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诞生性”视域下的劳动及其教育意蕴

诸园

诸园. “诞生性”视域下的劳动及其教育意蕴[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6): 5-16.
引用本文: 诸园. “诞生性”视域下的劳动及其教育意蕴[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6): 5-16.
ZHU Yuan. Labor an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alit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6): 5-16.
Citation: ZHU Yuan. Labor an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alit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6): 5-16.

“诞生性”视域下的劳动及其教育意蕴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的家校社协同机制研究” 2023AH040069

2018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项目“‘工匠精神’培养的现代教育意蕴研究” 2018CX13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诸园,女,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电子邮箱:1009603625@qq.com

  • 中图分类号: G40-015

Labor an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ality"

  • 摘要: “诞生性”视域将人的诞生分为:事实性诞生、政治生活中的诞生以及心灵世界的诞生。可从“诞生性”的时间观、空间观、过程观以及能动观四个方面,对“劳动”进行省思。从诞生性的“过程”时间观来看,劳动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劳动动物”在“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中丧失自由;从诞生性的“显现”空间观来看,劳动是人的“无世界性”的存在,个体身份在“同一性”中被剥夺;从诞生性的“偶然”和“不可预见”过程观来看,劳动被生命过程的必然性所奴役,劳动动物只能重复或复制可预见的产品;从诞生性的“创新性”能动观来看,由于不被他人在场所激发,劳动缺乏创造性,又由于无需意志的参与,劳动呈现出机械性特点。基于诞生性对劳动的省思,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意蕴:劳动教育是将学生领入公共世界的教育行动;劳动教育要通过“承诺”与“宽恕”两种途径提升学生心灵的能力;劳动教育是要让学生在他人在场中通过言行彰显自身的自由行动。“诞生性”为从“行动”视角去理解劳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1] 刘红梅, 翟小宁, 李森. 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 变迁、逻辑和展望[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2): 13-19.
    [2] 代以平, 冯珊珊. 数智时代劳动的新形态与新挑战——兼论学校劳动教育的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3): 104-111.
    [3] 檀传宝. 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J].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 2022(6): 99-104.
    [4] 李群, 贾彦琪, 刘永奇. "五育并举"视野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12): 60-66.
    [5] 任平, 贺阳. 德国普通中学劳动教育教材设计的特点及其启示——以八套主流劳动教材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2): 153-159.
    [6]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7] 汉娜·阿伦特. 人的境况[M]. 王寅丽,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8] 汉娜·阿伦特. 过去与未来之间[M]. 王寅丽, 张立立, 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9] 卢梭. 爱弥儿[M]. 李平沤,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801.
    [10] 张汝伦. 《存在与时间》释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882.
    [11] 陈联营. 汉娜·阿伦特的康德阐释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48.
    [12] 马丁·海德格尔, 汉娜·阿伦特, 乌尔苏拉·鲁兹.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M]. 朱松峰,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96.
    [13] 高佩. 循环时间到公共时间——就时间解析阿伦特的"行动生活"[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4(4): 179-188.
    [14] 沃尔夫冈·霍尔, 贝恩德·海特尔, 斯特凡妮罗·森穆勒. 阿伦特手册: 生平·著作·影响[M]. 王旭, 寇瑛,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583.
    [15] 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09.
    [16] 刘旭东. 论行动视域下的教育回归原点[J]. 教育研究, 2022(11): 66-76.
    [17]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M]. 刘北成, 刘小欧, 译. 南京: 凤凰传媒集团, 2009: 57.
    [18] 叶颖, 庞楠. 言说与人的绽出——论阿伦特公民政治的语言根基[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2): 19-23.
    [19] Jürgen Habermas. Theorie deskommunikativen Handelns: Bd. 1[M]. Frankfurt: Suhrkamp, 1981: 182.
    [20]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第二卷[M]. 洪佩郁, 蔺青,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4: 200.
    [21]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5-05(02).
    [22] 康翠萍. 契合属性与创设情境: 学校劳动教育之本质回归[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6): 15-20.
    [23]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上卷[M]. 宗白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2-13.
    [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7-3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18
  • 刊出日期:  2024-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