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具身学习视角下身心融合式师德培育模式探讨

陈洁莹 宋萑

陈洁莹, 宋萑. 具身学习视角下身心融合式师德培育模式探讨[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6): 56-65.
引用本文: 陈洁莹, 宋萑. 具身学习视角下身心融合式师德培育模式探讨[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 (6): 56-65.
CHEN Jieying, SONG Huan.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eachers' Ethics of Body and Mind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Learning[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6): 56-65.
Citation: CHEN Jieying, SONG Huan.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eachers' Ethics of Body and Mind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Learning[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4, (6): 56-65.

具身学习视角下身心融合式师德培育模式探讨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人才培育项目“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2433000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洁莹,女,广东广州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通讯作者:

    宋萑(通讯作者),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电子邮箱:songhuan@bnu.edu.cn

  • 中图分类号: G442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eachers' Ethics of Body and Mind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Learning

  • 摘要: 以往的师德培育与发展中,存在身体体验被忽视的现象,如师德培训的“知行分离”以及权力对教师身体发展道德的规训等。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研究阐明了具身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点,并指出了具身方式比离身方式更能促进师德发展,但缺乏系统探讨具身方式和师德培育相互关系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梳理西方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学习理论的发展,并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角度出发反思具身学习理论与师德培育的逻辑契合,从而构建出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的具身师德培育体系,即以重视教师本体的具身路径促使教师自主建构师德实践准则。

     

  • 图  1  具身师德培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视角

    表  1  西方哲学领域中身体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压制阶段(公元前4世纪) 柏拉图、奥古斯丁 身体是灵魂的坟墓;欲望的身体无法得到真纯的知识,压制身体欲望表达方能通往上帝之城
    漠视阶段(17世纪) 笛卡尔、黑格尔、康德 我思故我在;知识的学习(包括道德)和身体的运动都必须依赖于自我意识的理性推算
    身心合一式阶段(19世纪中至今) 尼采、福柯、莫里斯、梅洛·庞蒂 身体为自己创造了思想;感知的身体;“我在”才能“我思”;从身体出发才能开始外向的观察;认识是实践性的、基于全身心的、身心无法分离的
    下载: 导出CSV
  • [1] 傅淳华, 杜时忠. 论当前师德教育的困境与超越——基于教师道德学习阶段性特质的反思[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3): 13-17+66. doi: 10.13445/j.cnki.t.e.r.20160603.017
    [2] 冯建军. 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 教育研究, 2002(5): 36-40.
    [3] 沈光银, 尹弘飚. 从"离身"到"具身": 道德教育的应然转向[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2): 25-38.
    [4] 韩烨, 司洪昌. 成人学习理论视域下师德教育的实践之问及路径探解[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8): 65-73.
    [5] 谢延龙. 教师道德发展的身体沉沦与救赎[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1): 97-101. doi: 10.13749/j.cnki.cn62-1202/g4.2019.01.017
    [6] 朱姝, 李耀平, 石修银. 具身认知视野下"身心融合"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12): 105-10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JXB202112041.htm
    [7]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5(6): 1173-1187.
    [8] 陈立胜. 身体: 作为一种思维的范式[J]. 东方论坛. 青岛大学学报, 2002(2): 12-20.
    [9] 燕连福. 原罪的身体: 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的遮蔽之路[J]. 中州学刊, 2011(4): 149-154.
    [10] 叶浩生. 认知心理学的实用性转向[J]. 心理科学, 2020(3): 762-76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00335
    [11] 刘丽红.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具身认知思想[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1): 51-55.
    [12] 汪民安, 陈永国. 身体转向[J]. 外国文学, 2004(1): 36-44.
    [13] 胡塞尔. 生活世界现象学[M]. 倪梁康, 张廷国,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58.
    [14] 马丁·海德格尔. 尼采: 上卷[M]. 孙周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818.
    [15] 宁晓萌. 空间性与身体性——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对"空间性"的生存论解说上的分歧[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59-64.
    [16] 马晓羽, 葛鲁嘉.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课堂教学变革[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1): 5-9.
    [17] 于慧.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内生路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25): 59-64.
    [18] 叶浩生. 镜像神经元的意义[J]. 心理学报, 2016(4): 444-456.
    [19] DUIJZER C, VAN D H M, VELDHUIS M, et al. Embodi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Graphing Mo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19(3): 597-629. doi: 10.1007/s10648-019-09471-7
    [20] ZHONG B, SU S, LIU X,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technology-based embodied learning[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023(8): 5180-5199. doi: 10.1080/10494820.2021.1999274
    [21] KOSMAS P, IOANNOU A, RETALIS S. Moving Bodies to Moving Minds: A Study of the Use of Motion-Based Games in Special Education[J]. TechTrends, 2018(6): 594-601. http://www.xueshufan.com/publication/2804999849
    [22] 龙宝新. 具身学习视野下的教师学习形态变革[J]. 教师发展研究, 2020(1): 12-19.
    [23] 项建英, 孙炳海. "身体"转向的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养成新路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 36-41. doi: 10.16750/j.adge.2022.01.006
    [24] 杨俊丽, 李广.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理路[J]. 现代教育论丛, 2022(4): 25-33. http://xdjylc.scnu.edu.cn/article/id/bad726d6-99a1-45cb-a03e-201ca88b6d2f
    [25] MERRITT M. Thinking-is-moving: Dance, Agency, and a Radically Enactive Mind[J].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 2015(1): 95-110. doi: 10.1007/s11097-013-9314-2
    [26] ROSE R M. Embodying the Mind: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cience in the Grating Mind and Body[J]. Neuro lmage, 2009(3): 785-786.
    [27] DALL'ALBA G. Learning Professional Ways of Being: Ambiguities of Becoming[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09(1): 34-45. doi: 10.1007/978-981-97-2062-0_3
    [28] 陶伟, 蔡浩辉, 高雨欣, 等. 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J]. 地理学报, 2020(10): 2256-2268.
    [29] 叶浩生. 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 心理科学, 2011(4): 999-1005.
    [30] 彭凯平, 喻丰. 道德的心理物理学: 现象、机制与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2): 28-45+206.
    [31] 殷杰, 张祯. 身体与道德发生机制的认知维度探析[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2): 7-12.
    [32] 项建英, 孙炳海, 钟晨音. 从离身走向具身: 卓越师范生道德养成新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3): 41-46. doi: 10.13445/j.cnki.t.e.r.2020.03.006
    [33] 王晓倩. 具身认知视角下教师职后培训的困境与超越[J]. 当代继续教育, 2019(4): 35-41.
    [34] 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123-125, 194.
    [35] 张广君, 黄洁. "教学身体"研究: 问题反思、方法论回归与观念重构[J]. 现代教育论丛, 2023(2): 21-33. http://xdjylc.scnu.edu.cn/article/id/07daeb50-bcab-4e15-9d1a-55324148557b
    [36] 闫杰. 具身道德: 从概念到实践的拓展[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1): 94-99.
    [37] 卢艳飞, 赵彦俊. 从"离身"到"具身": 教师教育身体转向的解读[J]. 教育导刊, 2019(10): 11-15.
    [38] 孟万金. 具身德育: 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11): 69-73.
    [39] 周洪宇, 胡佳新. 知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 教育研究, 2018(8): 19-27.
    [40] 李春艳.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新教师培训实践创新[J]. 继续教育研究, 2020(1): 54-58.
    [41] 王玉婷, 梁军萍, 李志河. 利用非遗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29): 28-33.
    [42] 潘亚萍. 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学思维意蕴及其培育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10): 59-64.
    [43] 宋岭. 具身德育研究的兴起、议题与未来路向[J]. 教育科学, 2022(4): 15-21.
    [44] RIVEROS A. Beyond Collaboration: Embodied Teacher Learning and the Discourse of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Reform[J].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2012(6): 603-612. doi: 10.1007/s11217-012-9323-6
    [45] 周召婷, 阎亚军. 具身劳动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的一种样态[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2): 102-108.
    [46] 许瑞芳, 张宜萱.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审视: 基础、价值与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2): 54-61.
    [47] 王会亭. 教师培训的身体转向: 具身认知的视角[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9(6): 119-124.
  • 加载中
图(1)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9-1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18
  • 刊出日期:  2024-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