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底层文化资本的出场逻辑与未来路向——对“寒门何以出贵子”的时代回应

曹渡帆 朱德全

曹渡帆, 朱德全. 底层文化资本的出场逻辑与未来路向——对“寒门何以出贵子”的时代回应[J]. 现代教育论丛, 2021, (6): 72-81.
引用本文: 曹渡帆, 朱德全. 底层文化资本的出场逻辑与未来路向——对“寒门何以出贵子”的时代回应[J]. 现代教育论丛, 2021, (6): 72-81.
CAO Dufan, ZHU Dequan. The Emergence Logic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Underclass: The Response of the Times to “How Can Humble Families Nurture Respected Children”[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1, (6): 72-81.
Citation: CAO Dufan, ZHU Dequan. The Emergence Logic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Underclass: The Response of the Times to “How Can Humble Families Nurture Respected Children”[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1, (6): 72-81.

底层文化资本的出场逻辑与未来路向——对“寒门何以出贵子”的时代回应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地区农村高中生的教育选择和社会分层研究"(19YJC88011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曹渡帆,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朱德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G40-052

The Emergence Logic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Underclass: The Response of the Times to “How Can Humble Families Nurture Respected Children”

  • 摘要: 底层文化资本作为近年在国内语境下创生的理论概念,为农家子弟文化再生产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解释路径。从理论逻辑而言,它是文化资本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从学科逻辑而言,它是教育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寒门何以出贵子"的回应;从历史逻辑而言,它是"城乡教育"时代课题探索的必然产物;从文化逻辑而言,它是道家"物或损之而益"思想的延伸。就学术、实践、制度三重维度而言,底层文化资本的时代价值在于:一是跳出了西方以结构性因素为主要影响因子的文化再生产逻辑;二是认识到农家子弟的内部异质性,为其提供另一种向上流动的教育经验;三是助推现有扶持政策从经济补偿到文化补偿的转向。在未来,要通过拓展底层文化资本的学理基础、探寻底层文化资本的时域边界及深化相关政策制度的内部革新,促使底层文化资本理论大厦的建筑与稳固。

     

  • [1] Clayton M. Rawls and Natural Aristocracy[J].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1(3):239-259.
    [2]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4):97-109+207.
    [3] 余秀兰.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9-15.
    [4] 秦惠民,李娜.农村背景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弱势地位——大学场域中文化作为资本影响力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4):72-88

    +185.
    [5] 董永贵.突破阶层束缚——10位80后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3):72-76.
    [6] 林晓珊.境遇与体验:一个阶层旅行者的自我民族志[J].中国青年研究,2019(7):15-23+37.
    [7] 程猛."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
    [8] 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处于危机中的美国梦[M].田雷,宋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151-152.
    [9]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M].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10] 伯恩斯坦.阶级、符码与控制(第3卷)[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5.
    [11]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
    [12] 程猛,康永久. "物或损之而益"——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4):83-91.
    [13] 熊和妮.他们真的不懂教育孩子吗?——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的污名化危机及其批判[J].基础教育,2016,13(2):67-74.
    [14] 曾东霞. "斗室星空":农村贫困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经验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7):38-43.
    [15] 安超,康永久."文化区隔"与底层教育的污名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8-57.
    [16] 胡雪龙,康永久.主动在场的本分人:农村学生家庭文化资本的实证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1):104-116.
    [17] 郭书剑,王建华.寒门贵子:高等教育中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0):21-30

    +36.
    [18] 应中元."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困境与逆袭之路[J].中国青年研究,2020(8):89-95.
    [19] 余卉,胡子祥.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资本双重属性下青年就业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57-63.
    [20] 杜亮,刘宇."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行——关于学校教育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流动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20(5):36-42.
    [21] 程猛,吕雨欣,杨扬."底层文化资本"再审视[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4):52-59.
    [22] 张玉婷.跃过"龙门"之后——基于知识分类视角的农村大学生学习经历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8):8-16.
    [23] 熊静,杨颉."重塑自我"的学习实践:专项计划生精英大学学业融入的个案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8(3):38-55.
    [24] 汪卫平,袁晶.向上流动的心理代价:农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8(3):25-37.
    [25]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 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M].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05.
    [27] 余秀兰,韩燕.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2):8-16.
    [2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04.
    [29] 仇立平.家庭-学校-工厂:中国社会阶层再生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30] 安超,王旭东.迈向全面而科学的教育公平观——"社会学视域下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9(6):25-31.
    [3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32]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D].南京:南京大学,2002:41-47.
    [33]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30(11):3-10

    +26.
    [34] 杨卫安.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指向、内涵阐释与方法论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4(5):78-83.
    [35] 肖桐,邬志辉.农村籍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与社会关系网络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9):78-85.
    [36] 谢爱磊,洪岩璧,匡欢,等. "寒门贵子":文化资本匮乏与精英场域适应——基于"98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的追踪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16(4):45-64

    +185.
    [37] 吴秋翔,崔盛.鲤鱼跃龙门:农村学生的大学"逆袭"之路——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1):124-136+170.
    [38] 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6(2):37-60.
    [39] 洪岩璧,赵延东.从资本到惯习:中国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阶层分化[J].社会学研究,2014,29(4):73-93

    +243.
    [40] 程琪,秦玉友.农村大学生"文化离农":角色张力与角色塑造[J].南京社会科学,2019(3):142-148.
    [41] 周银超.当前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88-89.
    [42] 邵泽斌.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从城乡教育均衡到城乡教育一体化[J].复旦教育论坛,2010,8(5):14-19.
    [43] Eaves Y D. A Synthesis Technique for Grounded Theory Data Analysi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1,35(5):663.
    [44]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13.
    [45] 闫伯汉.教育在社会再生产机制中——一个文献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7(10):3-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84
  • HTML全文浏览量:  112
  • PDF下载量:  4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5-2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2-30
  • 刊出日期:  2021-12-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