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扈中平,刘朝晖.对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几点看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40-44. | 
		
				| [2] | 冯建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前言). | 
		
				| [3] | 李政涛.什么是"教育基本理论"[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3):1-17. | 
		
				| [4] |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M].慎之,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13-130. | 
		
				| [5] | 奚广庆,王谨,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 | 
		
				| [6] | 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 | 
		
				| [7] | 徐崇温.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和观点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78(5):16-23+42. | 
		
				| [8] | 徐崇温.胡克关于人道主义、人性等问题的言论摘译[J].世界哲学,1966(Z1):109-134. | 
		
				| [9] | 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史:第八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359-393. | 
		
				| [10] |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 [11] | 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 
		
				| [12] | 于光远.重视培养人的研究[J].学术研究,1978(3):25-31. | 
		
				| [13] |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 
		
				| [14] | 严奇岩.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批判教育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4-78. | 
		
				| [15] | 温克勒,陈泺翔.批判教育学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4):62-73+136. | 
		
				| [16] | 彭正梅.解放和教育:德国批判教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 
		
				| [17] |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72. | 
		
				| [18] | 张家祥,王佩雄.教育哲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 
		
				| [19] | 马庆发.批判理论与闵斯特学派课程理论(下)[J].外国教育资料. 1994(3):50-58. | 
		
				| [20] | 张华.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J].外国教育资料,1996(4):8-13. | 
		
				| [21] | 郑金洲.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1997(5):16-19. | 
		
				| [22] | 王占魁.价值选择和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序). | 
		
				| [23] |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 [24] | 彼得·麦克拉伦,王雁,苏启敏.批判教育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的未来[J].教育研究,2020,41(4):16-25. | 
		
				| [25] | 胡春光.批判教育学:一种反压迫的文化论述和民主教育实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8-13+18. | 
		
				| [26] | 吴松伟,肖绍明.批判教育学的现实关切与未来求索——第三届批判教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20(3):94-96. | 
		
				| [27] | 张建国.当代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的演进与省思[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3):3-14. | 
		
				| [28] | 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27. | 
		
				| [29] | 康永久.教育学原理五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56. | 
		
				| [30] | 冯建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 
		
				| [31] |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 
		
				| [32] | 肖绍明.现代中国育人目的论的演进和反思[J].教育导刊,2019(6):5-10. | 
		
				| [33] | 郑新蓉.教师的阶层身份、社会功能与专业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师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5(3):30-34. | 
		
				| [34] | 余秀兰.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18-26+33. | 
		
				| [35] | 杜亮.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寒门难出贵子"的解决之道?——兼论布尔迪厄理论在我国教育研究应用中的几个理论问题[M]//檀传宝.教育思想的花园:教育基本理论前沿讲座.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316-329. | 
		
				| [36] | 扈中平.人是教育的出发点[J].教育研究,1989(8):33-39. | 
		
				| [37] | 扈中平,蔡春,文雪,等.教育人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 
		
				| [38] | 冯建军.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 
		
				| [39] | 陈学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程和影响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99. | 
		
				| [40] |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 
		
				| [41] |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 | 
		
				| [42] |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11+29. | 
		
				| [43] | 鲁洁.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5):1-3+39. | 
		
				| [44] | 冯建军.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J].基础教育,2013,10(1):5-18. | 
		
				| [45] | 冯建军.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进展[M]//檀传宝.教育思想的花园:教育基本理论前沿讲座.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16- 239. | 
		
				| [46] | 岳伟.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学校文化及其品质提升的实践理路[J].南京社会科学,2021(8):154-162. | 
		
				| [47] | 冯建军.从环境教育到类主体教育:解决生态问题的教育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2):19-24. | 
		
				| [48] | 史蒂文·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M].刘北成,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8. | 
		
				| [49] |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 | 
		
				| [50] | 董标.教育的文化研究——探索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15-26. | 
		
				| [51] | 彭正梅.解放与教育:德国批判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2. | 
		
				| [52] | 彭正梅.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性、领域性、解放性及其教育改革意义[J].江淮论坛,2018(2):180-188. | 
		
				| [53] |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 
		
				| [54] | 米歇尔·刘易斯-伯克,艾伦·布里曼,廖福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百科全书:第一卷[M].沈崇麟,赵锋,高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263-276. | 
		
				| [55] | 陈向明.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9. | 
		
				| [56] | 郑新蓉,武晓伟,林思涵.妇女与教育——我国教育性别平等的进程与反思[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0(6):1-13. | 
		
				| [57] | 郑新蓉,强海燕.女童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 
		
				| [58] | 王攀峰.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J].教育研究,2019,40(5):51-59. | 
		
				| [59] | 肖绍明,扈中平.批判话语研究及其教育学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50-55. | 
		
				| [60] | 肖绍明,扈中平.高考改革应保障农村学生的平等话语权[J].现代教育论丛,2014(4):88-91. | 
		
				| [61] | 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 
		
				| [62] | 严泽胜.拉康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0-166. | 
		
				| [63] | 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 [64] | 夏莹.从批判到抗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嬗变及其当代形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 
		
				| [65] | 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 
		
				| [66] | 阎光才.批判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境遇及其可能[J].教育学报,2008(3):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