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的框架与路径——基于近五年协同创新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杨启光 詹梦吉

杨启光, 詹梦吉. 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的框架与路径——基于近五年协同创新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4): 44-54.
引用本文: 杨启光, 詹梦吉. 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的框架与路径——基于近五年协同创新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4): 44-54.
YANG Qiguang, ZHAN Mengji. The Framework and Path of Local Practic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s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4): 44-54.
Citation: YANG Qiguang, ZHAN Mengji. The Framework and Path of Local Practic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s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4): 44-54.

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的框架与路径——基于近五年协同创新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专项委托课题“福建省家校协同促进五育融合的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研究” FJWTZD21-13

福建省教育厅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科研项目“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JDW220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启光,男,四川广元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和比较教育,电子邮箱:qgyang@fjnu.edu.cn

    詹梦吉,女,广东潮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中图分类号: G459

The Framework and Path of Local Practic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s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 摘要: 立足中国本土育人情景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研究,为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归纳总结近五年60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创新案例,梳理出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地方框架与路径。研究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地方实践基本沿循“协同动因—协同主体—协同载体—协同成效—协同动因”这一主线展开。此外,我国各地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因载体不同表现出育人路径差异,形成了项目导向型、平台导向型和平台-项目导向型三种地方实践路径。

     

  • 图  1  核心范畴间逻辑关系结构图

    图  2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地方实践框架

    图  3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地方实践路径

    表  1  近五年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的文本资料(摘选)

    资料编号 资料类别 资料来源 资料名称 用途
    A01 主资料 互联网资料 安徽省合肥市望湖小学: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路径 建模
    A02 主资料 互联网资料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家校协同育人,这所学校的“三会”模式有新意|“双减”创新案例 建模
    A55 主资料 互联网资料 江西省菱湖初中:万载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家校携手,“育”见未来 建模
    A56 主资料 互联网资料 浙江省杭州市郁达夫中学:《携手青春相约成长——郁达夫中学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建模
    B01 主资料 政策法规资料 四川省广安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意见》 建模
    B04 主资料 政策法规资料 湖南省株洲市《关于印发 < 株洲市全面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实施意见 > 的通知》 建模
    C01 三角资料 互联网资料 广东省深圳市麓城外国语小学:精耕细作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家校社协同育人 检验
    C04 三角资料 政策法规资料 江苏省《全省家校(园)共育数字化工作方案(试行)》 检验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开放式、主轴式与选择式编码(摘选)

    序号 原始资料(初始概念) 初始范畴 主范畴 核心范畴
    1 A26全面提升了家庭成员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强化认识) 育人主体发展 实质性成效 协同成效
    2 A17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暨天津市首家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站”(成立示范点) 育人条件强化 条件性成效
    3 A10聚焦“双减”下家校社共育重点(政策导向) 政策引领 协同外动因 协同动因
    4 A19建立“书信+”共育机制(建立运行机制) 机制引领
    5 A55全面渗透家校教育理念(共育理念) 认知引领 协同内动因
    6 A44传播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长科学家教(提升家教能力) 提升引领
    7 A52社区服务中心和物业志愿者服务队伍、保安等积极加入护卫队中,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学生的安全(发挥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支持 协同育人共同体 协同主体
    8 A01开展故事爸妈进课堂等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家庭主体
    9 A38立足学校主阵地,将学校打造成社会、家庭的活动、精神、文化中心 学校主导
    10 A07高度重视家访工作,特别是对于留守、贫困等特殊家庭 问题解决项目 横向融通项目 协同载体
    11 A24深田小学申报并立项省级课题“新时代近邻文化进校园育人模式研究” 研究探索项目
    12 A22开设家庭教育必修课、好父母加油站线上课(开设课程) 能力提升项目
    13 A08推进“小雏鹰”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使用,通过平台达成“生评—师评—家长评”三方协同育人效果(创建APP) 线上平台 纵向贯通平台
    14 A17学校开办“家长同学院”为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提供阵地(成立组织机构) 线下平台
    下载: 导出CSV
  • [1] 吴月. 多方协同形成齐心育人合力[N]. 人民日报, 2023-02-09(010).
    [2] 刘振国. 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3): 137-144.
    [3]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152.
    [4] FAGNANO C L, WERBER B Z.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4: 39.
    [5] 丁凤良. 人力机制资源"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育·树"若水德育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 144-1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21S2034.htm
    [6] 郑怀丽. 依托实践基地深耕劳动教育——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欢喜田"劳动特色课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3): 28-30+42.
    [7] 任正兴. 昆明市校园足球特色小学"家、校、社"联动发展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4-5.
    [8] 徐莹莹. "双减"视域下"家校社"共育智慧平台的建构与探索——以深圳市宝安区海城小学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 2023(14): 12-13.
    [9] 罗秋莲, 黄明燕. 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STEAM项目——以"厨余变盆栽"项目为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13): 65-67.
    [10] 刘来兵, 任淑叶. 社区小先生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J]. 基础教育参考, 2022(11): 40-45.
    [11] 彭聘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26.
    [12] 方华. 家校社协同育人: 法律是依据更是机遇[N]. 人民政协报, 2021-10-27(010).
    [13] 唐汉卫.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4): 102-110.
    [14] 本刊编辑部. 家校协同育人的重心与机制[J]. 人民教育, 2019(22): 12.
    [15] [美]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7.
    [16] 李忠琼, 黄海霞. 厘清家校协同育人中各主体责任边界[J]. 人民教育, 2019(22): 27-29.
    [17] 顾理澜, 李刚, 张生, 等. "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4): 10-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JY202204002.htm
    [18] 施久铭, 董筱婷, 魏倩, 等. 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 人民教育, 2021(6): 36-39.
  • 加载中
图(3)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3
  • HTML全文浏览量:  127
  • PDF下载量:  8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1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12
  • 刊出日期:  2024-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