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戈. 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兴趣说"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9): 3-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609002.htm | 
		
				| [2] | 苗力田, 李毓章. 西方哲学史新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 
		
				| [3] |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52. | 
		
				| [4] | 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 
		
				| [5] | 任钟印.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 
		
				| [6] | [捷]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法解析[M]. 任钟印,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 
		
				| [7] | 张二庆、耿彦君.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J]. 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 2006(5): 47-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CJY201841002.htm | 
		
				| [8] | [法] 卢梭. 爱弥尔[M]. 李平沤,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 
		
				| [9] | [美]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 
		
				| [10] | 夏之莲.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 
		
				| [11] | [英] 斯宾塞. 斯宾塞快乐教育书[M]. 张建威、十一的, 译.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 133. | 
		
				| [12] | [美] 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 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484. | 
		
				| [13] | [美] 杜威. 儿童与课程[M]//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 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24. | 
		
				| [14] | [瑞] 皮亚杰.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 卢濬,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8. | 
		
				| [15] | [法] 卢梭. 爱弥尔[M]. 李平沤,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 [16] | [美] 杜威. 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67. | 
		
				| [17] | 李春青. 论儒学体系中的"乐" 范畴[J]. 广东社会科学, 1996(3): 45-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SK603.006.htm | 
		
				| [18] | 王承绪, 赵端瑛. 郑晓沧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30-133. | 
		
				| [19] | 郭戈. 我国的乐学思想传统[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5): 11-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F201405003.htm | 
		
				| [20] | 张云. 经验·民主·教育——杜威教育哲学[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7-8. | 
		
				| [21] | [美] 杜威. 教育哲学[M]. 刘伯明,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 
		
				| [22] | [澳] 康内尔. 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 张法琨, 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77. | 
		
				| [23] | [美] 克伯屈. 教育方法原理著[M]. 王建新,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9. | 
		
				| [24] | 梁启超.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M]//童秉国. 梁启超作品精选.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 [25] | 梁启超. 学问之趣味[M]//童秉国. 梁启超作品精选.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 [26] | 金雅. 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5. | 
		
				| [27] | 方红梅. 梁启超趣味论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 [28] | 白吉庵, 刘燕云. 胡适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88-395. | 
		
				| [29] | 唐德刚. 胡适口述自传[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40. | 
		
				| [30] | 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348. | 
		
				| [31] | 肖学周. 试析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的成因[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95-98+10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S200704027.htm | 
		
				| [32] | 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序言. | 
		
				| [33] | 肖学周. 试论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的成因[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4): 95-9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S200704027.htm | 
		
				| [34] | [苏] 鲍若维奇. 儿童时期的认识兴趣及其形成条件[M]. 丁由,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8: 1-15. | 
		
				| [35] | 李淑梅, 马俊峰. 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 [36] | [德]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36. | 
		
				| [37] | [德] 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M]. 郭官义, 李黎,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 [38] | [德]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邓晓芒,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 
		
				| [39] | 李江凌. 价值与兴趣: 培里价值本质论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 [40] | WILHELM O. Interest, in its Relation to pedagogy[M]. New York: A. S. Barnes & Company, 1899: 18-21. | 
		
				| [41] | [日] 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钟启泉,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