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指向学科育人的深度学习:生成机制与实践逻辑

崔振成 杨子怡

崔振成, 杨子怡. 指向学科育人的深度学习:生成机制与实践逻辑[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5): 47-57.
引用本文: 崔振成, 杨子怡. 指向学科育人的深度学习:生成机制与实践逻辑[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5): 47-57.
CUI Zhencheng, YANG Ziyi. Deep Learning Oriented to Disciplinary Educa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Logic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5): 47-57.
Citation: CUI Zhencheng, YANG Ziyi. Deep Learning Oriented to Disciplinary Educa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Logic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5): 47-57.

指向学科育人的深度学习:生成机制与实践逻辑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级分类的数学建模与认定研究” 2021SJGLX09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崔振成,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和教育原理,电子邮箱:cuizhencheng0111@163.com

    杨子怡,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

  • 中图分类号: G420

Deep Learning Oriented to Disciplinary Educa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Logics

  • 摘要: 深度学习是学生思维参与下将认知过程与知识生产过程耦合共进的学习生态。学科育人是将学科知识系统、逻辑系统、文化系统整合作用于人的核心素养达成的学科功能设计。深度学习在挖掘课程资源、开发知识系统与促进人素养形成三方面与学科育人的运行机制呈现高度契合性。指向学科育人的深度学习基于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加工,引领学生对知识系统的主体性建构,引导学生思维逻辑的探究生成。因此,以学科育人为逻辑主脉,设计情境性学科实践活动,建设学科学习共同体,贯通“教—学—评”育人环节,是培育深度学习生态,进而实现学科育人目的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路径。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王磊, 张景斌. 学科育人的理论逻辑、价值内容与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19(30): 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GL201930002.htm
    [3] 张良. 从学科价值走向育人价值——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改革知识价值论的演进与融生[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2): 54-59.
    [4] 束婷婷, 陈建建. 学科育人价值: 内涵剖析与实践审思[J]. 当代教育科学, 2022(9): 69-75.
    [5] 郭元祥.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5(6): 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SY201506001.htm
    [6] 余文森.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J]. 人民教育, 2016(19): 27.
    [7]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25.
    [8] 傅敏, 王亚斌. 经验德育的价值论审思[J]. 教育研究, 2021(4): 74-81.
    [9] 余文森, 龙安邦. 实践: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行动属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2): 58-65.
    [10] 崔允漷.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Z1): 5-9.
    [11] 张建珍, 许甜, 大卫·兰伯特. 论麦克·杨的"强有力的知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6): 53-60.
    [12] 苏鸿. 学科实践: 时代内涵与现实追求[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4): 28-33.
    [13] 钟启泉. 深度学习[M]. 上海: 华东大学出版社, 2021: 7.
    [14] 鲁洁. 教育的原点: 育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4): 19.
    [15]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66.
    [16] 刘月霞, 郭华. 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100-101.
    [17] 杨修平. 论"课程育人"的本质[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1): 60-70.
    [18] 高树仁, 郑佳, 曹茂甲. 课程育人的历史逻辑、本质属性与教育进路[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Z1): 107-112.
    [19] 郭华. 知识教学何以培养创新人才[J]. 人民教育, 2022(21): 50-53.
    [20] 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 教育研究, 2002(5): 3-7+16.
    [21] 余文森.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17-22.
    [22] 郭华.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 "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2): 8-26+187-188.
    [23] 成尚荣. 学科育人: 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0): 82-89.
    [24] 林崇德. 学习与发展[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2: 18.
    [25]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25-32.
    [26] ENTWISTLE N, HANLEY M, HOUNSELL D. Identifying distinctive approaches to studying[J]. Higher Education, 1979(4): 365-380.
    [27] 钟启泉. 深度学习: 课堂转型的标识[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1): 14-33.
    [28] 刘艳. 学科实践: 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1): 57-63.
    [29] 王素云, 代建军. 真实性学习: 一种隐喻"具身实践"的学习样态[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4): 58-66.
    [30] 苏鸿. 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5): 9-13.
    [31]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41.
    [32] 王明娣, 魏阿娟. 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共同体: 内涵、结构与运行机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11): 113-119.
    [33] 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 学校就会改变[M]. 李季湄,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20.
    [34] 松下佳代. 深度主动学习: 基于大学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M]. 林杰, 龚国钦, 冯庚祥,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93.
    [35] 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钟启泉,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
    [36] 吴晗清, 高香迪.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偏差与实践困境及其超越[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2): 54-58+66.
    [37] KEMBER D. Why do Chinese students outperform those from west? Do approaches tocontribute to the explanation?[J]. Learning cogent education, 2016(1): 1-15.
    [38] 杨季冬, 王后雄. 论"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及其教学实现[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11): 64-70.
    [39] 张建勇, 张雨桐. "教—学—评"一体化: 促进学习的有效路径[J]. 语文建设, 2022(18): 32-37.
    [40] 崔允漷, 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 2013(1): 4-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8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1-1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09
  • 刊出日期:  2024-10-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