形象。
“双减”政策的目标系统与执行偏差——多重政策目标交叠影响的视域
余晖, 陈心彧
2023, (4): 47-58.
摘要(159) HTML (140) PDF(40)
摘要:
“双减”政策实施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执行效果仍与政策目标存在一定偏差。本研究基于多重政策目标交叠影响的理论,构建政策执行偏差分析框架;实证梳理出“双减”政策目标的层级系统,揭示出“减轻作业负担”目标的象征性执行、“开展课后服务”目标的选择性执行和“规范校外培训”目标的机械性执行等偏差现象;基于对多重政策目标间协调与冲突的交叠影响机制分析,归纳出三类执行偏差现象的形成机理;最终提出,推动“双减”政策目标的有效落地应着眼于利益诉求、目标系统、执行资源和监督机制等要素。
家长家校合作边界管理意识量表的开发
张永, 柴泽英, 陈海建, 吕航莎, 郭翠
2023, (4): 59-71.
摘要(134) HTML (69) PDF(14)
摘要:
有效的家长参与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现实中家校合作过程中冲突频发,亟待对家长参与的边界问题加以回应。为此,本研究基于边界理论,经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编制了家长家校边界管理管理意识量表;通过对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得出量表开发与编制科学合理。与此同时,本研究深入探讨家庭社会阶层对家长家校合作边界管理实践中在时间、空间、人际等边界管理上参与的影响,进一步为家长家校合作边界管理实践提供具体策略指导。
高等教育
雇主对毕业生能力评价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马凤岐, 叶嘉银
2023, (4): 72-83.
摘要(117) HTML (57) PDF(5)
摘要:
高等教育机构是利益相关者组织,评价其质量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雇主参与高等教育评价是合理和必要的。本文梳理了四个雇主调查,结果发现:雇主普遍重视良好个人素质与批判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5项一般能力,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实践经验。同时,不同行业雇主和不同企业规模雇主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有差异。雇主对毕业生能力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
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育经费“国立化”发展论析(1927—1937)
薛国瑞
2023, (4): 84-94.
摘要(155) HTML (78) PDF(16)
摘要:
教育经费作为维持大学运作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结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性质的转变。1927年大学院试行以来,不断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制度的实践使大学在经费的国立化程度上有所改善。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权力的不断扩张以及中央财政日益增长,除已有国立大学教育经费国立化程度继续加深外,地方大学和私立大学也逐步呈现出经费来源国立化的倾向。与此同时,在国民政府财政投入的过程中,大学也日渐为高等教育政策所形塑,其内部教育经费的配置不断向实用科学倾斜,更多地承担起在民族国家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职责。
国际与比较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现代教育治理的价值取向与路径研究
杨新晓, 陈殿兵
2023, (4): 95-104.
摘要(123) HTML (54) PDF(17)
摘要:
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和关键诉求。以经合组织教育治理的价值取向与路径为研究问题,以其最新的官方调研报告为研究素材和对象,遵循质性研究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其教育治理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研究发现经合组织在教育治理的过程中呈现出“循证治理”“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多元共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治理路径上,经合组织主要通过“参与式辩论”“多元问责”“持续评估”等方式助力决策者和实践者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球化背景下跨境教育空间生产的时代特征
杨心
2023, (4): 105-112.
摘要(111) HTML (47) PDF(4)
摘要: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球化催生了跨境教育空间的生产。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框架下,跨境教育空间生产包括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三重结构。跨境教育空间生产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学生流动时代的跨境教育精神空间生产异质化与社会空间生产趋同化;项目流动时代的跨境教育空间生产资本化,并通过空间修复手段实现教育空间的再生产;教育枢纽时代的跨境教育试图对全球教育空间进行重构。学生流动时代和项目流动时代的跨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空间生产的非正义性。只有重构全球跨境教育空间秩序,才能使跨境教育空间的生产回归公共性与公益性,才能防止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非正义性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