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期

教育理论
教育的败坏与政体的衰败——柏拉图《法义》卷三解析
李长伟
2025, (5): 5-15.
摘要(13) HTML (13)
摘要:
在《法义》卷三中,教育被视为政体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的后宫教育导致了君主制的衰败,雅典的音乐教育则导致了民主制的衰败。其中,后宫或宫廷教育是放纵的,培育的是君王的恣意妄为以及对民众的奴役;音乐教育亦是放纵的,培育出的是民众的恣意妄为以及对法律权威的无畏。好的教育必须是“节制”的、“适度”的,即必须在自由(快乐)与奴役(敬畏)的关系上持守中道,不可以偏向任何一方;进而,建基于其上的政体才是稳固和良善的。
从想象历史到书写历史:基于彼得·布朗史学方法的教育史研究新路径
李明妹, 王晨
2025, (5): 16-29.
摘要:
本文以古代晚期史学奠基人彼得·布朗的研究成果为分析材料,研究其治史观念与方式之于教育史研究的迁移性作用,从而探索教育史书写的新方式。布朗的历史研究始于历史想象力,并基于多学科交融的历史方法论和大量史料印证下构筑的历史解释力,在文本与背景、人的精神革命与社会革命相融合的历史脉络中将历史想象转化为历史学问,最后再运用细腻的笔触铺展叙事以呈现历史进程复杂性与多样性。布朗的史学实践,尤其是在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叙事上的探索,不仅激励了古代晚期史学者,也影响了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教育史可借鉴其方法进一步探索本领域研究革新的新路径。
关系转向下教育政策执行的文化叙事
刘惠
2025, (5): 30-38.
摘要(20) HTML (12)
摘要:
关系理论认为教育政策执行者的政策阐释与行动是一种嵌入文化的关系表达,是教育政策执行者在多重关系文化网络中的协作行动。基于关系理论,教育政策执行的文化叙事摒弃以往西方基于“有界个体”建构起来的叙事方式,转而以“关系”作为分析原点,从“上面-下面”关系维度,审视教育政策认同的文化基础;从“里面-外面”关系维度,分析“大场域”与“小场域”的文化嵌套与交互影响;从“前面-后面”关系维度,审视文化变迁下个体意义生成的流变。关系转向视野下,教育政策执行的文化叙事为优化教育政策执行的文化“工具箱”,凝聚教育政策执行的文化力量以及提升整体性治理能力提供启示。
“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反思专栏
“学中教”: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质性研究方法”课程
陈晓菲
2025, (5): 39-44.
摘要(22) HTML (16)
摘要:
本文以“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助教视角,先明确“有意思的研究”与“有意义的研究”的关联,再从三环节展开反思:课前探讨35份课程资料的管理优化、集体备课的“匠心”价值和以研究范式适配性为核心的学生筛选;课上分析助教“融入-观察”角色两难、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问题及解决办法;课后结合案例强调有价值研究问题的来源与研究敏感性培养,为课程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真人秀”课程:“质性研究方法”教学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陈先哲
2025, (5): 45-48.
摘要:
注重师生互动参与的“质性研究方法”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人秀”意味。沿着课程逻辑主线推进但又以“做中学”为教学宗旨,导致其进程更加富有情境性并充满张力,有利于破解当前大学课堂的交流困境。而且,课程在高密度情感的交织与流动中推进,使得日常教学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得以具象化,并有助于更具持续性的学术共同体建构。
我是焦点团体访谈“主持人”,还是“挑战者”?
张婷曌
2025, (5): 49-51.
摘要(18) HTML (12)
摘要:
质性研究中焦点团体访谈主持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会影响资料收集走向,而现有文献很少探讨主持人身份、世界观与社会现实的流动建构。本文呈现了对主持人身份理解的冲突:主持人应该更多解释受访者、寻找预设的答案还是引导受访者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这三种身份又与主持人持有何种研究范式取向密切相关。解释主义、后实证主义与批判主义会指引主持人采取完全不同的访谈方式。基于这三种范式开展的访谈各有利弊,研究者应该明晰最后呈现的研究“故事”的深层机理。
天生“插科打诨”的“主持人”,还是不礼貌的“灵魂”?
陈卓君
2025, (5): 52-56.
摘要:
本文以一次焦点团体访谈的主持实践为切入点,探讨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实践冲突。焦点团体访谈不仅依赖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更依赖主持人对群体动力学的理解与引导。通过临时担任主持人的经历,作者从焦虑与不确定到逐渐实现自我突破,并在“插科打诨”式的语言介入中发现了沟通策略的独特价值。实践表明,适度的幽默与插话并非不礼貌的干扰,而是一种有效的调控方式,既能激活群体讨论氛围,又能平衡参与者之间的表达机会。文章进一步反思了主持人个性特质在研究中的作用,强调了在“聆听”与“引导”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性。此种经验不仅深化了对焦点团体访谈的理解,也为研究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定位与实践提供启示。
“主持人”为何遭围困:确保文本合法性的“守门人”
陈志辉
2025, (5): 57-61.
摘要(17) HTML (12)
摘要:
本文围绕“质性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反思展开,聚焦于课程结束时助教团队因一场焦点团体访谈引发的争论,以课程主讲教师勤勉专注的工作画像为引,重点分析了助教团队之间因访谈中“主持人”角色与资料收集方法所产生的分歧。争论的核心在于“焦点团体”访谈主持人应如何平衡引导与干预,以及如何在不同权力关系背景下获取合法、完整且具有情境深度的质性资料。文中回应了其他助教所提及的“群体动力学”“后实证主义”“解释主义”等概念,试图解释争论中立场对立的根源,并强调教育实践中对话应平等且超越权力结构。争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其初衷在于对真理的纯粹追求,而课程带来的影响远超出课堂范畴,促使参与者“慢下来、有生活、见自己”。
基础教育
涵育现代化学校的校长领导力:内涵、要素与评价
张威, 李学良
2025, (5): 62-70.
摘要(16) HTML (10)
摘要:
学校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其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校长在学校自组织内发挥涵育作用。涵育现代化学校的校长领导力要素包括个人特质、影响力、持续改进组织的能力三个方面;个人特质方面须具备现代性品质、先进教育理念、良好沟通处变能力;影响力方面涉及校长个人榜样力量、治理方式、学校愿景规划;持续改进组织的能力表现为持续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涵育现代化学校的校长领导力评价可采用关键项目评价,以校长关键职能与领导力要素的交互关系作为评价框架,注重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引领校长领导力形成和现代化学校发展。
数独的历史演进、典型特点及育人价值
钟建林
2025, (5): 71-79.
摘要(13) HTML (10)
摘要:
数独是一种数字填充游戏,也是一种锻炼逻辑思维、提升观察力和培养耐心、毅力等的智力体育运动。数独的发展可追溯至我国古代的“九宫格”等,雏形为“拉丁方块”,成形于“Number Place”谜题,规则体系形成于日本的“数独”,快速传播得益于高乐德开发的首个数独自动生成软件。数独因具有规则易懂性、器材易得性、难度梯次性、参与广泛性、思维挑战性、学科融合性等特点,成为一项广受欢迎和广泛开展的智力运动。数独具有多重育人价值,在玩数独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有助于提高探究力,注重推理有助于提高逻辑力,聚精会神有助于提高专注力,面对挑战有助于提高抗压力,信息开放有助于提高整合力。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社会阶层流动功能何以弱化——一个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框架
苏皑
2025, (5): 80-92.
摘要(22) HTML (14)
摘要:
本研究以1999年至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为时间轴,以技术进步、社会可变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组合为基础,构建了高等教育阶层流动功能变化的解释模型,并基于劳动力需求动态变化结构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高等教育文凭效应影响效果的分析,得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阶层流动的三个阶段性特征:1999—2001年精英教育阶段的强层级流动功能特征,2002—2018年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中等层级流动功能特征,2019年至今普及化阶段的弱层级流动功能特征。基于此,得出如下结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高等教育文凭效应的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价值实现能力,进而产生社会阶层流动功能的“完全实现-逐渐弱化-趋于消失”过程。
高等教育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刘琳
2025, (5): 93-104.
摘要(16) HTML (12)
摘要:
作为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社会情感能力是考察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估算高等教育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显著提升了个体的利他精神,但对责任感、开放思维、乐群和情绪控制能力无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利他精神的增益主要来自本科教育和扩招前的高等教育,而专科教育和扩招后的高等教育对学生五项社会情感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为此,我国高校亟须重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价值使命与突破路径
刘科荣, 张明林
2025, (5): 105-112.
摘要(21) HTML (15)
摘要:
本研究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要素重构、系统演化、全球化嵌入等维度,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职业教育具有四大价值使命:一是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三是推进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四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服务能力。依据实现四大价值使命面临的发展困境,本研究提出四条突破路径:第一,依据服务“地方经济+国家战略”的思路,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社会需求适配度;第二,依据“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逻辑,以构建新质产教融合模式为重点,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支撑度;第三,依据“新双高”和“职业本科”的发展契机,以新质“五金”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目标达成度;第四,依据“教随产出”和“产教同行”的理念,以探索职教出海新模式为突破口,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