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期

特稿
教育为什么要培养节俭的美德
约翰·怀特, 张生祥, 金生鈜
2022, (3): 5-13.
摘要(310) PDF(32)
摘要:
本文从虚构的主人公西尔维娅的生命微叙事出发,在对她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所过的节俭生活进行哲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选择节俭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理由,讨论节俭教育的有关哲学和教育主张,论证教育培养节俭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对基于公正原则而提出的节俭教育观加以矫正,并提出教育培养节俭美德对应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可持续性的气候危机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教育理论
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力量——兼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力量发展原则
余清臣
2022, (3): 14-20.
摘要(348) PDF(30)
摘要:
在持续推进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关于技术对教育发展拥有什么样影响力的问题已引发不少争议和分歧,因而有必要深入探索技术内涵以及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可能影响力。不断发展至今,技术已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可以分为内核实质与外围影响两个层次。具有多重内涵的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力量在当前表现为三个方面:技术丰富和升级着教育手段,技术提升和改变着教育主体的行动效能和生命形态,技术影响和转变着教育世界的组织方式。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技术力量的筹划和使用需要坚持四个主要原则:要以推动世界之中的人类全面发展为中心,不以战胜或取代其他力量为重要目的,要追求与其他力量有机结合,需要进行持续的自省、反馈与校正。
教育理论如何把握现实——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教育理论现实性的审思
艾子
2022, (3): 21-26.
摘要(331) PDF(29)
摘要:
传统教育学在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时往往拘于教科书体系,将二者的关系直观地思考和理解了。这种直观式思维一方面把教育实践看作教育学概念的直观表象,另一方面把教育理论看作对教育现实的直观反映,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教育理论现实性的解释困难。为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集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式思维,主张以回归历史的实践思维认识理论的现实意义。借鉴这种思考,教育理论只有在聚焦教育意义的合法性批判、关注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坚持历史与实践的统一中才能树立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真正实现改造现实的使命和价值。
马克思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引论
张建国
2022, (3): 27-33.
摘要(266) PDF(24)
摘要:
1980年代后,教育主题在马克思与杜威比较研究中受到关注。这一现象的产生与19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有关。然而,大部分研究无批判性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术关于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中边缘性地位的"成见",这不仅使研究者低估了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的张力,而且使两者的教育思想可能存在的冲突被忽视。克服上述"成见"的关键在于,承认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教育家定位马克思,进而阐明马克思与杜威教育思想之间的分歧与会通之处。比较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萨特论人的存在与教育的三重意蕴
韦恩远
2022, (3): 34-41.
摘要(392) PDF(24)
摘要:
人是教育的对象。了解人的存在方式,是人通过教育成为人的前提问题。从萨特的现象学观点看,人的自为存在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以人的自在存在为着眼点,确立教育价值的评判依据是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以人的自由存在为目标,教育自由的原则是人的独立选择和为自己负责。萨特对人的存在与教育的思考,对反思当前教育实践中异化人之处境的现象有启发意义。
基础教育
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如何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情感平衡——“后扶贫时代”心理扶贫的视角
操凯, 杨宁
2022, (3): 42-51.
摘要(246) PDF(23)
摘要:
基于“后扶贫时代”心理扶贫的视角,旨在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与情感平衡的关系,分析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情感平衡的影响,助力欠发达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心理扶贫,以激发欠发达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相对贫困状态。以参加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832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认知越高,其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负性情感低于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情感平衡逐渐增强。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正性情感、情感平衡呈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负性情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维度对情感平衡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维度对负性情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正性情感、情感平衡呈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负相关;朋友支持维度对情感平衡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最后,从心理扶贫的视角提出了促进幼儿教师情感平衡的可行性建议。
幼儿性教育绘本的文本分析及创编的教育建议——基于NVivo11.0的编码分析
但菲, 周晨晨
2022, (3): 52-61.
摘要(333) PDF(18)
摘要:
性教育对增加幼儿性知识、防止性侵害有重要作用。幼儿性教育主题绘本为开展幼儿性教育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资源。本研究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对中国公开出版的50本幼儿性教育主题绘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内容主题、叙述类型两大核心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三点幼儿性教育绘本创编建议:以社会文化为背景,贴合本土性教育需求;以科学严谨为前提,融合幼儿性教育目标;以生动有趣为原则,迎合幼儿自主阅读需要。以期为指导家长和教师的幼儿性教育奠定基础。
近十年广东省学前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展望
李思娴, 郭慧明, 冯鲸丹
2022, (3): 62-71.
摘要(395) PDF(15)
摘要:
2010至2020年期间,广东省实施了三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省学前教育规模、普及普惠水平、师资队伍力量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仍面临三大困境:总体发展水平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有待建立,区域、城乡不均衡现象突出。为促进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从加强地方立法顶层设计,协调政府、家庭、学校成本分担比例,坚持公平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与课程示范项目建设四大方面着手,深化学前教育领域改革,实现质量提升。
教育研究方法
南斯拉夫教育研究方法论对叶澜的影响
刘良华
2022, (3): 72-80.
摘要(1160) PDF(57)
摘要:
叶澜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学术孕育期始于1981年。该年,叶澜得到一个去南斯拉夫访学的机会。在南斯拉夫访学的两年期间(1980-1982年),叶澜凭借其学术敏感性和学术灵性,注意到了通过提升教育研究方法论来推进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问题。这使她一下子找到了撬动教育学研究的杠杆和支点,让自己站到了教育和教育学研究的制高点。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胚胎成型性标志是叶澜在1987年发表的《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
教育个案研究:何谓与何为
季诚钧, 莫晓兰
2022, (3): 81-91.
摘要(850) PDF(81)
摘要:
个案研究因其"代表性""普遍性"而饱受争议。从个案研究的方法论出发,个案研究在"实证研究" "思辨研究" "行动研究"三种研究范式中属于"实证研究"范畴,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契合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学知识的范式要求。为此,需要对个案研究正本清源,厘清个案研究在教育方法中的定位与性质,加强个案研究的规范性,为个案研究找到一只可以安全站立其上的"海龟",形成自身独特的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
区域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理念与路径
张伟坤
2022, (3): 92-98.
摘要(263) PDF(14)
摘要:
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是湾区高校整合优质学科资源的主观需求,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是提升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并维护该区域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推动力量。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地缘亲和,有助于触发形成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共识,也为学科结构调整目标的达成提供持续的内驱力。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科结构,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需要摈弃"临渊慕鱼"的惰性思维并坚定"退而结网"的决心智慧,需要有专门且专业的组织机构运筹帷幄和常态化的制度保驾护航,需要三地政府、高校、教育中间组织及区域社会所构建的新型"协同共生"型关系及其行动规则来维持和实现,形成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共生式的表达体系,助力湾区教师教育学科竞争力整体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进路展望——来自博洛尼亚进程的启示
李晶, 曾今
2022, (3): 99-105.
摘要(274) PDF(24)
摘要:
博洛尼亚进程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在合作基础、建设目标以及功能导向上具有相似之处,这为思考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进路提供了比较的视角。在明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博洛尼亚进程二十年经验,思考其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启示:培养湾区共同体意识、健全交流合作制度、建构质量保障系统、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澳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探究
周祝瑛, 陈雯雯, 杨珮欣
2022, (3): 106-112.
摘要(365) PDF(50)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大多在于如何转化教育的质量与内涵。多数政策都朝向通过新一波课程改革,引进学习素养与学习成果等概念,提供各类学生身心发展与阶层流动的机会。澳门自1999年回归后,经济发展快速,社会也面临转型,在基础教育改革上更是投入大量资源。但在面对本地高中毕业生大量外流、整体办学规模有限等挑战下,如何建立具有澳门特色与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体制,可谓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澳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如何响应新世纪人才的要求。通过澳门某知名一条龙式学校M中学近十年来的课程改革经验,探讨该校在网络时代学习者的多元与差异需求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经验,及在改革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挑战等。最后总结上述案例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不但对澳门基础教育产生影响,也值得其他地区参考。