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新中国成立70年大学教师绩效文化的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余斌 张澜

余斌, 张澜. 新中国成立70年大学教师绩效文化的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20, (3): 51-58.
引用本文: 余斌, 张澜. 新中国成立70年大学教师绩效文化的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20, (3): 51-58.
YU Bin, ZHANG Lan. The Transi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Culture Since 1949: A Policy Tex Analysi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0, (3): 51-58.
Citation: YU Bin, ZHANG Lan. The Transi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Culture Since 1949: A Policy Tex Analysi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0, (3): 51-58.

新中国成立70年大学教师绩效文化的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组织视角下一流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C9高校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分析”(项目编号:1F2020037)的阶段成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余斌,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宁波,315211);张澜,女,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宁波,315211)

  • 中图分类号: G647

The Transi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Culture Since 1949: A Policy Tex Analysis

  •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学教师的绩效文化变迁历经四个不同的阶段:初步探索期、制度规范期、改革深化期和内涵提升期,遵循着从平均主义到多劳多得及优劳优酬、坚持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本位、从业绩为本到德绩并重的三重演变逻辑。未来,需要用具备时代性、前瞻性的政策文本来指引大学教师绩效文化继续向高质量的绩效物质文化、教研一体的绩效行为文化和中庸的绩效精神文化发展,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大学组织形象,进一步增强社会对大学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 [1] 马林诺斯基. 科学的文化理论[M]. 黄建波, 等,译.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
    [2] Mich Mills,Adrienne E.Hyle. Faculty Evaluation:A Prickly Pair[J]. Higher Education, 1999, 38(3):351-371.
    [3] 曹叔亮. 台湾应用科技大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70-75.
    [4] 史万兵, 杨慧.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 高教探索,2014(6):112-117.
    [5] 李倩, 刘大为. 高校教学绩效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选择[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27(3):112-113

    +116.
    [6] 冉景亮, 杨晓宇. 绩效文化视角下的企业软实力构建[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92-95.
    [7] 卡扎米亚斯, 马西亚拉斯.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231.
    [8]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01.
    [9] 史万兵. 提高高校教师绩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 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5.
    [10] Frank W.Shaw. A Summary of Legal Implications of Teacher Evaluations for Merit Pay and a Model Plan[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85,21(1):51-69.
    [11] 阎光才.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轨迹、问题与未来去向[J]. 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9+19.
    [12] 刘丽娜, 杜艳秋, 罗玉萍. 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发展逻辑、体系构成及多元协同[J]. 江苏高教, 2018(1):44-48.
    [13] Stephan Gerhard Huber, Guri Skedsmo. Teacher Evaluation Accountabilit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Practices[J].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2016(28):105-109.
    [14] 糜海波. 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J]. 伦理学研究,2018(2):117-123.
    [15] Gerald S.Leventhal.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 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Fairnes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J].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Theory & Research, 1980(2):27-55.
    [16] 刘振天. 教学与科研内在属性差异及高校回归教学本位之可能[J]. 中国高教研究,2017(6);18-25.
    [17] 吴绍芬. 大学"教学学术" 内涵与路径求索[J]. 江苏高教,2012(6):74-77.
    [18] 周光礼, 马海泉. 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 教育研究,2013,34(8):37-47.
    [19] Roz Collins,Adam Palmer. Perceptions of Rewarding Excellence in Teaching:Motivation and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6(2):193-20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1
  • HTML全文浏览量:  51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0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