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高校学生专业流动行为中的求稳倾向研究

蒋帆 叶晴雯

蒋帆, 叶晴雯. 高校学生专业流动行为中的求稳倾向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2): 97-112.
引用本文: 蒋帆, 叶晴雯. 高校学生专业流动行为中的求稳倾向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2): 97-112.
JIANG Fan, YE Qingwen.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to Seek Sta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Major Mobility Behavior[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97-112.
Citation: JIANG Fan, YE Qingwen.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to Seek Sta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Major Mobility Behavior[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97-112.

高校学生专业流动行为中的求稳倾向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项目 2024M760982

202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粤港澳合作办学高校的专业设置逻辑及政策改进研究” GD24XJY2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蒋帆,女,湖北天门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生涯发展,电子邮箱:fanjiang@m.scnu.edu.cn

    叶晴雯,女,福建厦门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社会心态

  • 中图分类号: G646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to Seek Sta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Major Mobility Behavior

  • 摘要: 随着当前社会舆论场中的就业焦虑持续蔓延与高校转专业政策转向开放、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兴起向就业稳定专业流动的可见风潮,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亟待研究。本研究以理性选择理论为指导,在一年参与式观察基础上对17名一流高校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基于访谈资料分析构建本科生专业流动求稳倾向背后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本科生专业流动行为是学生在权衡自身特质与资源禀赋后,结合专业与预期就业适配度、教育收益和短期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效益最大化选择,其中充斥着对行为后果中沉没成本、可能风险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的抉择,也受到家庭、院校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多种因素形塑;基于此,需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对学生发展方向的正确指引,拓宽生涯规划渠道,反思当下教育价值观的弊端以规避与超越教育异化的取向。

     

  • 图  1  形塑大学生专业流动行为的理性选择机制

    表  1  受访者信息表

    代码 年龄 性别 原专业 预期转入专业 转专业情况
    A1 19 行政管理 历史学(师范) 未成功
    A2 20 工商管理 法学 未成功
    A3 18 学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成功,降级
    A4 20 旅游管理 中国语言文学,后分流至汉语言文学(师范) 成功,平级
    A5 19 公共事业管理 法学 成功,降级
    A6 20 公共事业管理 传播学 第一年未成功,第二年成功,降级
    A7 19 公共事业管理 会计学 成功,平级
    A8 20 公共事业管理 传播学 成功,平级
    A9 19 公共事业管理 汉语言文学(师范) 成功,降级
    A10 20 公共事业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成功,降级
    A11 18 公共事业管理 金融学 成功,平级
    A12 20 公共事业管理 英语(师范) 未成功
    A13 20 公共事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第一年未成功,第二年成功,降转
    A14 21 公共事业管理 小学教育(师范) 未成功
    A15 21 会展经济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成功,降级
    A16 19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汉语言文学(师范) 未成功
    A17 21 公共事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成功,降级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高校学生转专业行为影响因素编码表

    理论框架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 参考点数 原始资料内容(示例)
    行动基础:个人实力的判断 个人特质 性格特征 22 A3:我从小就比较积极,觉得东西都是要自己去争取,喜欢去尝试。
    自我要求 29 A7:我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觉得应该三头六臂,事情都力争做到最好。
    价值观念 36 A14:你选择对了,哪怕你可以就是走得慢一点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选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方向,你可能要花很多力气甚至跑起来才能追到别人慢慢走就可以走过的路。
    资源拥有 家庭资本 22 A7:我妈妈就是政府会计,家里也有人是做银行的,对这个行业熟悉。
    信息获取 44 A3:我有问转成功的师兄师姐,在网上搜索信息也有了解到,面试的时候不会只模板化的问专业知识的问题。
    能力准备 25 A10:我把他们大一的课程基本都是学完了的,所以就考试时比较轻松一点。
    心理建设 17 A6:那段时间紧张,面试心理压力大,各种表现都不好,就没转过去。
    行动目的: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专业-个人适配 目标清晰 33 A1:转专业当时也是觉得去了历史师范,目标就很清楚了。A8:当时就是什么都学又都学不精,不知道以后能去干嘛。
    能力匹配 22 A2:我是文科生,那就不能转理工类的方向,那些我学不懂。
    兴趣匹配 24 A6:在原专业的话我觉得上课比较无聊,每天就用iPad在课上玩小游戏。
    性格匹配 28 A4:我可能不是很合适做学术吧,人家他坐得住冷板凳,我坐不住一点。
    教育回报 期望对等 15 A13:上大学的话肯定就是成本投资的会更多,就总不能上了大学之后还只赚三四千,甚至找不到工作,对我来说是很难以接受的。
    知识变现 32 A17:也没有人告诉我以后的工作和你现在的专业课关系有多大,我就会觉得我现在学这个东西是在浪费时间,我以后不能凭他来吃饭。
    发展需要 困境突破 27 A7:当时也没有条件加入一些科研项目,或者有导师带着做一些事情,主要就是我对这个原专业看不到什么希望了。A9:我当时就想退学或者转学嘛。有个师兄就建议我就让自己忙起来,我就以转专业为目标,慢慢就从那里走出来了。
    知识获取 20 A3:我们学的东西都非常的空,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学了啥。
    职业发展 36 A2:他们会考虑到幼师的收入问题,就确实是比较低的。
    自我发展 10 A9:我是希望能在学文学的过程当中看见、发现自己,然后慢慢去接纳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有独立性、更深刻,这是我想追求的。
    行动后果:权衡利弊的抉择 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 22 A11:在原专业还想着可以努力一把保研,来到这边就没想过,卷不过他们。
    人际成本 27 A2:在这边人际关系上面可能朋友没有那么多,比较孤独。
    时间成本 12 A6:因为汉语言毕竟要降转到大一,如果我大二再降,大学就要读六年了。
    可能风险 边缘化 12 A4:我转到汉语言必然是边缘化的存在,选班委或者评优评先,肯定别想。
    期待落差 38 A10: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对他感兴趣,带有更多的理想色彩的东西,但真的接触他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差别。A8:其实你写文章能力比不过文院的,做设计、电脑动画也比不过计算机。
    同伴压力 26 A12:我还是比较担心自己落后,他们毕竟是高高考分数上来的。A7:他们太卷了,都是很优秀的而且比较有上进心的,我觉得我没信心。
    应对策略 成本转化 22 A17:而且时间上我觉得反而多一年的话可以让我能够有更多的经验和底气去很好的面对我的大学生活。因为和刚进来的新生相比,你更清楚自己需要去做一些什么事情、你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应的资源。
    保底思维 14 A9:他们的就业有重叠面的,这个重叠面给我一种兜底的感觉,我会把考公和老师作为我学汉语言的一个保底的前景。
    同辈参照 19 A13:我表姐跟我一样读管理类的专业,找不到工作,跨考法学类现在上岸了。
    行动结构:外部世界的形塑 社会环境 就业形势严峻 19 A14:大学生就业又不像以前给你包工作,你好好学就行了。就业形势这样,我也没什么特别想做的,所以想着转去汉语言,以后又能当老师又能考公。
    社会文化规训 12 A2:家里聚会的时候聊到,他们可能就会不看起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就是会说什么学前教育是职高的人学的。
    院校政策 制度筛选 29 A2:我们学校有200多个人转法学,他就只选了20个人。
    显性门槛 29 A8:你不能比你想转入专业当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低。
    隐性条件 23 A13:我当时第一感觉是师范生有地域上的壁垒,怕培养的人流失了。
    家庭影响 家庭压力 12 A1:我们家里面条件不是很好,我妈就很担心我未来的状况。
    家长想法 20 A3:我家里面希望我走公务员这条路,我当时在宿舍里哭了好久,因为这有悖于我的喜好,但是我爸妈会干预。
    焦虑情绪 32 A7:我特别容易焦虑,会为当下和未来的事情焦虑。
    下载: 导出CSV
  • [1] 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 特点、变化与差异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5): 5-13.
    [2] 鲍威, 何元皓, 张高飞. 自控力对高校学生学业成就的驱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5): 28-37.
    [3] 李春玲, 郭亚平. 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J]. 社会学研究, 2021(2): 138-159+228-229.
    [4] 李春玲, 高云浩. 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特征——基于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J]. 青年探索, 2024(5): 17-24.
    [5] 金红昊. 居危则思安: 宏观经济波动之下大学专业偏好的结构变迁[J]. 教育与经济, 2024(3): 38-46+68. doi: 10.3969/j.issn.1003-4870.2024.03.005
    [6] 徐金海, 任志瑜. 发现教育: 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4): 3-7.
    [7] 顾建民, 江美芬, 黄亚婷. 高校学生转专业满意度及其影响机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3): 15-24.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 人民日报, 2019-02-24(001).
    [9] 中国新闻周刊. 高校"转专业自由", 要来了?[EB/OL]., (2024-06-06)[2024-10-28]. https://mp.weixin.qq.com/s/1AszFfxezM5P5flOm-RAIg.
    [10] 许艳青. 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双减"政策执行困境及其突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20): 3-8.
    [11] 金保华, 顾沛卿. 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 16-19.
    [12] JEFFREY F. The rational choice controversy: economic models of politics reconsidered[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
    [13] 朱斌. 稳定化与结构化——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2006-2017)[J]. 社会学研究, 2022(2): 1-22.
    [14] 丘海雄, 张应祥.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1): 118-125.
    [15] 周小李, 谢涵. 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探因[J]. 教育研究, 2024(8): 97-110.
    [16] 张毅鑫. 我国高校现行转专业机制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基于39所"985工程"高校转专业政策文本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17(1): 57-62.
    [17] 樊明成. 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1): 117.
    [18] 杨善华, 谢立中, 主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
    [19] MEYER J, LEUZE K, STRAUSS S. Individual achievement, person-major fit, or social expectations: why do students switch majors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22(63): 222-247.
    [20] 丁沁南. 选择重要还是培养重要——本科生专业自主选择、专业承诺与专业满意度关系探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23): 27-33.
    [21] 钟宇平, 雷万鹏. 风险偏好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高中生对农业、林业和师范院校需求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1): 19-24.
    [22] 黄玲, 韩婷芷. 院校政策何以规制本科生专业选择——基于38所高水平大学政策文本的混合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2): 54-61.
    [23] 詹姆斯·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4] 彭秀平. 质的研究访谈法评介[J]. 社会科学家, 2005(S1): 534-535.
    [25] 李晓静, 刘祎宁, 冯紫薇. 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基于东中西部中学生深度访谈的NVivo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4): 32-41.
    [26] 燕继荣. 投资社会资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9.
    [27] 王霆.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 高教探索, 2020(2): 108-114.
    [28] DONALD E S.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3): 282-298
    [29] 徐伟琴, 岑逾豪. "留"还是"流": 大学生专业逃离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5): 63-73.
    [30] 方洁, 翁馨. "上岸"偏好: 一流高校毕业生走向体制内的就业选择——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5): 34-41.
    [31] 极目新闻. 浙江一县引进24位名校生, 博士可奖75万元!县委组织部: 双向选择[EB/OL]. (2022-05-07)[2024-10-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176900983989949&wfr=spider&for=pc.
    [32] 玄铮. 何以困于长衫: 大学生职业角色冲突的归因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4): 105-112.
    [33] 杨克, 王玉香. 走不下"高台": 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空间理论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1): 14-20.
    [34] 冯雨奂, 王丽婷. "扎根"还是"上岸"?——地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内在成因及引导策略[J]. 现代教育论丛, 2024(6): 89-101. http://xdjylc.scnu.edu.cn/article/id/a9285c35-bdf3-47e1-8539-79ca5ea71e87
  • 加载中
图(1)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1-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28
  • 刊出日期:  2025-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