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理路

杨俊丽 李广

杨俊丽, 李广.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理路[J]. 现代教育论丛, 2022, (4): 25-33.
引用本文: 杨俊丽, 李广.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理路[J]. 现代教育论丛, 2022, (4): 25-33.
YANG Junli, LI Guang. The Logic of Developing Museum Curriculum Resource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2, (4): 25-33.
Citation: YANG Junli, LI Guang. The Logic of Developing Museum Curriculum Resource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2, (4): 25-33.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理路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对华精神侵略民间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17ZDA20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20-03-019-BZPK01)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G423

The Logic of Developing Museum Curriculum Resource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 摘要: 课程建设是博物馆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这一过程离不开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是《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年版)政策的实践落地,也是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的必由之路。博物馆跨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以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学生主体、"具身"体验,资源生成、"超越"时空为价值逻辑定位,是促进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博物馆广博的本体资源、独特的情境资源与博物馆教育者是博物馆跨学科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保障。基于具身认知、深度学习理论建构沉浸式互动体验课程和项目式主题课程,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建构自主探究型云端课程,是丰富博物馆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的实践创新,推动博物馆教育走向课程化。

     

  • [1]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EB/OL].(2022-03-10)[2022-03-23]. https://www.chinamuseum.org.cn/detailss.html?id=18&contentId=12059.
    [2] 刘文涛.博物馆应更好地实现教育潜能[J].东南文化, 2012(5):110-114.
    [3]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EB/OL].(2020-09-30)[2022-03-23].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20/content_5552654.htm.
    [4] 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3-8.
    [5]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8:1.
    [6]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59.
    [7] 郭振有.教学改革:落实学生主体[J].中国教育学刊, 2015(4):3.
    [8] 薛中梁.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0(8):40-45.
    [9]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10(5):705-710.
    [10] 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7):57-65.
    [11]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 2015(4):104-114.
    [12] 万力勇,黄志芳,邢楠,等.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建设的驱动因素研究——以百度百科平台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 2015(2):50-57.
    [13]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 2002(2):1-5.
    [14] 陈伟,郑文,吴世勇."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三重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61-71.
    [15] 王乐,涂艳国.场馆教育引论[J].教育研究, 2015(4):26-32.
    [16] 王旖旎.关于博物馆体验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J].东南文化, 2020(5):134-140.
    [17] FALK J H, DIERKING L D. Learning from museums:visit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M]. New York:AltaMira Press, 2000:9-15.
    [18] 吴刚.论中国情境教育的发展及其理论意涵[J].教育研究, 2018(7):31-40.
    [19] ASH D, LOMBANA J. Reculturing museums:working toward diversity in informal settings[J]. Th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013(38):69-80.
    [20] 宋娴,罗跞,胡芳.基于扎根理论的场馆教师专业素质特征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9(5):88-93.
    [21] 宋娴,罗跞.博物馆教育者的专业素质:特征与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 2019(6):119-128.
    [22] 袁德润.身体的教育意蕴再探——兼论具身视角下青少年校外活动设计[J].教育研究, 2020(3):66-73.
    [23] 张积家,马利军.马克思、恩格斯的具身认知思想及其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93-105.
    [24] FORREST R. Museum atmospherics:the role of the exhibition environment in the visitor experience[J]. Visitor studies, 2013(2):201-203.
    [25] 何克抗.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 2018(5):111-115.
    [26]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27] 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28] TAYLOR E W, NEILL A C. Museum education:a nonformal education perspective[J]. Th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008(33):23-32.
    [29] BANZ R. Self-directed learning:implications for museums[J]. Th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008(33):43-54.
    [30] 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3(1):81-87.
    [31] 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3-7.
    [32] 杨丹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新思考[J].东南文化, 2017(5):118-122.
    [33]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物报, 2021-05-28(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1
  • HTML全文浏览量:  107
  • PDF下载量:  6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4-0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9-0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