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全人教育”英译看教育术语的外化

陈雄飞

陈雄飞. 从“全人教育”英译看教育术语的外化[J]. 现代教育论丛, 2020, (4): 25-32.
引用本文: 陈雄飞. 从“全人教育”英译看教育术语的外化[J]. 现代教育论丛, 2020, (4): 25-32.
CHEN Xiongfei. A Case Study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enjin kyôiku”[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0, (4): 25-32.
Citation: CHEN Xiongfei. A Case Study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enjin kyôiku”[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0, (4): 25-32.

从“全人教育”英译看教育术语的外化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雄飞,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广东广州,510631)

  • 中图分类号: G519

A Case Study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enjin kyôiku”

  • 摘要: 考察国内外关于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论文,发现对术语"全人教育"存在不同的英语翻译:有译成"Zenjin Education",有译成"Holistic Education",还有译成"All-round Education"。翻译背后是复杂的能指和所指研究,不同的译法体现了对原术语的外化或归化,也是对原术语概念的发展或误用。外化翻译更有利于表达原术语的本意。术语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演变系统,要全面考察其演变史才能找到比较恰当的翻译。教育术语外化不仅存在于汉语的词语回流过程中,也存在于教育实践中。教育实践与教育概念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外化现象,全人教育的概念在实践中也呈现外化。

     

  • [1] 小原国芳. 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 由其民, 等, 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 Margaret Mehl. Lessons from history? Obara Kuniyoshi (1877-1987), new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Japan's educational traditions[J]. History of Education, 2009, 38(4):525-543.
    [3] Yoko Yamasaki, Hiroyuki Kuno. Educational Progressivism, Cultural Encounters and Reform in Japan[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2017:93.
    [4] Makoto Kobayashi. Kuniyoshi Obara 1887-1977[A]. Prospects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2004, 34(2):223-239.
    [5] Venuti Lawrence. 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 张景华, 等, 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6] 钟启泉. "整体教育" 思潮的基本观点[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9):11-18.
    [7] 刘宝存. 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9):17-22.
    [8] John P. Miller, Kelli Nigh, etc.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olistic Education[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2018:1-42.
    [9] 张东海. 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R].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7:11.
    [10] John P. Miller. Holistic Education in Japan:A Gaijin's (Foreigner's) Journey[J]. Encounter: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 2006(19):28-31.
    [11] 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The German Tradition from Luther to Rosenzweig[M]. Assen:Van Gorcum, 1977:74.
    [12]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名凯,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265.
    [13] Tim Walker. Goodbye "Core Subjects", Hello "Well-Rounded Education"[EB/OL]. (2016-6-21)[2020-06-20]. http://neatoday.org/2016/06/21/essa-well-rounded-education/.
    [14] 陈琴, 王正青. 纠偏与重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 的价值导向与改革举措[J]. 教育评论, 2018(3):151-155.
    [15] Kazuhito Obara. West Meets East:A Well-Rounded Education Versus an Angular Education in Japan[J]. Espacio, Tiempo y Educación, 2018, 5(2):101-122.
    [16] 杜小真. 福柯集[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88:146-165.
    [17] 苏扬. 小原国芳与洪堡的"完人"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2(3):13-16.
    [18] 赵万里. 民国王静安先生国维年谱[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5-6.
    [19]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83.
    [20] 佛雏. 跋王国维佚文《哲学辨惑》[J].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2):91-92+107.
    [21] 瞿葆奎. 两个第一:王国维译、编的《教育学》——编辑后记[J]. 教育学报, 2008(2):3-9.
    [22] 牧濑五一郎. 教育学教科书[M]. 王国维, 译. 上海:《教育世界》杂志社, 1902:1.
    [23] 朱浩东. 杨贤江和日本[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3):58-63+116.
    [24] 任钟印. 杨贤江全集(第2卷)[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5:325.
    [25] 桑兵.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238.
    [26] 马西尼.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黄河清, 译.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111, 220.
    [27] 姚淦铭, 王燕. 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41.
    [28] 汪向荣. 日本教习[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1-41.
    [29] 陈力卫.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词语概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1-14.
    [30] 王中江. 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侧面——从严译术语到日译术语的转换及其缘由[J]. 近代史研究, 1995(4):141-154.
    [31] 冯天瑜, 邓新华. 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J].浙江社会科学, 2002(4):123-130.
    [32] 郭建中. 韦努蒂访谈录[J]. 中国翻译, 2008(3):43-46.
    [33] 朱灵慧. 西方译论术语之务与实[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6):57-61.
    [34] 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8-19.
    [35] 谭敏. 台湾地区大学全人教育的理念及实践[D]. 厦门:厦门大学, 2006:32-38.
    [36] 耿强. 全球化与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航入[J]. 东方丛刊, 2009(4):115-12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17
  • HTML全文浏览量:  101
  • PDF下载量:  12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0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