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康德合目的性审美的教化意蕴

郭子超

郭子超. 论康德合目的性审美的教化意蕴[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2): 18-25.
引用本文: 郭子超. 论康德合目的性审美的教化意蕴[J]. 现代教育论丛, 2025, (2): 18-25.
GUO Zichao. On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Kant's Teleological Aesthetic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18-25.
Citation: GUO Zichao. On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Kant's Teleological Aesthetics[J].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2025, (2): 18-25.

论康德合目的性审美的教化意蕴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从特色到品牌——天津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TJJKY2024-ZD-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郭子超,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电子邮箱:gzc1994319@126.com

  • 中图分类号: G40

On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Kant's Teleological Aesthetics

  • 摘要: 康德在其对判断力的批判中探讨了审美的合目的性问题,将其视为理解事物目的和影响学习者认知及审美的关键。他指出合目的性的形式化特征,并认为其在审美经验中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主观层面的,这一层面中对象的形式与学习者的感知相结合,未受任何概念预设的影响,促进直观和概念的结合进而提升为知识;另一种则是客观层面的,侧重于形式与先行概念的一致性,即如何将对象的形式与学习者对其的理解和认识相协调。康德通过这一区分,强调了审美体验不仅关乎感官的直接愉悦,而且涉及更深层的认知过程。合目的性审美的核心目的在于指向一种普遍性,促使学习者超越个体经验,进而向着更广阔的认识和审美理解迈进。

     

  • [1]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上卷[M]. 宗白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2]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蓝公武,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3] 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沈叔平,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4]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韩水法,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5] 莱布尼茨. 人类理智新论: 下册[M]. 陈修斋,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6]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下卷[M]. 韦卓民,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7] 刘彦顺. 康德美学如何耽搁了审美时机与审美时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2): 221-229.
    [8] 吴红涛. 勇敢的心: 康德崇高美学的德性之维[J]. 道德与文明, 2022(4): 157-167.
    [9] 方维规. 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 社会科学研究, 2012(2): 109-137.
    [10]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M]. 贺麟, 王太庆,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5-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5-28
  • 刊出日期:  2025-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