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书斋”到“田野”——瞿菊农教育思想的三重转变与恒定底色

施克灿 贺园园

施克灿, 贺园园. 从“书斋”到“田野”——瞿菊农教育思想的三重转变与恒定底色[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2): 26-35.
引用本文: 施克灿, 贺园园. 从“书斋”到“田野”——瞿菊农教育思想的三重转变与恒定底色[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2): 26-35.
SHI Kecan, HE Yuanyuan. From 'Study' to 'Field': The Tripl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ant Background of Qu Juno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26-35.
Citation: SHI Kecan, HE Yuanyuan. From "Study" to "Field": The Tripl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ant Background of Qu Juno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26-35.

从“书斋”到“田野”——瞿菊农教育思想的三重转变与恒定底色

基金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培优项目“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历史研究” YLXKPYXSDW2022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施克灿,男,浙江浦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师史、教师教育等

    通讯作者:

    贺园园(通讯作者),女,河南灵宝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电子邮箱:heyuan@mail.bnu.edu.cn

  • 中图分类号: G40-09

From "Study" to "Field": The Tripl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ant Background of Qu Juno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 摘要: 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内学人或著书立说,或躬耕实践,都是为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奔走呼号。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瞿菊农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梳理瞿菊农的三百多篇著述,同时考察其一生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由“书斋”到“田野”的转向,其本人也从象牙塔尖的佼佼者转变为深入乡村的实干家。随着生活场域的转换,瞿菊农的教育思想不仅发生了三重转变,而且葆有着恒定底色。转变体现在瞿菊农教育思想的根基由捍卫玄学转而追求科学,其教育思想中的精英主义与理想主义逐渐褪去,转而关注广大民众与社会现实。不变则体现在瞿菊农一以贯之追求自由的教育理想以及从始至终致力于社会建设的实践。从“书斋”走向“田野”,瞿菊农超越了单一的理论家或实干家的角色,堪称真正的教育家。

     

  • [1] 芮德菲尔德. 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 王莹,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95.
    [2] 周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学者的乡村转向与地方行动[J]. 探索与争鸣, 2021(4): 25-27.
    [3] 邓根飞, 陈建平, 田海涛. 瞿菊农与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乡村建设[J]. 农业考古, 2021(6): 132-136.
    [4] 王炳照, 周慧梅. 王炳照口述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6.
    [5] 滕星. 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1): 14-22.
    [6] 滕星, 巴战龙. 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19-22.
    [7] SHIH-YING C. The problem of life and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as viewed by ancient chinese thinkers——with constructive analyses and suggestions towards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26.
    [8] 庄孔韶. 人类学通论[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47-248.
    [9] 桑兵.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1): 191-204+209.
    [10] 刘蔚之. 以教育实现人格自由: 教育学者瞿世英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J]. 教育研究辑刊, 2018(2): 1-42.
    [11] 艾恺. 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 王宗昱, 冀建中,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208.
    [12] 孙邦华, 王聪颖, 汪昊宇.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史[M]. 重庆: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22: 318.
    [13] 谭重威. 瞿菊农在北碚[J]. 红岩春秋, 2003(3): 20-23.
    [14] 李春影. 瞿菊农教育哲学思想研究[D].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42.
    [15] 艾恺.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 183.
    [16] 沈俊强.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以"全民终身教育"为视角[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9.
    [17] 瞿世英. 华侨与平民教育[C]// 刘士木, 钱鹤, 李则纲. 华侨教育论文集. 上海: 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 1929: 161-176.
    [18] 艾恺. 持续焦虑: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42.
    [19] 菊农. 教育与玄学[N]. 时事新报·学灯, 1924-05-24(01).
    [20] 瞿菊农. 惟心哲学[J]. 哲学评论, 1927(1): 135-170.
    [21] 菊农. 欢迎克伯屈博士[N]. 晨报副刊, 1927-04-25.
    [22] 菊农. 胡适之先生的态度[N]. 晨报副刊, 1926-09-15.
    [23] 菊农. 教育理想与教育史: 教育史上之大潮流[J]. 留美学生季报, 1926(1): 15-36.
    [24] 菊农. 教育理想与教育史(续前期)[J]. 留美学生季报, 1926(2): 17-45.
    [25] 菊农. 公民教育与民主政治[N]. 益世报(天津版), 1928-01-01(20).
    [26] 瞿菊农. 乡村建设与儿童福利[J]. 儿童福利通讯, 1947(7): 2.
    [27] 菊农. 平民化与生产化的教育[J]. 民间(北平), 1934(2): 1-7.
    [28] 菊农. 人格与教育[N]. 晨报副刊, 1923-06-14.
    [29] 菊农. 力的教育[J]. 再生, 1933(10): 1-12.
    [30] 瞿菊农. 导生传习在定县的实验: "导生传习办法在定县的实验"序[J]. 民间(北平), 1936(3): 22-23.
    [31] 瞿菊农. 定县教育文录[M]. 民间出版社, 1937: 1-2.
    [32] 菊农. 教育与自由(续)[N]. 晨报副刊, 1927-01-20.
    [33]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147.
    [34] 瞿世英. 婚姻问题[J]. 新社会, 1920(12): 2-4.
    [35] 菊农. 卢梭的教育哲学[N]. 大公报(天津), 1920-08-09(10).
    [36] 菊农. 教育上之自然主义[N]. 晨报副刊, 1926-12-27.
    [37] 余维武. 教育思想史就是人类自由的发展史——瞿菊农及其《西洋教育思想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7): 7-10.
    [38] 瞿菊农. 乡村建设运动之过去与将来(一)[J]. 文化先锋, 1944(6): 3-8, 16.
    [39] 菊农. 教育与自由(续)[N]. 晨报副刊, 1927-01-13.
    [40] 瞿世英. 荀子之社会的教育论[J]. 社会学界, 1930(4): 53-57.
    [41] 霍少波, 石中英. 瞿菊农教育哲学思想刍论[J]. 教育史研究, 2021(2): 126-134.
    [42] 瞿世英. 学生运动与社会改良[J]. 新社会, 1920(16): 1-2.
    [43] 瞿菊农. 社会行政与社会建设[N]. 中央日报扫荡报联合版, 1942-12-01(04).
    [44] 瞿菊农. 社会建设引论[J]. 社会建设(重庆), 1944(1): 20-27.
    [45] 菊农. 社会建设与教育[N]. 益世报(天津版), 1932-12-26(10).
    [46] 叶隽. 从"精英通识"到"专业认知"——以教育学科史视域中的裴斯泰洛齐观为中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3): 14-2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1-1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28
  • 刊出日期:  2025-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